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伊丽莎白PK玛丽——为玛丽说几句话

(2021-06-15 22:24:25) 下一个

伊丽莎白PK玛丽

 

玛丽的悲剧人生故事终于写完了。在我落笔之时丝毫没有感动于伊丽莎白一世的伟大,而竟然又一次为我讨厌的玛丽留下了眼泪。为什么?我也不禁要追问。是的,这两个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片土地,同一个祖先却势不两立的女人,她们的对立其实已经超越了所谓争权夺利,个人的恩恩怨怨。在她们的背后是复杂强大的天主教和新教两大阵营殊死搏斗的战场,牵扯着诸多贵族大领主的集团利益,在这样一场争斗中,伊丽莎白自始至终把局面掌控在自己手中,而玛丽却自始至终被人所掌控而不自知。

 

伊丽莎白的荣耀和光辉有目共睹,无须赘述。然而让人所想不到的是,故事走到了最后,胜利者赢得惴惴不安,而失败者却视死如归,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有言道,是伊丽莎白酿成了玛丽的悲剧,成全了玛丽的传奇,这话似有一定道理。因为毕竟,玛丽只是傻,而并不坏。毕竟一开始玛丽是投奔伊丽莎白而来,并没有打算与之为敌,她只是被人利用,一步步被逼成了英格兰的敌人。在伊利莎白冠冕堂皇的言辞背后,有没有她阴暗心理作祟的挖坑布局?在宏大背景的光芒下,有没有以国家的名义报一点私仇?这里面的谁是谁非恐怕只有她们俩自己知道。

 

在十六世纪中叶,英伦岛上分别在1533年和1542年,相差九年,生下了两个小公主。虽然她们之间差着辈分,伊丽莎白的父亲亨利八世和玛丽的奶奶玛格丽特是姐弟。也就是说伊丽莎白是玛丽的表姑。一个继承了英格兰的王位,另一个继承了苏格兰的王位,两人成了那个年代令世界瞩目的女王!(这样的关系在英文里全叫cousin,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资料里都把她们称为表姐妹,就是这个原因。英语里的Cousin管着几辈人,除了简单的表姐妹表兄弟,还有表姑表姨,表叔表舅,侄子侄女,都可以称cousin。但是其实是有区别的,若有兴趣的话,维基百科有详细表格可以查询)

 

两个小姑娘虽然生下来都是小公主,命运却截然不同。

 

伊丽莎白在两岁的时候,母亲安·博林就被父亲斩首,死于断头台。小公主的称号就被没收,英文的称呼从Princess Elizabeth  改成Lady Elizabeth。虽然如此,伊丽莎白还是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她聪明好学,记忆力超常。精通拉丁文,法文,西班牙文和希腊文;她兴趣广泛,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她精通舞蹈,音乐,骑马。伊丽莎白自小就是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小可怜,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了人情冷暖,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在她自己生活的周围,她可以让大多数人都觉得她是一个容易让人亲近的,招人喜欢的小女孩。

 

而玛丽的母亲是法国洛林公国吉斯公主,虽然玛丽生下后,父亲詹姆斯五世就驾崩了,但有母亲的保护,出生后第六天就加冕成了苏格兰女王。五岁,作为联姻的筹码,法国王储的未婚妻,玛丽被送到法国。跟随而去的还有苏格兰宫廷标配的全部人马,学童玩伴,命妇,御医随从样样俱全,以确保她在别人家里也仍然享有公主待遇。玛丽的外婆一家人自然对她是呵护备至。他们早就制定好了全套的教育,培训方案,一心朝着塑造法国的皇后目标而去。可想而知,她在法国的教育应该是差不了。玛丽自然也是棋琴书画,宫廷礼仪样样拿得起放得下。聪明伶俐的她,学什么都易如反掌,谁都愿意教她。外婆自然宠她,就连法国国王也爱她如自己女儿。如此这般集宠爱于一身,玛丽当然难免会娇生惯养,任性妄为。在她的人生字典里哪里会有人心险恶这样的词汇,哪里会懂得世态炎凉?虽然在十六岁时,还不知婚姻是怎么回事就成了寡妇,但她毕竟还是苏格兰女王。十八岁回到苏格兰,正是她的锦瑟年华。如果她能像维多利亚那样,有幸遇到墨尔本勋爵那样的人,给她如父亲般的指引和教导,那历史就要改写了。凭着她的聪明劲儿,还真不一定会输给伊丽莎白。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玛丽身材高挑,明眸闪动,笑容如阳光般让人赏心悦目,走在哪里都会掀起一阵快乐的浪潮;伊丽莎白虽然没有那么光彩照人,在社交场所气场没有那么强大,但是她沉稳优雅,谈吐充满智慧而又不乏幽默。只有当你的智力到达某种高度时,你才能领略到伊丽莎白那超凡的魅力。

