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席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陈希周(1907-1940)

(2004-10-27 12:28:33) 下一个

问过很多人,没有人知道谁是陈希周。

陈希周,大概是陈希同的哥哥吧?一个朋友这样回答。

先别笑,1995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新四军图片》还真的就把陈希周写成了陈希同!

呵呵,看起来,陈希周这个名字,在党史和军史上,基本上是被淹没了。

几处可以看到陈希周的名字的地方,一是在广西悟州市苍梧县料神村李济深故居,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李济深联络国共两党及文化界人士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朱蕴山、梅龚彬、陈希周、宣侠父、李新俊等在这里商讨敌后抗日事宜。二是《赖传珠日记》,记载1937年12月26日赖传珠带领从八路军调来的军政人员从延安到汉口太和街26号新四军军部时,“开始和军长秘书陈希周结识”。这两处,仅仅是一带而过,既没有任何注释,也没有进一步的介绍。

因此,没有人知道陈希周是谁。

另外就是在国民党起义将领、七十军军长李觉中将和部曲们的回忆录中对陈希周在七十军培训抗日干部和协助武汉会战有较详细的记录。在民主人士马子谷的传记中也稍有涉及。介绍了陈希周经潘汉年、郭沫若、和叶挺军长的安排,率许德瑗、朱江户、和马子谷等人到当时在上海抗战的第七十军作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得到李觉的充分信任。

民主人士管长墉的传记中说陈希周就是陈昭礼,是陈希周介绍管长墉到七十军任军法处长的。因为管长墉是陈希周在日本留学时的福建同学。

呵呵,陈希周原名陈昭礼。陈昭礼在早期中共福建党史上, 曾是一个赫赫有名、掷地有声的关键人物!

陈昭礼中学时是邓拓的父亲邓仪中的高足。1924年陈昭礼考入上海复旦大学,不久入党,任中共复旦大学第一任学生党支部书记。他发动带领进步同学参加“五卅运动”,支援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

1926年冬天,陈昭礼受中央政治局常委王荷波派遣,随北伐军南下福建,重建了福建党组织。陈昭礼任中共福州地委书记。

1927年4月,英俊而年轻的陈昭礼参加中共“五大”,受到中共总书记陈独秀的赏识,会后便留在中央,和瞿秋白的弟弟瞿景白、和黄文容一起担任中央政治局的秘书(就是后来由邓小平负责的那个中央秘书处),秘书处的负责人, 是任弼时的哥哥任作民。

大革命失败后,福建党组织惨遭破坏。陈昭礼临危受命,再度前往闽北重建党组织,任中央直属闽北临时特委书记,部署闽北农民暴动。闽北农民失败后,陈希周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指导崇安上梅组织农民暴动,取得成功。

陈昭礼历任中共福建省临委常委兼组织部长、福建省委委员、常委兼宣传部主任。后因省委书记罗明(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罗明路线的那个罗明)患病,陈昭礼任代理福建省委书记。

1929年6月,长相英俊、漂亮, 为人谦和、老成,性格内向、沉稳, 思维慎密、周到, 办事干练、有魄力的陈昭礼,被党中央第一个派往广西,从事百色起义的领导工作。

呵呵,这时的陈昭礼,化名叫陈豪人(党内则称陈导民)。

据说陈昭礼化名陈豪人,是取“好人”的谐音。他不抢功,不诿过,勇于任事,善于合作。

陈豪人以省政府秘书长(邓小平是秘书)的身份,在桂系反蒋将领中, 协助后来的邓小平开展统战工作,并积极发展革命力量,组织领导并参加了著名的“百色起义”,是参加百色起义的中共党的第一号领导人(前委书记)。

百色起义的结果,是创建了红七军!

前委书记陈豪人不仅宣布了红七军的成立,而且在张云逸带兵外出的情况下指挥了百色指挥战!

陈豪人也是红七军的政治部主任和兵委书记兼20师政委。红七军军长张云逸是后来的人民共和国十大将之一,政治委员邓小平则是威加海内的中共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厉害吧!

当时的邓小平是25岁,张云逸37岁,陈豪人则年仅22岁!

