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8)
2008 (87)
2015 (1)
2016 (1)
世俗精神
中国大多数老百姓不大关心人的生死大事。比如说他们不太会去想自己从什么地方来,到底是像达尔文说的进化而来的,还是圣经上说的上帝捏出来的?也不太想死了以后往哪里去,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或许是人们早就懂得了人生无常的道理,更愿意抓紧每一天的大好时光尽其所能享受能享受到一切。
在中国,无论你走到那个城市,哪怕在香港,(我亲眼见过),恐怕台湾也一样,(我猜想),如果你清早起床后到处遛遛,你就会发现,在公园里,河边,山坡上,街心花园里,甚至就在你住所门前屋后的空地里,一伙伙一群群的人在活动。他们打太极拳,耍剑,跳舞,一般还会伴着音乐,神情专注,一般正经,陶醉其中。我今年回家时,就在我妹家的楼下,看到一位年纪已过半百的女人,身着一袭飘逸的白衣,手握一把带有红穗儿长剑翩翩起舞。至少我在的那几天,她天天如此,风雨无阻。据我妹介绍,她练完剑就会沿着回家的路,上街买点小菜。即使仍然住在拥挤的东倒西歪的房子里,她仍然会叫上几个朋友,凑上一桌麻将,热热闹闹地玩到下午才各自回家给下班放学回来的老公孙子做饭。做饭也决不会马虎,至少三菜一汤,蔬菜豆腐肉样样不会少,还会发挥出她最大的想象力,翻着花样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
我看到过人们,像我的年纪,男男女女围在一起,炎热的下午,挥着汗热情澎湃的唱着怀旧革命歌曲;当然我也仍然能看到从我小时候就熟悉的路灯下,下棋的老头们……。我承认,我小的时候就不明白人们为什么总是看起来那么高兴,哪怕没吃没喝的,现在仍然不明白,他们有什么可乐的,虽然不会再为吃喝发愁。最近看了张爱玲写的《烬余录》,突然受到了启发。
说起来人的一生中所能遭遇到的事,都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战争爆发,股票狂跌,金融危机,这些事永远都是少数人几个人在操弄,老百姓所能做的就只能是承受。那么怎么办呢,难道日子就永远这么苦哈哈的熬吗?不,决不!至少每一天的日子怎么过还是把握在每一个人的手中的。你可以拿来玩,打麻将卡拉OK,寻欢作乐,当然也可以利用来学点本事;你可以拿来绞尽脑汁体会与人斗的乐趣,也可以琢磨琢磨做几个好吃的菜;当然你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坐在那发呆,苦思冥想,焦虑,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无论发生了什么,地球都照样转,太阳都照样升起,因此人们都会本能的趋利避害,自己找乐,谁会吃多了没事自找苦吃呢?
张爱玲在《烬余录》里说到,日本人围攻了香港十八天,英国人宣布投降。突然没有了空袭,炸弹,一旦生命不再有直接的威胁,人们对吃有了空前的热情。战争使一切乱了套,没有别的事好做,学校教员,店伙,律师都改行做了饼师。因为没有汽油,汽车行全改了吃食店,没有一家绸缎店药房不兼卖糕饼的。人们走到哪里都是谈论吃。这让我想起了文化革命之后,经济好转,市场上有点吃的卖时,我们国人的狂喜狂吃……。
虽说哪怕就是这样找乐,生活也并不容易,到处都是问题。不用说那些什么环境污染,食品卫生这些老百姓无奈的国家大事,就是小孩上学,生病看病,房屋拆迁,孩子毕业找工作等等,没有一件不让人心烦。自得其乐,谈何容易!
可是没关系,问题归问题,乐归乐,不容易也的努力。我看到很多人是真心的快乐,有些人是强装着,勉强着快乐,有些人是关起门来自己偷着乐,有些人是走出去乐给别人看。不管怎么说,虽然老百姓常说乐极生悲,欢喜不知愁来到了,但我确实认识到能乐一会儿是一会儿,乐总比悲好,乐总比哀强。别小看这种精神,就是这种顽强的世俗精神让我们的文明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几千年,几百年绵延不断。
网友五味七色总结的好:
避苦求乐是人性的自然
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
能苦会乐是做人的坦然
化苦为乐是智者的超然
想来你说的很对,其实就是自欺欺人,只是看着“欺”的水平如何了。
生存是人的第一需求,只有生存问题解决了,才可能考虑生活的质量。 在求生存时,物质与安全是人的第一需要,油盐柴米酱醋茶、衣食住行是人第一需要的保障。 人第一需要产生的快乐通常是感官上的快乐,是一种外在力量的释放和展示。 当一个人衣食无忧、尘埃落定后,他便会考虑生活的质量,那个时候,他便会去寻求精神与心灵上的满足,而这精神与心灵给人带来的快乐,是一种内在力量的激发和升华。无论是物质的快乐还是精神的快乐,都是一种真正的快乐,没有高低卑贱之分。 年轻时曾经很欣赏“燕雀安知鸿鸪之志”这句话,一直到过了天命之后,才知道,鸿鹄的快乐一点也不必燕雀高尚,燕雀的痛苦也一点也不比鸿鸪浅薄,相比之下,我到更愿意做一只快乐的燕雀。
其实,这人生怎么过都有遗憾,许多被人羡慕的成功人士,其实也与你我一样,都活在不尽人意中。羡慕是别人的感觉,是别人眼里的东西,用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别人的感受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避苦求乐不是普遍人性的自然,这和一个人的秉性与性格有关。 多苦少乐也不是普遍的人生必然,这与一个人的人生观、生活态度有关。 能苦会乐虽然是做人的坦然,但这需要不断的修炼才能抵达的境界,也只能属于“看透的学问”,离“放下的工夫”还差很远。 这世界上,即使是智者,都很难做到化苦为乐,因为有些苦是无论你怎么化都成不了乐的,超然是一种境界上的向往,是需要众多条件供养的。
生活就是这样,无论好坏你都得过。 不管是真心的快乐还是强装的快乐,不管是关起门来自己偷着乐,还是走出门去乐给别人看,都是真实的生活。 这种世俗的现象说不上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所采取的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常说,自欺欺人也不失于一种可取的生活态度,有了它,我们才能苟延残喘、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几百年,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绵延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