 

两人都是时尚达人,穿衣打扮无人可比。两人写作行文都是一流,极具文采;两人的艺术修养均堪称高雅,赋诗作曲,音乐欣赏造诣高深。

 

身为女王,这两位都是加过冕涂过油膏,上帝钦点的君王。玛丽是生下来第六天就加冕为王,没有竞争者,没有挑战人。而伊丽莎白却是一直到二十五岁,历经了弟弟,爱德华六世,简·格雷,还有姐姐血腥玛丽一世疯狂的五年统治,才轮到她的出场。玛丽以为她头上的王冠是上天的恩赐,是神的授予,她能做的就是接受。她只相信神权至高无尚的神性,而不知自己并不是神,自己的一切言行都将会带来其相应的结果。

 

玛丽毫无管理国家的经验,而这正是苏格兰掌权人所希望的。这本也无碍,只要她愿意,凭她的聪明,总是可以学习的。但是她才不想学习。在她的心里,女王就只管发号施令,别人理应顺从。至于对不对,要不要对后果负责,乃在另说。在施政方面,她头脑简单,遇事不思考,不会权衡利弊,不懂审时度势,以为治国如同打猎,只需灵敏,勇敢,果断,全凭冲动轻率做决定。最致命的是,她还从不听取别人意见。在用人方面,她豪放,轻信,热情而不重情,看不透人性,不辨善恶,不懂人际关系,更不懂知人善任。

 

玛丽和伊丽莎白一样都有鲜明的与生俱来的皇权使命感,但在玛丽的观念中,皇权就是她自己,就是她自己的权力,眼睛只看着自己头上的王冠,和王冠带给她的至高无上的荣耀,而从没有想过戴着王冠的她,应该带给苏格兰人民什么福泽;身为苏格兰人,她却不懂苏格兰,不懂苏格兰的历史,不懂苏格兰的民意,也没有苏格兰人的感情。她满脑子都是法国,说法语,吃法国菜,只想在苏格兰建立一个自己的法兰西天地。全然不懂苏格兰人民的需求。哪怕到了最后,玛丽的引颈就戮,也完全是为了她自己的王位,而和苏格兰无关。她把自己置于众人之上,就注定了她的曲高和寡,单枪匹马。身为苏格兰女王,她终其一生没有为苏格兰人做过一件有益的事,留下任何物质或者精神的财富,只留下了她个人的传奇。

 

而伊丽莎白则完全不一样。从小就生活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历经磨难,亲眼所见宫廷政治的残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朋友,熟悉的亲人在政治斗争中惨败,身首异处。就连她自己这样谨小慎微,一直低调处事,也没有逃过姐姐的多疑,被关进伦敦塔。后来还是全靠自己的机灵圆滑才免遭毒手,重获自由。

 

