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对此,我深表怀疑。

(2008-05-04 01:46:08) 下一个
对此,我深表怀疑。


医生手记


让我很不高兴的并不是王千源这个人的本身,而是她本身所起到的作用。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从来就没有主张回避对于中国的民主,人权,自由,道德,以及等一些社会问题,国家问题进行积极辩证地讨论。不过,让我本人一直以来非常反感的是,为什么一和某些人谈到中国这方面的问题,就似乎永远在谈论一个阴谋,一场屠杀,一次血案。然后给谈论者打下一个深深的恐怖烙印,老实讲,这种恐怖烙印,给今天的中国人(特别是是年轻人)本身都带来一种很沉重的消极影响。

我相信每个家长在教育孩子审美德操的时候都不会简单地把世界化成了两半------------阴影的地方就全都是阴暗丑陋的,阳光的地方就全都是光明美好的。然而,让我很遗憾的是,在国外这么多年了,我看到在西方的很多人就是怎么简单地把今天的中国社会划入到这个阴影范围的,似乎中国从来就没有过阳光,而有的只是阴影黑暗中点点死难者的鬼火在闪烁。我不知道这种观点的根源在哪里,但我知道,在“自由”的西方世界里,大家久而久之地已经习惯了这个观点。

所以,我深深能理解这次海外学生的行为,尽管我们都不否认中国的确还有“阴影”。然而,谁又愿意被人习惯地称之为来自“阴影”的黑暗国度呢?我相信这次海外的大部分留学生就是想和那些早已充满了成见的外国人争辩:有阴影的地方并不全都是阴暗丑陋的。

尽管,这些留学生们所用的方式也许很幼稚,也很简单急躁,但我觉得这是一次交流的碰撞,至少,能让西方人看清这些来自“阴影”国度的中国年轻人有一颗脆弱的民族自尊心,(不管这种自尊心该不该有)他们的确是在渴望被理解。

然而,这种其实很简单的愿望和行为,却最后一下子全乱了,然后全部复杂化了。

王千源这个人究竟怎么样,以及她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我不想对此讨论(其实讨论这个也没什么意义),我本人也没有觉得她有多“卖国”,只是知道她观点有些“清凉”罢了,而实际上她的观点很多中国人也都有,这种观点在国内也并不是什么“禁忌”本来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然而,恰恰糟糕就糟糕在,这种“清凉”的观点,突然地投入到了一锅热油里(如果一锅冷油也没什么了),从而炸了起来。

我想大家在厨房做菜时,都知道热油锅溅水后的麻烦吧。这个时候你是该恨这个水珠子,还是该恨这锅热油?做菜时加油加水本是常事,然而不合时宜的水油接触,给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添加了多少话题?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 一户人家得了个小baby,亲朋好友都纷纷祝贺,有的人说这个娃娃将来一定能当官,有的说这个娃娃将来定成大器,有的说这个娃娃将来没准是个艺术家…….,这时候突然有个人说:“这个小孩将来迟早会死的。”一时哗然,这个人立刻遭到了大家的唾骂。然而谁都知道,这个人说的是实话,人谁不会死呢。

王千源一没有杀人,二没有放火,三没有抢劫偷盗,然而她为什么会一时间成了一个众怒的对象呢,我想就是这个原因。其实很多人对王千源无怨无仇,无亲无故,根本谈不上去恨她,也谈不上去同情她,而都是在“利用”她做一种情绪上的反弹。

在遭到了简单粗暴的人身威胁和恐吓以及处理后,王千源,以及她的家庭现在理所当然的成了受害者,这个我完全可以理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然而,让我厌恶的是,在什么事情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王千源就被“如获似宝”地拿了出来,成为了一种理论依据,再次引申到中国“阴影”问题的各个方方面面上去了。似乎王千源越倒霉,中国也就显得越黑暗。

“道德”本是一种修养,但我看到有些人在谈“道德”的时候,只是表面上的阅金经,调素琴,温文尔雅,但举世浊而独我清。似乎永远都只在用“不道德”来证明“道德”,用谴责“阴暗”来表现“光明”,大家都急急引经据典,忙忙旁征博引,然而永无休止的却只是“党同伐异”。

有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是所有的留学生在激动地高呼“打倒中国共产党”的时候,又有一个王千源一样的人物因跳出来中流砥柱而被害,那么,是不是今天有关“爱国贼”和“人权人士”的两方又会彼此交换了战壕对骂?

在我们曾经追求道德的标准,利益的公正,美丑的评价的时候,似乎很少有过统一的的度量衡。我们总是以想象中的神一般的的神圣和伟大来歌颂,和以想象中魔鬼一般的丑陋和可怕去抨击,但是有谁敢用去真正地面对了自己,-----一个人本身无法超越的本能和局限性?

对此,我深表怀疑。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