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人生 (二十)

(2021-06-13 15:58:39) 下一个

苦苦纠缠却从未谋面的俩女王

 

  悲剧喜剧  人生如戏

 
 

 

1587年2月9日,玛丽·斯图亚特被斩第二天,消息传到了伦敦,举国欢腾。英格兰终于安全了,咱们的伊丽莎白女王终于安全了!人们奔走相告,街头巷尾第一大新闻非它莫属。可是自诩对英格兰无所不知的伊丽莎白本人却似乎丝毫没有反应,不闻不问,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既没有见她有什么表示,也没见她召见任何大臣。女王这是几个意思?她是真不知道还是在假装不知道?发生这么重大的事,按理说,无所不知的她,早就会有密探向她报告,早就会把塞西尔,沃尔辛厄姆叫来问个一清二楚。可是这会儿,相比伦敦城里的热闹,白厅却异乎寻常地安静。这让塞西尔等重要大臣们感到忐忑不安。难道她在等什么?在等现场的监斩官什鲁斯伯里伯爵和肯特伯爵从富瑟琳黑堡赶来向她禀报详细细节吗?但是至少伊丽莎白应该传他们进宫质询。越是等待越是让大臣们坐如针毡。塞西尔琢磨着,等着召见恐怕不行了,还是主动要求觐见女王吧。这么大的事,无论如何必须禀报,不然欺君之罪落在谁头上也是担当不起的!于是国务大臣塞西尔硬着头皮要求觐见女王。

 

说实话,虽然赛西尔心里确实有些不安,因为这事的确办得有点含混不清,有揣摩圣意的嫌疑,但是以他多年在女王手下工作的经验,他想着女王虽有不悦,甚至也有可能会发发脾气,把他很“严厉”地斥责一番,然后便不了了之。因为他们确实是做了一件好事,帮着女王解决了一道难题。可是没想到,这一回,久经沙场,经历过无数政治风暴的老将赛西尔也没想到伊丽莎白是真的怒了,从来未见的大怒。

 

当他低声细语地说,玛丽·斯图亚特已经于昨日斩首……,伊丽莎白突然尖叫起来,什么?斩了!谁让你们杀了她,谁给了你们指令?!说完,她痛哭流涕,捶胸顿足,天哪,你们要造反了,谁给了你们这个权力,谁让你们杀了我至亲至爱的亲人!她破口大骂,几乎要冲下她的御座,揪住塞西尔的头发,伸手打人了!大臣们都吓坏了。跟随女王半辈子的塞西尔都从没见过这个架势,也吓呆了。他面容惨白,浑身发抖,不知所措。

 

旁边看到这一幕的人不禁心凉。赛西尔是谁啊,从伊丽莎白还是小公主时就照顾着她,处处为她着想,保护她,爱护她;登基成王后,多少年,跟随在女王的身边,为她解难,为她出谋划策,不知经历了多少政治风暴,阴谋漩涡,可以说即便是父亲,也未必能做得如此尽心。可是,今天,为玛丽这件事竟然如此不顾大臣的脸面,从此塞西尔怎么做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务大臣怎么再行使职权?难道他会因此被免职,就要让他滚蛋了吗?

 

可是大家都看不懂的是,这件事自始至终塞西尔,沃尔辛厄姆与女王不都是互通有无,意见一致的吗?从玛丽·斯图亚特自投罗网掉进他们的陷阱,每一步不都是按照伊丽莎白制定的方针办的吗?在这件事上,女王和塞西尔没有分歧啊?确实,当他们拿到女王的签字时,知道女王留了后手,但是他们理解的是,冒着被谴责的风险替女王解围。毕竟所有枢密院的大臣都知道,杀掉玛丽·斯图亚特一直是他们的共识,虽然伊丽莎白一直在犹豫。可是女王的犹豫难道不是某种暗示,某种欲擒故纵吗?难道身为臣子不应该心领神会,让女王在这件事上碍着亲情,碍着名声,让她置身度外,而让他们“越俎代庖”吗?塞西尔,包括沃尔辛厄姆,难道是他们误解了女王,会错了意?

