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1)
2024 (1)
近几天,由于一个“疑似”白字事件,网上掀起了研究汉字的热潮,并伴有猜字游戏,焦点围绕着“精湛”-“精谨”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口音、各种拼词,各种读法。我不想在这件事上说什么,但却由此联想到一些其他事情,有些“细思极恐”的感觉。
先说说我自己的事情。虽然我算是个“理工女”,但因喜欢阅读,和写点小玩意儿,朋友们常奉承我“有文学素养”。然而,在与人交谈中,我从来只说大白话,从不敢掉书袋,引经据典,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个“白字先生”。
“文革”开始时,我上小学一年级,在刚刚学会了“爸爸、妈妈、吃饭、睡觉”之后,那场“触及灵魂的革命”开始了。然后就是停课——武斗——随父母下放到农村——幸运返城两、三年读中学——然后把自己混成了“知识青年”,又下乡了。我不知道官方是怎样定义“文革”结束的,对我来说,“文革”好像是那支“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歌给唱衰的,我至今还记得公社宣传队的那群男女们,站在台上声嘶力竭地叫喊和歇斯底里地跺脚。然后,文革就结束了。
得益于我的小说欲,我认识的字不能算太少,甚至成语古文也能一知半解地知道一些,但只能算“自学成才”,或者叫“无师自通”。没有扎实的基础,字读半边的事情自然会经常发生。为了避免让人贻笑大方,自己就“低调”些,说话专拣大实话说。
读了白字,除了让人嘲笑之外,可能不会给我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但是,我是一位母亲,如果我就这样将错就错地教孩子呢?进一步,如果我是一位教书先生,一位别人眼中的智者,一位外交官,一位身居高位的官员,我的错误是不是会延续下去,传播下去,殃及很多人?
文革十年给我们这代人带来的知识荒芜,是大多数人都看到了的。但更深入地去想,文革给人带来的心灵荒芜,才是“细思极恐”的事情。试想,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一个求知欲旺盛的少年,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突然之间,他眼前的秩序混乱了,黑白颠倒了,所面临的一切一切都瞬间变化了:他的老师,突然变成了剃着阴阳头的牛鬼蛇神;他的邻居告发了自己的妻子;他的爸爸被揪入“牛棚”;他的一个亲戚突然成了“特务”,跳楼自杀了;他的城市成了枪林弹雨的战场;而他的好朋友,突然成了人人羡慕的红卫兵司令,整天手挥皮腰带,批斗别人。这一切一切,不会使人产生心灵扭曲吗?更可怕的是——这些不仅仅是发生在你身上,我身上,而是发生在我们一代人的身上。
读白字,我们可以纠正,因为至少我们还有字典可查,我们能够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但是,那先天不足的心灵,谁来判定对错?那么我的扭曲会不会将错就错地感染孩子?进一步,如果我是一位教书先生,一位别人眼中的智者,一位外交官,一位身居高位的领导者,我的错误是不是会延续下去,传播下去,殃及很多人?
所以我说:“文革”殃及n代人。
“文革”确实殃及n代人。带给一个国家的是知识荒芜外加心灵荒芜。殃及n代人更深的是社会道德标的荒芜。
1972年文革中的科研成果获2015年诺贝尔医药学奖,但那一代人的基础教育甚至早于新中国。
文革中大陆的识字率是85%以上,而1949年是10%,这是国家的大进步。但识字之后呢?人们又读到了什么呢?
“文革”确实殃及n代人。带给一个国家的是知识荒芜外加心灵荒芜。殃及n代人更深的是社会道德标的荒芜。
1972年文革中的科研成果获2015年诺贝尔医药学奖,但那一代人的教育基础教育甚至早于新中国。
文革中大陆的识字率是85%以上,而1949年是10%,这是国家的大进步。但识字之后呢?他们读又读到了什么呢?
另外,对于一些书面或比较正式的用语,或许我们普通人一生也未必有机会念出来,也不知道自己以为正确的读音究竟是不是对。我用拼音打字,有时找不到要找的字,往往就是自己读错了。当然,偶尔也有软件错的时候。
“文革”殃及n代人,可没耽误中国人夺取诺贝尔科学奖,1972年文革中的科研成果获2015年诺贝尔医药学奖。
“文革”殃及n代人,可没耽误中国大幅度提高识字率,文革中大陆的识字率是85%以上,而1949年是10%。
但在在重大会议上发言读白字,说明了两件事。首先讲稿不是皇上写的,他在事先看没看过都成问题。然而确要亿万人民陪着听他不知所云。这公平吗?其次,皇上的秘书过于喜欢卖弄文采,当然也可能是皇上本人想卖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