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4)
2009 (169)
2010 (680)
2011 (872)
2012 (1247)
2013 (1564)
(2010-07-05)
今年6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六郎庄年届78岁的黄日新工程师雄心勃勃改建胶囊公寓,以适应《北京房屋租赁管理规定修改草案》要求群租住平房人均使用面积不得少于 4平方米的规定。黄称改建后的胶囊公寓为3.0版,月租定价仍为350元,预计将于7月底建成,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目前,北京10平米房屋的平均租金已突破千元,胶囊公寓以其量身定制的空间和蚁族化的价格,在京城出租房市场可谓独领风骚。 胶囊公寓并不仅仅是一个噱头,实际上十分契合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的蚁族期望在京城找到栖身之所的需求。胶囊公寓本来就是为蚁族设计的,其原名就叫蚁族旅社, 3月28日北青报发出首篇报道改称其为胶囊公寓,立即引起公众强烈关注。胶囊公寓这一概念并非中国首创,但是因其中国特色而被公众赋予基本居住权、基本生存权和基本隐私权等多种解读可能。小小的胶囊公寓何以具有灵芝般的奇特功效呢? 京城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备,能在这里购房可以享受很多公共产品。全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民间财富纷纷瞄准北京居住宅,致使北京房价高企不下。房价高企必然致使蚁族依靠一己之力在短期内难以购房。据搜房网报道,北京6月份住宅平均房价为21415元/平米。这样,蚁族只能转向租房子,可是,北京同期房租单套月均租金为2765元,即便租房,经济困窘的蚁族恐怕只有望房兴叹。 好在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黄先生为居住空间剧烈压缩症开出了一剂药方:胶囊公寓。他摸清了蚁族在京城的处境,看到了这个群体带来的巨大利基,打算按照标准化方案打造胶囊公寓连锁店。不过,他低调而谨慎:“设计建造这些公寓不为赚钱,只为找出解决毕业生过渡性住房的办法。”他赋予胶囊公寓灵芝般的使命,“没想让他们久住,我给他们机会在这个城市落脚,才有机会创造生活,获得更好的住所。” 有心理医生认为,长时间居住在狭小无窗空间里容易出现抑郁症等问题,认为胶囊公寓的“心理承租”期限为一周。也许这低估了蚁族的忍耐力,到城中村看看那些胡乱应付一晚的人就不难知道,咱们蚁族坚强得很。还是黄一语中的:“从恶劣环境过来的人,肯定会觉得这里住得舒服。”想想看,十年寒窗,耗尽了爹娘多少血汗,如今大学毕业混迹京城,能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已经万幸。宽大,有窗,都显得太奢侈。 蚁族们在胶囊公寓里找到了最后一块生存空间。按照专家说法,小小的胶囊公寓确实解决了部分外来打工者、毕业大学生、北漂族的基本居住权和生存权,甚至还有保护隐私权之奇效。那些志在扎根京城的蚁族包括不得志的文艺青年,均以此作为长期逗留京城的廉价根据地。看来,胶囊公寓实在堪称人类居住文明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当蚁族们看到墙壁上的换气扇影像时,是否突然领悟到了柏拉图“洞穴理论”的涵义? 然而,胶囊公寓可能不会得到大力推广。因为胶囊公寓项目具有敏感性,能否受到政府支持本身就是一个两难问题。不同意吧,蚁族的基本权益如何保障?同意吧,意味着认可恶劣居住环境的合法性,将会受到社会批评。北大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政府应保证公民居住权、保障合理的居住面积,致力于提供更好的福利出租房。基于这种考量,很多房地产商由于担心政策风险和经济风险而不愿涉足胶囊公寓项目。 胶囊公寓,只是这个奢华世界中一棵丑陋的小草,并不能医治居住空间极度压缩症。但是,这棵小草仍然顽强地生长在京城的水泥森林里,给失望的蚁族带去一丝绿意,还可以为疲惫孤独的蚁族遮风挡雨。高企不下的房租,巨大的就业压力,众多高校毕业生涌向京城,胶囊公寓市场需求仍将旺盛。那些买不起或租不起房子而又想混迹京城的蚁族,来吧,来吧,只须付出低廉的价格,胶囊公寓帮你寄存宝贵的青春。 (四川外语学院 王强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