 

总之,一贯以为最懂女王的塞西尔算是倒了大霉了,沃尔辛厄姆请了病假逃过了挨骂,但也好不到哪去。伊丽莎白发誓要调查,一定要查处欺君,专擅的大臣,绝不姑息。接着就下达了一连串的圣旨,包括严禁塞西尔,沃尔辛厄姆等人进宫,禁足在家等等。其实伊丽莎白心里一点都不糊涂,她只是在演戏,演一场连她自己都相信,连她自己都感动的好戏。她就是让全世界都知道,杀死玛丽的不是她,尤其要让苏格兰人知道,不顾亲情戕害自家人的不是她,完全是手下大臣的擅权犯下的罪过!

 

替罪羊是要找定了,只是找谁的问题。伊丽莎白又不傻,当然知道像塞西尔,沃尔辛厄姆这样的肱骨之臣罚是要罚,但用也还是要用的,做做样子也就罢了。可是这罪名还是得有人来背才行啊,伊丽莎白的目光落在了威廉·戴维逊的头上。

 

威廉·戴维逊(1541-1608)是伊丽莎白在位期间能干的外交官,第二国务大臣。他曾多次出任法国,荷兰,西班牙大使,为缓和与这些国家的矛盾,建立友好邦交,免除战争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勤勉,忠实,人格高尚的臣子,可是倒霉的是,偏偏是他,那天拿着判决书上呈女王签字。

 

上一章提到过,1587年的2月1日那天,他接到指令带着审判团一致通过的判决书进宫请女王签字。那天女王确实签了,而且在他退下时,伊丽莎白女王也确实说了,搁置一下 ,先不要去盖章。随后戴维逊就把女王签了字的判决书交给了塞西尔,同时也转达了女王让先不要盖章的指令。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1587年2月3日,塞西尔在没有通报女王的情况下召集了枢密院的十位大臣举行了会议,在会上,他们一致通过了玛丽·斯图亚特的死刑判决,立刻执行的文件,并且随即派人送到富瑟琳黑堡。

 

就这样,罪名落在了戴维逊的头上。他被指控犯了轻视女王指令的渎职罪,立刻被关进了伦敦塔。后来鉴于他并无恶意违背圣旨,就判处了他罚款一万英镑,并监禁以观后效。据说后来有众臣为他求情,并且可能是在沃尔辛厄姆等人的努力下,戴维逊于1588年被释放了,据说罚款也不了了之。反正他既没有家产,一辈子也没见到这么多钱。可是他从此失去了在宫廷里工作的机会,抑郁而终。

 

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从道义上来说,无论如何英格兰都无权判杀玛丽·斯图亚特,不管以什么理由。试想,一个逃亡的外国首脑,一届女王,哪怕是被罢黜的女王,逃到英格兰避难,寻求保护,倘若你不想,或者说没有能力提供帮助,英格兰完全可以请玛丽·斯图亚特离开,去法兰斯,去罗马,去世界任何地方。但是伊丽莎白带着不可告人的用心,把她留下了。说得难听一点,事实上就是欺骗她,把她扣押了。虽说伊丽莎白为了她,的确也是花了不少人力物力,的确也有可能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国际组织,国际法,但是玛丽·斯图亚特毕竟是别国首脑,杀害她在那时的国际社会中也是首创,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胆敢这样做!且不说伊丽莎白和玛丽还是一家人。在皇室权力斗争中一家人打得你死我活倒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她俩既是一家人,却又是两国人。

 

但是从政治上来说,伊丽莎白杀了玛丽·斯图亚特,在当时的形势下应该说又是正确的,有利于英格兰国家利益的。因为这样一来,她就算是彻底地打消了天主教势力妄想颠覆英格兰的企图,至少分化瓦解了法兰西,尼德兰,甚至苏格兰的势力,可以让英格兰喘口气,全力以赴地发展国家实力。

 

但是西班牙还是不甘心,罗马天主教的干将腓力二世,这位曾经的英国女婿,(玛丽一世的丈夫,千万别搞错,不是苏格兰玛丽哦),为了报复英格兰处死玛丽·斯图亚特,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真的派出了他刚组建的一支有130艘舰船的无敌舰队,带着18000名士兵,在1588年7月浩浩荡荡地向英国进发了。

