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赵文津:《黄汲清与中国石油的大发现》一文严重失实

(2005-01-13 10:12:58) 下一个


赵文津对《人物》杂志2004年7月号刊出的《黄汲清与中国石油的大发现》一文所阐述的内容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是不符合历史的事实,并提出了个人的说明。《人物》杂志约请赵文津先生将观点整理成文并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在《人物》杂志8月号上发表了这封来信。读者来信内容如下:

  编辑同志:

    接您电话后我又重读了您们最近出版的第7期《人物》杂志,您们对我国的一些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进行宣传介绍,是很好的。宣传介绍黄汲清先生也是必要的。最近在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我还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强调要学习黄汲清先生关于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和发展问题的论述。但是您们发表的“黄汲清与中国石油大发现”的文章问题很大, 使人不得不有所表示。

  1,地质部1952年成立,地质部部长是李四光先生。他是伟大的地球科学家,地质力学派的奠基者。地质部的工作任务和重大工作部署, 涉及国家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调整与国家资源的重新分配,都必须得到国务院批准。地质部负责全国石油普查工作是1953年底毛主席亲自听取了李四光先生的建议后确定下来的。当时主持全国经济和石油工作的是陈云副总理。他负责领导地质部、石油部的石油普查工作。按照何民所说黄汲清先生当时是地质部普查委员会总工程师(注:主任是李四光兼,谢家荣先生也是总工程师,何来的总技术负责人!),石油局(注:1956年由普查委员会改组成立)的总工程师,“统领起全国石油普查的技术工作”。他统领的“全国石油普查的技术工作”究竟具体指什么内容?是不是也包括全国石油普查队伍的大调整大调动大建设呢?显然这都是国家和部的权限,一个石油局的总工程师是管不到这些的。此外,找油 所必须的地球物理队伍当时并不归石油局管理,石油局无权指挥,黄汲清先生又如何去指挥呢!黄汲清先生在1957年后已与地质部油气工作脱离了,又如何能“统领起全国石油普查的技术工作”?黄汲清先生在中国找油事业上起了大作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并没有说清楚, 反而说了许多与其无关之事,希望知情者多多提供情况以便大家有进一步的了解。

  2,关于黄汲清先生给邓小平先生的信,作者对中央有关领导批示了什么,表了什么态,含含糊糊,给人很大的错觉。批示不过是责成地质总局进行认真调查,弄清情况而已。总局领导组织了庞大的力量进行调查,事实清楚,1978年亦已将调查报告上报给中央,并转发到部内石油系统的各单位。黄先生作为当时地科院的研究人员,部领导层的活动并不一定都知道。

  李四光先生已于1971年4月仙逝,黄汲清先生于1995年3月也已仙逝。他们对我国石油发现所作的贡献已在国家授予大奖时得奖人的排序中作了恰当评价,黄汲清先生排在第二位,仅在李四光先生之后,这有什么不恰当的呢?

  3,黄汲清先生在信中极力否定李四光先生在中国找油工作中的作用, 应当拿出些像样的依据出来,可是到现在还没有见到什么,我们等待着看。涉及双百方针贯彻问题是另一件事,我将在另文中讨论。

  现在可以说李四光先生至少有五点建议为中央所采纳:

  1)中国地下有很丰富的油藏,而不是什么“中国贫油论”、“东北贫油论”。余秋里回忆录中谈到“周总理后来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当时同李四光谈话的情况时说:‘地质部长很乐观,对我们说,石油地下蕴藏量很大,很有希望!我们很拥护他的意见,现在需要做工作’。”这是李四光先生作为地质部部长和地质学家对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承诺,承受的压力该多大啊!

  2)经毛主席同意、由陈云副总理具体组织推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找油工作,改变了多年找油偏于“西北一隅”的局面。

  3)国务院下令地质部和中国科学院参与全国找油工作,并作了明确的分工,规定地质部从1955年负责全国的石油天然气普查工作,中国科学院负责石油天然气的科学研究工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担负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地质部找油工作这才开始。地质部石油普查工作,前三年是战略展开阶段,尽可能地摸清主要盆地的地质情况,1957年秋局面明朗后部决定战略东移,将西部的队伍调往东部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1958年2月,地质部和石油工业部领导共同作出了三年攻下松辽(1958—1960)、尽快在东北找出油田的任务。”

  4)地质部按照李四光部长的“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坳陷带找油” 指示进行工作。这一坳陷带主要部分是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而其东则是中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搞石油普查必须有大规模的地球物理工作,地质部调动部属物探局(不是石油局!当时石油局没有配备物探力量)人马,实行战略大转移,从华北入手(1955年),再东北(1955年开始,1956-1957年进入高潮),再渤海(1960年成立海洋物探队)。这有许多当事人可作证。