1931年2月,陈豪人受邓小平的委托,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红七军工作。回到上海的陈豪人,曾经和负责中央的王明吵了一架。

原因是王明看了陈豪人写的《七军总报告》,指责红七军的领导人是“右倾”。后来邓毛毛也写了关于红七军的书,说陈豪人的这个报告是左倾。

呵呵,不知道谁说的对。

这个陈豪人,就是在《百色起义》和《邓小平在1929》中那个带着眼镜的凡事附和的书呆子(指出一点就足够了,真实的陈豪人是不带眼镜的)。这个陈豪人,也是老和左倾冒险主义代表人物邓岗和叛徒龚楚在一起,妄图攥党夺权的野心家!

不久,顾顺章叛变,中央特科重组,由潘汉年负全责。陈昭礼受命参加左联。因为在复旦大学时,陈昭礼是后来的知名作家邵荃麟的入党介绍人。

这时的陈昭礼,化名叫做陈希周。

1933年,福建事变前夕,陈希周受潘汉年命秘密潜回福州老家。从事十九路军国民党上层统战工作

在福州,陈希周利用家庭和朋友的关系,在十九路军陈铭枢府幕内秘密掩护潘汉年。共产党员梅龚彬则以生产人民党的身份公开出面。

1934年,福建事变失败后,陈希周随陈铭枢和李济深撤到香港。在九龙,陈希周和叶挺比邻而居,叶挺当时不胜苦闷,经常谈心。由于陈希周等人的工作,使叶挺坚定了组军抗日的决心。后来中国民族抗日同盟成立,叶挺任军委委员,陈希周任群运部长。

1937年,叶挺受命在汉口组建新四军,出任军长。叶挺力邀陈希周,任军长秘书。不久,新四军军部迁江西南昌,陈希周留守汉口,任新四军驻汉办事处主任。

后来武汉新四军和八路军办事处联合办公,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周恩来、郭沫若和董必武(董必武为八办主任)也都在汉口,大家都很熟。由于陈希周长相酷似周恩来,朋友圈子里都称陈希周为“小周”(恩来)。

七十军的军长李觉,是湘军何健的女婿。通过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的郭沫若,向共产党要干部。在潘汉年和郭沫若的安排下,李觉军长和陈希周谈后大喜,立即任命陈希周为七十军的上校参议,兼战时步兵训练班主任。

1938年至1940年5月,陈希周在七十军发展了大批学生党员。李觉回忆说,当时部队在元气未恢复的情况下辗转作战,全赖陈希周带的新生骨干从中支撑!但是蒋介石却发布了“限制异党活动的指示”,对马子谷、陈希周、朱江户等追查甚急。

蒋介石和何应钦曾一天发三电,让李觉亲译,命令李觉要从速除掉共党份子陈希周。

在七十军无法立身的陈希周到重庆。在蒋介石任主任和李济深任副主任的全国战地委员会任少将巡视员。

此时,陈希周再化名,叫陈才。

然而这一次,做事认真的陈才, 没能躲过军统的密探。

不久,陈才由渝返赣,到第三战区来视察,留居上饶。时任赣州专员的蒋介石的大公子蒋经国曾专门派人来见,收买陈才不成,才下达刺杀令。

1940年8月13日,陈才在从崇安返回上饶途中,被军统闽北站站长严灵峰(严灵峰在台湾,是个学者,也是小蒋总统的第一高参,时称幕后第一人)安排的三名(一说五名)特务,将陈才和七十军军长李觉指派的随身副官一起,射杀在汽车上。

陈才牺牲时,年仅33岁。

为此,爱国华侨陈嘉庚曾拜访李济深。李济深认为陈才为福建省主席陈仪所暗杀。并感叹说:“陈仪有大座靠山,娇纵任意,余所派闽人陈才,往闽北视察,行至崇安界,被陈仪用人暗杀,无可如何。陈才之妻子现尚寄寓此处,以待昭雪”。

李觉军长则对陈希周的遇害甚为震怒,以至于军统头子戴笠,不得不事后亲自到福州,深夜造访时任国民党第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的李觉中将。李觉后来回忆说,“我的后半生,能走上革命道路,是受到陈希周的革命气概的感染,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解放初,陈希周在百色起义和红七军时的老搭档张云逸,派人从桂林找到并送陈希周的家属到北京,安置了陈希周的妻子和子女在北京的工作和学习。

1950年,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接见民主党派时,周恩来问潘汉年和梅龚彬:“哪个叫小周的福建人哪里去了,怎么没看见?”

