|
|
|
中共闽北特委机关设在建瓯县芝城镇序五里25号“三.一八”烈士刘葆彝的故居,1927年4月,烈士生前好友,老师潘谷公(崇安人,《福建民国日报》总编),衷至纯(民国日报副总编,共产党人),两人遭国民党反动派通辑追捕撤退到建瓯,暂居烈士家中。8月,临委书记陈昭礼携夫人潘超人来瓯,潘超人是潘谷公之女,与烈士亲属的关系融洽,且烈士故居的环境条件符合建立党的秘密机关的要求,便于隐蔽和分散撤离,所以陈昭礼决定将临委机关设在这里,烈士故居原先面积较大,现在辟为旧址纪念馆的仅是故居花园中的书厅,书厅是烈士生前设计建造的中西式两层土木建筑,1984年烈士亲属刘葆康、刘静贞、刘淑贞、刘永贞,出于对党的热爱,自愿将书厅无偿捐赠给政府。1985年建瓯县人民政府按原貌进行改建。 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的建立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和汪精卫背叛了革命,对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实行血腥的大屠杀,福建省各地的共产党组织和群众革命团体也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从福州“四.三”反革命政变开始,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被捕的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革命群众一千三百零伍人,被杀害的有五百六十九人。
一九二七年七月,中共中央派陈昭礼、陈明回福建恢复党组织,“八.七”会议当天。中央决定:闽省暂分闽南、闽北两区,福州、南平、邵武、建宁所属为闽北,各设临时委员会管理,闽北临委直属中央,定陈昭礼为书记,组织委员潘作民,宣传委员季康,陈昭礼和潘作民、季康会合后,正式建立了中共闽北临委。 |
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的历史功绩
恢复和发展了闽北各地(福州市以北地区)的革命力量。福州“四.三”反革命政变中,中共福州市地委的许多干部党员被捕,地委书记徐琛惨遭杀害,党的组织和群众革命团体都受到严重破坏,闽北临委成立后,从建瓯先后派出葛越溪、杨峻德、彭信等重要干部去福州,恢复被破坏的党组织,成立了福州办事处。一九二八年一月,在办事处的基础上,建立福州市委。在政变中,临委决定把闽北唯一保存完好的建瓯支部扩充为建瓯县委,还建立了共青团建瓯特别支部。建瓯县有五个党支部,一百名党员,比政变前增加四倍,团员二十余名。在崇安县,临委书记陈昭礼来瓯途中先到崇安,建立了中共崇安特别支部。
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为闽北各地开展武装暴动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临委努力贯彻党中央关于福建当前工作是组织武装农民,用暴力方式夺取政权的指示,所属党组织相继转向农村,深入开展秘密的农运工作。徐履峻、陈耿、杨峻德、杨则任、季康、潘杰民、葛道亮等分别在崇安上梅、建瓯城郊、上屯、霞抱、丰乐和水吉、政和凤池等地组织了秘密农会,开展减租抗税斗争和拘捕揪斗民团头目、土豪劣坤和贪官走卒。1927年12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成立后,加强了对全省武装暴动的统一领导。
附:刘葆彝生平简介
刘葆彝,字明伦,号序五,建瓯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民国8年(1919)就读福建省立第五中学,民国12年毕业。初进北京郁文大学文科,感于国弱民贫,有志振兴实业,于次年考入中国工业大学,潜心工业研究。曾撰《论实业与革命》一文,既痛恶军阀乱政,实业不振,又恨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工业备受摧残。对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及所著《建国方略》深表景仰,尤倾向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逝世,他哀悼革命未成,痛失导师,乃于民国14年月日加入国民党,为继承孙中山遗志而努力。
民国15年3月13日,冯玉祥国民军与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军舰公然驶进大沽口炮轰冯军,经大沽口守军击退后,又联合英美等八国向段祺瑞政府提出“撤除大沽口炮台”的无理通牒,激起爱国人民义愤。18日,北京群众5000余人。在李大钊等人领导下,在天安门举行国民反抗八国联军最后通牒大会。会后游行,要求执政府拒绝八国通牒。当游行队伍至国务院门口时,段祺瑞竟令卫队向群众开枪,当场杀害群众47人,伤150余人,刘葆彝与工大同学江禹烈、陈爽3人同时殉难。次日《北京国民新报》以段祺瑞屠杀爱国民众为题,向全国报道。工业大学学生会由《上海申报》传达向全国通电,并发表宣言吁请全国各界爱国同胞一律罢市、罢课、罢工,打倒段祺瑞卖国政府。全校教职员于3月21日上午举行大规模追悼会,并由校长马军武率领学生代表4人前往海军门领回遗体。次年“三.一八”纪念日举行公祭,葬于圆明园九州清宴殿旧址。工业大学更于校内建立纪念碑及烈士亭,由书法家于右任题字,表示崇仰,并定为烈士。
葆彝殉难时仅24岁,遗有2女。其故居在建瓯城关五通巷,民国18年以葆彝之号改称“序五里”,以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