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17 (419)
2018 (384)
2019 (336)
2021 (127)
2022 (166)
2023 (109)
选择比努力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
所谓努力,根本上是时间问题。每个人的时间大体上到可预见的未来,都是基本相当的,没有数量级的差别。除了彻底躺平,无所谓努力还是更努力。
所谓选择,根本上是效率问题。往小了说是事半功倍。往大了说是南辕北辙,天壤之别。所以所有人都想选对的。问题是很多时候,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对的,甚至根本就没有对不对的选择。尤其是大多数选择,其实是父辈祖父辈早就给选好了的。
说到这里,要澄清一下。先辈做选择的时候,并不能预见后辈的情况。也不是直接为后辈考虑而做选择。而是先辈的选择产生了因果关系和路径依赖,约束了后辈的选择范围。从而达到了被动地连带地替后辈做出了选择的效果。这和父母主动替子女做选择是两码事。
父母主动直接替子女做选择,比如选择专业学校工作配偶之类,是不值得提倡的,至少是要谨言慎行的。一方面父母的确更有社会经验专业经验,的确可以指导子女少走弯路。人类对未来的预测也往往是建立在过去的经验之上的。甚至所谓的大数据机器学习,本质上也还是这个套路。但是过去毕竟是过去,未来毕竟是未来。过去的经验可以减少错误,过去的经验也可以缩小视野。
所以学什么准备未来,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以子女兴趣擅长为主,而不是当前市场热点为主。毕竟在当今美国,学什么只要认真做,都足以保障基本中产生活。没有必要搞东方洼地科举,为了生存委屈自己的心态。当然也不是要钻牛角尖,适当的妥协也是必要的。但是妥协和放弃是本质不一样的。父母要做的是促进妥协,而不是强迫放弃。
二是要广泛尝试。把一定程度的碰壁和走弯路,接受为不可避免的,必然的自然的,甚至必须的有意的。父母很多时候希望子女一帆风顺,不要再吃自己吃过的亏。感情上是本能,理性上是不可能的。除非子女复盘父母的老路,否则怎么可能避开一样的陷阱呢。而且一旦避开了,就又变成了另一盘棋,会遇到新的陷阱,到时候父母也抓瞎。所以不如一开始就都跟着感觉走。或者起码要人清父母也不会更高明。
三是要认清没有一劳永逸的选择。固然过去的选择限制现在的选择。现在的选择限制未来发展选择。但是选择是不断的。而且各种演化会引导向不同的结果。而且时代的社会背景的他人的选择,也会影响巨大。所以一切都没有定论,都是不停地动态演变。所以可以推演选择的可能方向范围。但是无法评判绝对的高低好坏对错。或者说可以以大目标来选择,但是选择并不能保证达标。
四是认识到父母可以是参谋,但是往往还不是好参谋。因为父母的经验其实也是非常有限的。无非是过去几十年。几十一可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的一个波浪的一个阶段。采样完全不足以支撑预测建模。更多的数据来自于纵向的对历史脉络的学习,采集百年千年的人性走向和历史道理。还有就是横向的社会社团组织互助。
从个人来讲学什么是有选择困难的。从群体社会而言,学什么的都得有都需要,无非是数量比例的差异。同样从社会而言,干什么专业的都存在。父母所明白的无非就是自己干过的那点经验,并不一定是子女喜好擅长的。哪怕是所谓热门,父母不是从事相关工作的,其实也知道道听途说,冲着表面现象去的。就算有好处,未必得门而入。所以需要社区社团来易子而教。就如养老社会化一样,要社会化子承父业。
五就是挫折教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搞些军训野营之类都还是小儿科。中等一点的参加比赛尤其是对抗性体育比赛。大一点的就是要在年轻的时候专业横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帆风顺的人生其实也挺没意思的。挣个十万八万的足够生活了。小钟怎么折腾也不难达到。再多多到个四五十万其实也改变不了中产生活的基本构架。无非是皮囊高级一点,灵魂其实更加无趣。
人生早一点折腾一些,失败几次。不仅是多看几道风景,而且是避免了更大的坑。比如近来疙瘩汤很浑,其实是自古以来,从共产到白左一脉相承的失败者有道德理论。而疙瘩白左自然算不上失败者,为什么还支持这种屡教不改的邪说呢?其实就是因为没有失败过而又站起来。这些人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被溺爱太久没有真正与困境斗争才得到所应有的待遇。所以崽卖爷钱心不疼。挣来的难,花着才仔细。经过挫折,活得才有滋味。只有经过苦难,才能学会算计,也才能走得稳健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