于是周恩来便特意给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去信,指示要把陈希周的遗骨从福建的崇安迁葬福州,还指示在福州修建了陈希周烈士墓。

然而,1955年,潘汉年案发,生前与潘汉年关系密切的陈希周和梅龚彬都受到了牵连。

陈希周成了第三党,或者干脆就说陈希周消极脱党,从红七军直接去了香港,当了可耻的叛徒(这可是红七军参谋长龚楚龚鹤村的事呀)。

自然了,陈希周的墓碑被砸,小孩出国和工作也受影响。组建新四军的军史中没有份,百色起义也没有缘(直到执行李立三错误路线的邓岗到红七军后,陈希周才出现。然后陈希周就又在一次战斗后,偷偷的溜走了,没有告诉任何人)!

1983年,潘汉年正式平反。

1985年,福建也举行了“陈希周骨灰安放仪式”,将陈希周的骨灰迁至福州市文林山烈士陵园。

哎呀,绕了一圈子,原来抗日的英杰陈希周,就是福建建党的陈昭礼;抗日的英杰陈希周还是百色起义的陈导民;抗日的英杰陈希周也是红七军的陈豪人;抗日的英杰陈希周又是倒在军统枪下的陈才;最后,抗日的英杰陈希周,又连坐成了解放后潘汉年案的冤魂。

呵呵,抗日的英杰陈希周,你说你累不累呀?

 
2004-07-29
 
 
附一:可将陈昭礼遗骨迁葬人民公墓——致张鼎丞(一九五二年四月十一日)
 
 

  可将陈昭礼遗骨迁葬人民公墓——致张鼎丞[1]

    (一九五二年四月十一日)

  张鼎丞同志:

  一九三八年任新四军驻汉办事处主任的陈昭礼(希周)同志,于一九四○年被蒋匪暗杀于崇安。现陈妻潘超人要求将其迁葬福州人民公墓。陈被暗害一节,中央贸易部人事司司长郭超同志及民革梅龚彬[2]先生均证明是实。请你再向林植夫[3]同志问明,如属事实,又无其他政治上不应葬入公墓的情节,则可允其要求,葬入公墓。其原葬地查崇安南门外十八号乡人天文便知。结果盼告。

  周恩来

  四月十一日

  根据中央档案馆保存的底稿刊印

  【注释】

  [1]张鼎丞,参见本书第459页注[1]。

  [2]梅龚彬,参见本212页注[4]。

  [3]林植夫(一八九一——一九六五),福建闽侯人。曾任新四军军部秘书、敌军工作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政协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支部主任委员。

 

附二、中共闽北临委书记陈昭礼-载于《建鸥文史》

陈昭礼,字希周,又名豪人、陈才。福州市人。早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热心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末,北伐军入闽,党中央派其回福州。1927年1月任中共福州地委书记,大力开展统一战线、民众运动和建立党团组织,以配合北伐军。同年5月参加在武汉召开的中央第五次代表大会,会后留中央机关。1927年8月,党中央决定闽省暂时划分闽南、闽北两区,并派陈昭礼同志到闽北。8月中旬,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在建瓯成立,陈昭礼任临委书记。临委址设建瓯城内序五里,直属中央。同时建立中共建瓯县委会。12月4—5日,全省各地负责同志联席会议在漳州举行,会议产生了中共福建临时省委。陈昭礼当选为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闽北、闽南临委随即撤消。翌年9月,中共福建省委正式成立,先后任省委委员、常委兼宣传部主任,代理省委书记。

陈昭礼主持闽北临委工作期间,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七”会议精神,把工作中心转移到宣传、组织和武装农民,用暴力方式夺取政权。1940年8月,陈昭礼同志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于吴公岭。 (陈翰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