1558年伊丽莎白继位,登基时,从姐姐玛丽一世手里接过来一个经济上负债累累,千疮百孔,政治上四分五裂,矛盾激烈,宗教上,天主教和新教势不两立的国家。别说一介女子,就是彼得大帝来了,也未必能撑下来。在大学时,我们老师说了一句精辟的话,至今记得。他说,伊丽莎白一世带领英国走向黄金时代,全得益于她的“弱势”。换句话说,就是她完全没有像她父亲亨利八世那样的杀伐决断,也没有像她姐姐玛丽一世那样专横跋扈,偏听偏信,疯狂杀戮新教徒。相反,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后虽然选择新教为国教,但是她对天主教采取了宽容的国策。虽然当时她的这种态度引来了众多的批评,确实后来也引发了宗教暴乱。但是从更长远的效果来看,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 史学家对她的评价多是遇事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其实她既希望自己能像亨利八世那样有气魄,但又不希望像他那样残暴。越是手握盖天的权力,越是害怕自己独断专行种下恶果。即便是在那个以杀人为征服的年代,她也不喜欢杀戮,除非不得已而行之。她善于倾听,善于虚心学习,善于化解矛盾,善于用人。她知人善用,能在身边团结起一群各种政见不同能力超强的团队共同执政,才逐步使英格兰摆脱困境,走向辉煌。

 

与玛丽的极尽奢华与慷慨相反,伊丽莎白一世的抠门是出了名的,故事中提到的那位看守玛丽女王十五年的什鲁斯伯里伯爵,本来是英格兰北方首富,为伺候玛丽,把自己弄得倾家荡产,而最后伊丽莎白没有付给他一两银子!她手下的安全大臣,沃尔辛厄姆,为保卫英格兰和女王破获多少大案,常常也是自掏腰包办公事,导致去世时欠下巨款。不过据说,这笔钱女王给他报销了。可见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这些大臣为她心甘情愿付出牺牲。

 

两位女王都是极具魅力的女人。由于她们的女王地位,全欧洲野心勃勃的男人都围着她们转。由此,伊丽莎白忧心忡忡。在拒绝了西班牙腓力二世,那个令人作呕的姐夫之后,又拒绝了法兰西那个小弟弟亨利九世。她看透了这些婚姻面纱之下的赤裸裸掠夺,看透了西班牙和法兰西对英格兰垂涎三尺的野心。如果她非要嫁人,她宁愿嫁一个本国人。但是即便她心里有自己的最爱,她也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身为女王,如果说她还心有所属,但得知她多年的情人达德利,莱斯特伯爵的太太神秘地从楼上摔下而死,耳闻民间有窃窃私语,便为了女王的圣名毅然决然离他而去。她总是把个人的情感放在王冠之下,国家之后。

而玛丽则完全不同。且不说她为自己的优势沾沾自喜。丝毫察觉不到这其中的危险。如果某种明智的联姻能为苏格兰带来一些好处和利益倒也未尝不可。结果呢!她竟然看上一个不入流的,对她本人,对苏格兰,对各个方面都有害无益的小白脸。她浪漫奔放,热情冲动,一旦爱了,她可以不顾身份,不顾道德信仰,奋不顾身,赴刀山下火海都无所畏惧。冲动起来完全不像个女王,倒像我们的邻家小姐妹,为了区区瞬间燃烧的情爱之火,不惜把皇权,名誉尊严弃之如敝履。伊丽莎白嘲笑她:看男人的眼光太差。此话确实有理。

 

但是,翻来覆去地看,玛丽纵然有万般不是,却发现她其实并不坏。她多愁善感,像火一样热情,像风一样浪漫,她心直口快,心地善良。她轻信,从不会猜忌别人;她那所谓的“死亡引力”,其实都和她没有直接关系。与其说那些人为她而死,不如说是“权力引力”为权力而死。所有的这些人中,除了个别人外,比如那个浪漫诗人夏特里亚尔,有谁是因为真正的爱她,为她而牺牲的吗?没有!玛丽对王位的执念,以及为之所付出的代价,其实并不是她对权力对地位有多浓厚的欲望,她的执念其实是对自己价值的一种肯定。我们一般人的价值靠自己的努力和创造,而她的价值与生俱来,这是神,是上帝给予她的特殊馈赠,她绝不愿意拱手相让。这是一种信念而不是任何利益的考量。