  5)部领导采纳了苏联物探专家建议,物探工作要走在地质工作之前,盆地调查应以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与 电法、地震大剖面相结合的方式查明平原下的深部构造。综合大剖面工作野战性很强,涉及多方面重型装备和工作组织及地方关系。还要准备大型钻机,打深孔。李四光强调了地震勘探的重要性, 地质部1956年初第一次组织了中匈合作队(地震队),1957年转入到东北地区找油工作。

  作者在文章中否定李四光同志在找油方面的贡献引用的仅仅是:“查阅1955年至1960年期间所有有关松辽平原石油普查的报告和资料,确知它们都采用了我(注:指黄汲清)的地质构造理论和学派术语,而无地质力学理论和术语。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又如“我国大庆等东部油田的普查和发现与地质力学理论无关,这是事实……据我所知,李四光同志本人生前并没有说过大庆油田是根据地质力学布置普查而发现的。”就这样一句是无关的话,一句半是传言的话用来否定李四光同志的伟大贡献,未免太无力了!
  
  4,关于李四光先生的石油预测理论。已查到仅1953年前后的有三篇:

  1) 1939年连载在英国《地学杂志》(英文)的一篇“中国地质学”第342页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新华夏地槽的北部和南部(注:即东北和华北平原),我们有证据表明在白垩纪时发育了一个内陆盆地。如果在华北平原我们钻打得足够深,一定会遇到白垩纪沉积这是毫无问题的。在这个平原进行勘探,如用地震方法勘探,将可能揭露出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矿床的存在”;

  2)发表在1954年《地质学报》第四期上的一篇“旋转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复合问题”;

  3)1954年3月初在燃料工业部所作的报告,后来发表在《石油地质》1955年第16期上,题目是“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资源勘探的远景”。在这篇文章中李四光着重论述了自己进行石油资源预测的理论依据。鉴于这一内容很重要,现摘录如下:

  在提具体问题以前,我先提出两点,这两点对我们石油勘探工作的方向,是有比较重要的关系。第一是沉积条件,第二是构造条件。这两点当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为了方便起见,我把这两点分开来叙述。

  对于石油生成的沉积条件,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比较长时期,同时不是太深,也不是太浅的地槽区域,便于继续进行沉积和便于转变为石油的机会。因为需要不太深也不太浅的条件,所以我们要找大地槽的边缘地带和比较深的大陆盆地。对这些地域的周围,同时还要求比较适当的气候——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以便利有机物的生长。这种气候的存在和动植物的生长,是可以从有机物质在岩层中,如化石的多少表现出来的:如由煤、油页岩等等表示出来,就是说从岩层中所含的有机物的多少,可以看出沉积的情况。以上是关于第一点的概略说明。

  其次,构造条件方面,应该从三方面考虑:即大型构造,如盆地、台地、地槽;中型构造,如断层、节理、片理、小的断层和结构面等;更小的构造,如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存在的情况,包括用光学和其他适当的方法来鉴定岩石颗粒排列的方向——这是属于岩组学的领域,从这一方面得出的结果,往往对阐明流质在岩层中运动的方向有很大的帮助。这三方面的研究不是孤立的,而是应该相辅相成的。

  根据以上所述大地构造条件,我们对中国石油勘探工作的远景计划,似应考虑到下列几点:

  (1)青康滇缅大地槽的边缘区域,包括柴达木盆地、西藏高原北部、四川贫地西部以及西康南部与云南北部褶皱不过于强烈的地区,都有发现比较大规模的油田的可能。

  (2)对伊陕台地与阿宁台地两个地区的构造,应该加以详细研究,在了解了它们的构造型式的基础上布置详细勘探工作,很可能发现比较重要的局部油田。阿宁台地工作的开展,对新疆油田勘探工作的部署,可能提供一些新的参考资料。

  (3)华北平原与松辽平原“摸底”工作是值得进行的(笔者注:这就是1939年文章中提出的新华夏地槽)。

  中国其他地区的一般油田构造条件和沉积条件,就已经了解的范围来说,都不及上列各区,但也不应该因此而排除若干小型油田区存在的可能。

  从上述文章可以看出,李四光先生预测石油远景的理论依据的一是沉积条件,即如果有好的沉积条件,并保证有足够的有机质;二是存在有机质转化成石油的热条件;三是要有构造驱动和流体流动的条件。条件具备后,油气物质就可以在一定的地点、一定的部位形成油气藏。这里,李四光先生完全没有通常的“海相”与“陆相”生油的一套概念,这是打破了石油地质学家们“常规”概念的。

  信中还将有关“双百方针”的问题与找油工作混淆起来,如果两者有关系可拿出来讨论,但是文章中并不见这方面内容,应当说这是与找油无直接关系的另一个问题,究竟“双百方针”贯彻如何,本人将在另文中讨论。匆匆草就,来不及核对,容后再陈。

  欢迎大家讨论。 此致

  敬礼 赵文津(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4年7月30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