 

虽说这的确是对英格兰的极大的考验,全国上下都进入了高度的战备状态,但是英格兰近年来在西班牙的压力下,强力发展海军,花了大价钱武装舰船,对西班牙的入侵早有准备。当西班牙的舰队进入英吉利海峡时,英国海军向无敌舰队发起猛烈的攻击,英国的火炮气势凶猛,打得西班牙船只不得不顺风向北撤退,英国海军一阵穷追猛打,再加上遇到狂风暴雨,瞬间把无敌舰队吹得七零八落,落荒而逃。就这样,神话般的无敌舰队出师不利,竟然就这样惨败于英国海军的手下。虽说后来又发生了好几次海战,有输有赢,最后不了了之,但这一次,的确是让伊丽莎白名声大震,举国上下欢呼女王的英明伟大,盛赞她大力发展了海军实力和海上的探险的国策。

 

伊丽莎白在位四十五年,把一个千疮百孔的英格兰发展成了当时的世界强国,确实功不可没。到了十六世纪末,伊丽莎白把英国带进了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不仅是军事的发展,在世界范围的扩张,使英国的财富大幅度的增长,到了伊丽莎白晚期,英国的文学艺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文艺复兴的繁荣也逐渐从意大利转移到了英国。在那个年代,出现了一大批诗人,哲学家,音乐家,戏剧家,如莎士比亚,马洛,培根……,至今闻名于世。当然,伊丽莎白所获得赞誉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历史的丰碑总是记载这胜利者的丰功伟绩。丰碑下所有凄惨的呻吟和血流成河的哀鸣都将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平息,最终销声匿迹于大地之下。

 

1603年伊丽莎白终于与世长辞了,她信守了诺言,把王冠传给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都铎王朝就此结束,斯图亚特王朝开始了她的新纪元。这算不算是应了玛丽的那句话,“我的终结就是我的开始”?她的终结,从她的儿子开始。苏格兰,英格兰大一统的王,她固执坚守的愿望总算是在她的儿子身上实现了。一直到今天,英国皇室的血脉由她延续!伊丽莎白,玛丽,玛丽,伊丽莎白,孰赢,孰输?谁能说得清?!

玛丽·斯图亚特在威斯敏斯特的棺椁

 

当年随便丢在某个教堂里的玛丽·斯图亚特的棺木早已在火炬通明的照耀下,由她的儿子英格兰詹姆士一世,隆重地移到了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进入了英国皇家陵墓。棺椁上,玛丽白色大理石的石雕像,双手合十,美丽,安详。伊丽莎白的棺柩就在不远处。活着的时候,两人斗了一辈子,却从未谋面。而如今,两人的棺柩近在咫尺。前世的恩恩怨怨就此了解,她俩终于可以像家人那样,在永生的睡梦中比邻安息了。

安息吧,美丽的玛丽女王

 

 

全文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凛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梅华书香' 的评论 : 谢谢你!也祝你一切都好!
凛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鸽哨' 的评论 : 谢谢理解,确实是辛苦,不过也乐在其中。谢谢!
凛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owwoman' 的评论 : 谢谢你的点评。是的,天主教的两大劲敌,眼中钉,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和尼德兰的奥兰治亲王。1584年他被天主教势力暗杀,间接影响了伊丽莎白收拾玛丽的决心。尼德兰(荷兰)也是和英国一样不甘被天主教统治。

cowwoman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优美的文字和清晰的叙述,让我们重返400年前的英国皇室。上帝其实一直祝福英格兰:海峡让英格兰易守难攻,加上英格兰新教勃起(说明人的认知能力高,人口普遍理性,敢于挑战传统势力)让英国在400年前崛起。

本来新教和资本主义造反派最早在尼德兰发芽。可惜尼德兰的地少,人少,地势易攻难守,它最终败给了养精蓄锐,人口有优势的不列颠。伊丽莎白的功劳就是把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了,帝国在变成帝国之前也需要根基呀。
鸽哨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好文,辛苦了!
梅华书香 回复 悄悄话 好文分享了,节日吉祥如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