 

看到了这一点,也就找到了理解玛丽的角度。由此想到张爱玲那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而伊丽莎白,虽然杀了玛丽,却把王位传给了玛丽的儿子,做出了最终的和解。从而使苏格兰和英格兰结为一体,为后来发展成大英帝国奠定了基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2)
评论
instein 回复 悄悄话 跟读了你的“苏格兰女王的悲剧人生”,很有趣。 这篇对两个女王的分析也很好。做为君王,伊丽莎白是成功的,我认为是该被赞美的;玛丽无论是为王还是普通人,都是过于自我的,她的悲剧人生是不可避免的。
凛子 回复 悄悄话 说实话,挺喜欢咱们文学城的朋友。尤其谈到英美文学历史,好像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国内的朋友感兴趣的似乎不太多。
凛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分享。也谢谢你的理解!
凛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快乐红宝石19' 的评论 : 是的,的确如此。谢谢你的肯定。心里挺受受用的。嘻嘻!
凛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青白丹城' 的评论 : 没错!一个人品高尚,善良的人往往当不了统治者,不是被人拿下,就是把国家治理得一团糟。搞政治真的不是人人都擅长的。谢谢你的分享和点评。
凛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zhuniang' 的评论 : 非常同意你的观点。玛丽真是可惜了。
好高兴有你们的跟读和参与讨论与点评!
凛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owwoman' 的评论 : 我和你一样,年轻时并不十分喜欢历史,老了到越来越有兴趣了。了解历史,便发现人性中的很多东西古今中外都差不多,也发现,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兴衰强弱都有其内在逻辑的,就像你说的,为什么英美这些国家能引领世界潮流几百年不败?为什么英国王室千年都是在一个家族里朝代更替,而中国的王朝总是一个又一个地被推翻重来?总之,看看这些挺有趣的。
谢谢你的参与点评。
cowwoman 回复 悄悄话 英格兰的女王太理性了。没想到她为了避嫌把情夫也抛弃了。为了英格兰壮大还是为了她的诺言(您文里写为了诺言),把王位传给了玛丽的儿子。此人很牛。为何白人能霸占全球五百年?而北欧,英格兰的白人又是白人中的白人,和她们能如此理性或许有关系。
历史真的有意思。
以前上学,最不喜欢历史,因为难学,有时候理解不了。比如基督教为何统治欧洲,我直到最近才搞的有些明白。现在岁数大了,反而爱看历史。
zhuniang 回复 悄悄话 有时一个有挫折的(但不能影响教育和身体发育)童年和少年时代,对一个人未必是坏处,对世态炎凉人情世故的认识,只有在逆境时才能认识得最为真切透彻铭心刻骨,而在被众人簇拥得高位,一片眼花缭乱,根本不可能认清。
玛丽是被童年少年时代优渥顺遂的生活毁了!年幼时在法兰西养成的浪漫活泼甚至轻率已经很难改变,又运气不好,如作者所说,没有碰到一个踏实厚重如父亲般的大臣可以依赖和被引导,靠她自己在险恶的血雨腥风的苏格兰英格兰瞎打瞎撞,跟一帮不解风情又臭又硬的北欧人PK, 不就是这个结局!
青白丹城 回复 悄悄话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君王,就不能就人论人。即便是普通人,对周围的人是仁爱大度或冷酷自私,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标准。所以,玛丽在历史上的骂名,伊丽莎白在历史上的美名,于她们都是公平的。谢谢好文。
快乐红宝石19 回复 悄悄话 非常感谢你的好文。特别是这个最后一篇为玛丽说几句,分析的非常到位!我一直以来都为玛丽感到不忍心,明明手里握着一副好牌,却打成这样不堪。所以还是性格决定命运。只能一声叹息!从大局来看,伊丽莎白一世还是一个识大体明事理的君主。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这个系列不错。“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