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巴黎的人,不会再稀罕天堂;尝过巴黎的人,连地狱也不想去了。” 这样的巴黎,是让你神往,还是让你忧伤?
《米卡》的故事发生在巴黎,可是,它似乎又完全与巴黎无关。事实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都可以悄悄上演,让你唏嘘落泪。唯独在巴黎,在那个天堂与地狱相接的地方,这样的故事,更带有宿命的色彩。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竟然很多次追问作者,“你写的故事是真实的么?” 不是因为轻信,不是因为幼稚,而是这样的故事太自然,太真实,太熟悉。真实得你仿佛可以看见米卡走过香榭丽舍大街时扬起的尘土,读到她脸上的绝望。
米卡是个小女子。她是美丽的,她是诱惑的;她又是卑微的,她又是孱弱的。她游走于社会的边缘,逡巡于各色的男人之间,犹如羔羊游走于狼群。时刻都有被吞食的危险,她却是去寻求保护的。米卡是聪明的,她聪明到清楚自己的命运,聪明到不抱一丝幻想。
在这样的社会里,米卡的不幸,该是不幸中之极致了吧。人关于生存的需求,可以被降低到怎样的高度呢?你也许会诧异,她有着被无数男人玷污的躯体,却有着怎样一颗洁净的灵魂。她无力保护自己,却还要去保护一个更弱小的生命。这样的勇气,这样的爱,从来不因地位的高低而能被忽视,被践踏。它蕴含有多么惊人的能量。
米卡的悲剧在于什么呢?在於远离了故土?在於被继父强暴?在於母亲被未婚夫杀死?也许都不是。真正的悲剧,应该是人性的自私、冷漠与贪婪吧。一无所有的米卡,终於只有用生命,来作最后的赌博,最后的抗争。不幸中之不幸,是她的一生,连后悔的来由都没有吧。命运何曾给过她选择呢?而她身后的那个小生命,仿佛是希冀,又仿佛是暗示,更多的,恐怕是米卡命运的延续。足以让读者的心,坠到黑暗的最深处。
作者以女性的笔触来描写男性,心理之刻划,性格之剖析是如此深刻、准确、直露,直让人惶惶不已。“我” ,纪安之,小说第一人称的主人公,应该说代表了世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男人吧。他们懦弱,他们屈服,他们自私,他们逃避。他们用下半身思考,任何时候,都逃不出情欲的追逐。
“我” 是爱米卡的,有床第间喷薄而狂野的情欲为证。在“我” 最爱米卡的时刻,却依然会向单亦欣缴械投降,这恐怕是天下男人骨子里固有的悲哀。但“我” 最终还是从单亦欣的圈套里走出,与其说是一次上半身的胜利,还不如说是对那种一眼可以望到头的生活的恐惧。“我” 始终以为,米卡的死,源于“我” 无意中疏忽了的,一个关于婚姻的承诺。实际上,这样的承诺永远都不会有。“我” 真的不在意米卡的过去么?除了以生命为代价,米卡又怎样来宣示她高傲而洁净的灵魂?
香榭丽舍大街美丽依旧,塞纳河畔依旧让人魂牵梦萦,而米卡却再也不会回来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往往如此,唯有失去,才能拥有。譬如爱情,譬如回忆。
谨以此文纪念米卡。
未予
200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