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和牛

一块孺子和牛共同耕耘的处女地
个人资料
孺子和牛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北京人的蓝天——回国观感之一

(2011-10-15 13:11:26) 下一个

小序

回国度假数周,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又回家乡东北住了一阵,可谓是吃喝玩乐,乐不思蜀。但是享受之余,也听到看到感受到一些事情,有些是有趣的,有些是感人的,也有些是令人气愤的,所以就想写个回国观感系列,感而慨一下,谁知回来后一直瞎忙,直到这个星期才开始动笔(动键盘)。下面的第一篇就侃侃入门话题——空气污染。

北京人的蓝天——回国观感之一

 

天是蓝的,草是绿的,花儿是鲜艳的,彩虹是七色的……。五彩斑斓的世界本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眼睛的厚礼,遗憾的是有些自然的色彩好像再也恢复不了本来的面目了,比如——北京的蓝天。

回国度假,我和女儿都很兴奋,在飞机上,我们就讨论回去要干什么,一个长长的单子在等着我们,包括吃什么,玩什么,逛什么,样样俱全。漫长的十三个小时的飞行在我们热烈的期盼中过去了,但是末了,在飞机临近降落时,女儿微微叹了口气说:“回国什么都好,只有一样,我就是不喜欢北京的天。”我说:“别叹气,也许今天一出机场就有一个蓝蓝的天在等着我们。”

我们没有足够的幸运,遇到的是一个阴天,天是深灰色的。如果只是阴天还好,因为阴天是不好比较的,哪里的都一样,都是蓝灰的,灰的,或者黑灰的。偏偏在我们从机场返家的路上,太阳出来了。本来天气由阴转晴应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儿,但是这一天的太阳似乎使得天空更加混浊、更加灰茫。而太阳自身,在那暗淡的天空中也淡然失色——女儿说那是她见到过的最难看的太阳。我则也无法责怪她少见多怪,因为那时隐时现于林立的高楼间歇中的模模糊糊的东西,实在是有辱于‘太阳‘这个词,没有光芒,没有热量,没有色彩,被灰色的天空衬托着,没有一丁点儿生机活力。记得我曾看到一篇散文,将太阳形容成挂在天上的蛋黄,当时我还觉得这个形容有点那个,可是那天北京天上的太阳真真切切地像一个蛋黄,而且还不是新鲜的鸡蛋黄,是一只过了保质期的,有些浑浊了的咸鸭蛋黄。

原以为只是那天天气不好,谁知以后在北京呆的那些天也没有好到哪里。早晨起来掀开窗帘,映入眼帘的无一例外的是那灰色的、没有层次的天空。我总是无法确定这一天是阴天还是晴天,只要不下雨,永远是灰糊糊,雾蒙蒙。只有到了到了八、九点钟,看到那个大大的、模糊的蛋黄挂在空中,便知道这一天是晴的了。否则,便是阴天。

其实这也不奇怪,北京的污染问题本来就是人所共知的,况且我们又赶上数伏天,天气热,气压低,天不蓝,太阳不红也是情有可原的。奇怪的是当我和北京人——家人、朋友、亲戚、出租车司机,谈论天气的时候,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北京的空气质量比原来好多了,现在的天都是蓝的,如果出了伏,就更透亮了。

我不想争执说那不是蓝天,但是心里却想,也许他们心中的天蓝色已经变了质,成了灰蓝色,蓝灰色,或者干脆是灰色。

客观地说,其实北京现在的整体环境比过去不知改善了多少。记得我刚到北京工作的时候,很多人家还用蜂窝煤做饭取暖;而那些遍布二、三环之间的高高低低的大烟囱也整天肆无忌惮地冒着黑烟,搞得空气中随时都有不明颗粒悬浮着。穿件漂亮的白衬衫,只上街走了一圈,领口、袖头便黑乎乎的、油渍渍得,像是再也洗不出来了。春天的时候,女孩子都在脖子上围一条丝巾,(那时候不叫丝巾,叫纱巾,因为质料是纱的。)不过它的作用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真真正正的‘沙巾’——大风一刮来,就得用它没头没脑地包住头部,防止沙子打在脸上。即便是这样,在风中走了一趟回来,衣服上,头发里,牙齿中,鼻孔耳廓里抖出的大小沙粒也总有几两、斤把重。

不过那时候环境差归差,天还常常是蓝的。晴天的时候,眺望西山,蓝天白云下能将郁郁葱葱的香山一收眼底,也是一件乐事。现在,连北京人也承认,没有这份眼福啦。

北京的空气污染,如果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应该是——都是汽车惹的祸!

每次回国,我都会被什么事情震一把,这一次震着我的就是北京那成千上万辆无孔不入的汽车。可能有人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哪个大城市的路上不是挤满了车辆?但是我说的不是跑在路上或堵在路上的车那些我早已司空见惯,我指是停着的车

刚回去的那天,我很为出租车师傅的车技震惊:进了家属楼院里,路就变成了各型各色的汽车摆成的迷宫,我无奈地指着那不远处的楼告诉师傅那就是我的目的地,但是不知道他怎样才能冲出迷宫。只见师傅不慌不忙,左打一下轮,右打一下轮,该掉头掉头,该倒车倒车,游刃有余地就开到了楼底下。后来我发现,不仅是我们院儿,所有的地方,马路边上,人行道上,绿化带上,楼群中间,犄角旮旯,凡是有一块数米长、两三米宽的空地,无不例外地趴着一辆汽车,也不知那些司机们是怎么把那车给鼓捣进去的。一句话,整个北京简直就成了一个大停车场。

说起来这也难怪,近些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翻倍的增长,先是道路变成了最吃紧的瓶颈,于是处处扩路、修路,修了四环修五环,修了五环修六环,堵车问题稍有缓解。但是实际上停车的事儿可能更让人头疼。本来寸土寸金的北京,城市的布局——民居,住宅楼,商业用地、事业用地——是没有考虑到人们会富有到出行要开车的,可以停车的地方都极为有限,现在一下子人人都要奔小康,买汽车了,可不就得见缝插针,能挤就挤,能塞就塞吗?

不久之前,曾看到一个‘谬论’,说是由于中国人开始喝牛奶,引发了什么什么危机。乍一看起来,觉得观点可笑,但是仔细一读,发现其推论也不无道理。中国的人口基数是这样之大,如果人的生活水准发生变化,比如说人均奶制品消耗量在短时间内剧增,(即使没有达到西方的消费水平),那么中国就会需要更多的牛奶,更多的奶牛,更多的牧场,更多的饲料,更多的资源,更多的能量……,就可能引发土地危机,农产品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全球灾荒  ……,甚至战争——说得耸人听闻一点儿。

 

‘汽车问题’,同样说得深一点,恐怖一点,夸张一点,无疑会比‘牛奶问题’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更多的麻烦,引发更大的危机。试想,如果中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达到欧美的水平,那么道路交通会怎样?空间占有会怎样?空气会怎样?环境会怎样?政府政策会怎样?国际舆论会怎样?——不好想象。

可是,就像我们中国人也有权利喝牛奶一样,民众手里有了钱,为什么不应该享有和发达国家的人同样的消费水平呢?

也许这也就是哥本哈根世界环境大会无法解决的问题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