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国内的老父亲及妹妹通电话,内容当然不可避免地谈到当前冠状病毒的流行,妹妹说:这次疫情给人的冲击还是挺大的,疫情过后,相信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法、生活习惯都会有所改变。对此,我有些将信将疑。这次突发事件不同以往,关乎生死,也关乎每一个人,所以对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冲击都很大。疫情肆虐之时,人们心中疑惑,会自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了避免下次发生,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的政府该做些什么?但是,君不见,事件刚刚略有好转,武汉、湖北的人还在熔火之中,舆论风向就以V的手势为中心而大变了吗?再过一段时间,芸芸众生们还会清晰地记得自己曾经的焦虑和愤怒吗?
这几天一直跟读同学群里转发的方方日记。方方是我喜欢的一位居住在武汉的作家,作品以探讨人性见长。在她的封城日记中,她以平实的视觉记录封城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虽然方方尽量语气平缓,避免“雷区”,但字里行间透出了她的尖锐的感觉和深存的良知,她的意图就是让人们不要忘记,或者说不要把城里的百万民众当作图表的数字而忽略!然而文章屡次被删,微博几次遭封。宣传工具一再地“选择性弘扬,选择性遗忘”,文人、异见人士们也一再地被噤声,百姓们一再地“好了伤疤忘了痛”,事件过后一切真的会有所改变吗?
为了避免健忘,我觉得我们应该重新呼唤鲁迅,因为他有一种更强,更犀利,更持久的声音,他是穷尽一生的力气而“呐喊”的人。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人。
知道鲁迅这个人,是在我很小时候。那时候,在姥爷的书房里,写字台上繁多的书籍纸稿中,有一帧显眼的相框,是鲁迅半身像;在书架上古体线装现代精装混杂的书丛中,有一排整齐的大32开精装硬壳书籍——鲁迅全集。(我这都是老话了,是文革前的事。)
在那时的知识分子眼里,鲁迅的地位还是蛮高的。我想其原因有三:一,当时的政府给予鲁迅很高的评价,将其“打造”成反国民党政府的“英雄”,这样对众多从旧时代过来的老知识分子有影响作用。其二,当时“知识分子”的含义,和现在略有不同——除了有些文化之外,还普遍有一种不畏上,不媚俗的清高风骨。而在这方面,鲁迅也算是一个典范了。其三,很多老知识分子,口头上总是说:我是书呆子,不懂政治。实际上大多数人的心里,还有一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结,而在鲁迅的文章中,犀利尖刻言语的背后,能看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这也是鲁迅为知识分子所接受和尊敬的原因。
但是渐渐地,鲁迅“不吃香”了。究其原因,我认为依然有三:
第一,就其宣传方面来说,鲁迅的作用已经很渺小了。建国七十余年,已经没有什么人记起“万恶的国民政府”了,也就没有必要再用一个典型来激起民愤了。再说,从新审视鲁迅的作品,全是揭露阴暗面,全是“负能量”。这样的人,如果活在当下,也是一个不好对付的麻烦。所以,对于此人,虽不好“封杀”,但也最好自生自灭了之。
其二,鲁迅这样的“人设”,已经多多少少被现代“知识分子”抛弃了。当今的知识阶层,实惠是最重要的,什么“血性、风骨”,已经是“穷酸、迂腐”的代名词了。有时间和精力,多唱些赞歌,多写写论文,多想想怎样往上爬才是正事。从这点来说,鲁迅嘛,简直是自甘堕落的典型了:他曾经有机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如果自己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说不定中国人获诺奖的历史就改写了。可是遗憾呀,他把精力全放在争执、抗争、谩骂上了,学术没有深入下去,后期没有“著作”,自毁了“前程”。
其三,强国之下,岁月静好,国之兴亡,根本不用我等操心。在红楼梦第三十六回,贾宝玉曾这样说:“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将来弃君与何地?······”这样说来,鲁迅不就是沽名钓誉,猛拼一死的须眉浊物吗?我等生活在这个社会,已经幸福感满满,即使有些小牢骚,小不满,压在心里也就习惯了,也就遗忘了。不然不小心贸然说去,给政府添乱事小,给自己前途添堵事大呀。还是闷声发大财吧。
官越大越进步,论文越多职称越高越有成就感,钱越多越幸福——这些不知道是不是现代人的普遍想法。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多多少少打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因为,当你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其他的一切都会变得模糊、渺小。也正因为如此,一些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现在网络了,如独立记者陈秋实、李泽华;作家方方、阎连科;武汉市民方斌等。也许有些声音一直存在,只是我们看不到;也许这些声音终究会被噤声,或被“主流”声音彻底淹没,我们不会再能听到。那么,屏蔽了“记性好”的人,民众是不是就会健忘了呢?所以我说要再次呼唤鲁迅。
呼唤鲁迅,呼唤一种尖锐的,不间断的批评。直至今日,鲁迅笔下的人物、事件,仍然鲜活、深刻而有时代感。祥林嫂,阿Q,吃人血馒头,赵家人,狂人日记——这些描写,仔细想去,都让人有心血向上冲的感觉,因为你仍然不时地看到那些人,那些嘴脸。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没有一个社会是完美的,不完美之处,是需要有人揭露出来的。拒绝批评是掩耳盗铃的行为,而有人敢站出来批评,无论他的观点偏激与否,只要不是恶意反人类,其行为都可敬可嘉。
呼唤鲁迅,呼唤一种高层次的,不可淹没的声音。鲁迅能够成为鲁迅,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就是当时的时代。当时军阀混战,国内大乱,不能算一个好时代,但这种混乱却也成就了很多各个领域的学者,鲁迅也是其一。虽然他一直批评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但其声望之高,声音之大,是没有办法被淹没的。而现在的知识界,虽也有一些也胆识良知的异见人士,但人微言轻。而权威人士,大多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以呼唤有权威的高层“男儿”发声,是期望社会更加进步。
呼唤鲁迅,呼唤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视觉。鲁迅杂文尖刻,这是事实,但一针见血,思维敏捷,不人云亦云,这些词大概也贴切吧。但是在网络发展的今日,想要独立思考,其实是很难的事。我们以为我们视野很宽阔,很自由,一机在手,天下事皆知。但实际上,越是技术发达,越容易被蒙蔽、欺骗。如果我说:你看到的,只是有人(某重权之人,某政府,某机构)想要你看到的,你信吗?信息爆炸,爆炸中,你看到一个被一百个不同人重复的谎话,你大概会不由自主地相信。所以,保留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非常重要,但也非常不容易。
呼唤鲁迅,呼唤血性、良知、责任感。有人说鲁迅专门反政府,这是误解。他抨击一切罪恶的,不合理的,腐朽的,愚昧的东西,包括政府的,文化的,百姓的。也许他的批判不是百分百正确,但即使在今天看来,大多数都是深刻有道理的。鲁迅的这些批判,就是基于他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而当今的人,例如那位为躺在地上打滚的国人而提出外交抗议的大使,他这是在爱国吗?他是在逃避良知,逃避责任。国家富裕强大,每个人都高兴,但如果没有任何人对制度,对文化,对意识形态的自检、自省,也不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是危险的。
毕竟,鲁迅只是个文人,所以我说了半天,还是有“捏软柿子”的嫌疑。其实真正不遗忘的最佳方法应该是每一次悲剧发生之后,国家、政府、民众认真反思,修改或引入必要的法律、法规,使之避免同一问题再次发生。这是一个太大的话题,就暂不在此讨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