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可真是不好找,路名对了,可就是见不到地址上写得清清楚楚的2号门牌。大使司机EFI打通了主人的手机,在具体指点之下,终于在路边的树荫里发现了一个极不起眼的入口,宽度仅容一辆车。给巴拉克当过贴身保镖的EFI顺顺当当地把奔驰S320开了进去,斜坡下面建筑入口处伊兰纳和她先生魏正伟已经等候多时了。
寒喧之中,伊兰纳告诉我们,她父母住的是一家老年公寓。进门就看到右前方一个类似饭店RECRPTION的柜台,两名身着保安制服的青壮年男子坐在里面,他们身后一面墙的柜面上分出许多格子,有的挂着钥匙,有的还放着信件。见有主人陪伴,保安只是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了。LOBBY(门厅)不算大,走道两旁贴着不少海报似的招贴,魏先生说这些都是住在里面的老年人自发组织各种活动(如唱歌、看电影、出行等等)的通知。因为怕伊兰纳父母等得着急,我们赶紧乘电梯上了11楼,走进了伊兰纳父母住的6号房间。
这是一套不大却很典型的公寓式住房,总面积不过50平米左右。进门后,左手处相当于厨房,贴墙摆放着炉灶,炉灶上下都是碗柜,一个50公分宽操作台算是隔断了,区分了厨房与起居室的功能区划。往前走,左右开间不超过
伊兰纳的父亲今年82岁,退休时他卖掉了原来的住房,用获得的50多万美元当中的一半买下了这套小公寓。装修、家俱都由自己负担,每个月还要交7000谢克尔的管理费。一旦老夫妇作古,公寓管理当局将清退他们的购房款(是否全额退还,没有问清楚,也不好意思深究),家俱等由子女自行处理。实际上,他们只是购买了这套小公寓的使用权,而且是在排队等候了很长时间之后。伊兰纳母亲SUSAN对公寓的管理很满意。她介绍说,公寓里应有尽有,医务室、小超市、健身房、游泳池、棋牌室、多功能厅等等,基本上可以保证老年人不用外出就能得到各种满足。公寓要求各家每天晚上睡觉前,将一个红牌子挂到门外把手上。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再收进来。公寓的工作人员会逐家检查,发现没有把红牌子收回的,立刻就会采取措施检查、联络,甚至开门进入以免耽误抢救时机。这种做法保证了绝对不会出现欧美目下时常报道的那种老年人在自家屋内死亡许久却无人知晓的情形,让老人们住得十分安心。
中国“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行之有年,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社会生力军。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养老社会化,作为舒缓这一问题的必然出路,是全社会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以色列老年公寓的做法不啻是个很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