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17 (419)
2018 (384)
2019 (336)
2021 (127)
2022 (166)
2023 (109)
人类虽然是群聚动物,但是几百人住在一起就够了。为什么要几百万人住在一起呢?说到底还是为了更好地分工合作。
农业社会,生产力低,剩余价值少,养不起大规模的各行各业。加之土地分散,人们绝大多数必须随着土地分散居住。所以分工合作的可能性和需求都很低。所以城市化也很低。古代的大城市主要靠两种支撑。一种是政治需要,统治阶级集中的地方。一种是商业中枢。中国主要是前者,今天也是如此。欧美主要是后者。
分工合作又分两大要素。一个是时间距离,就是大家沟通交通的最大成本是时间。一个是有效时间距离范围内的人口基数和分布。只有足够的人口才可以产业细分和市场细分。换句话说,一个决定了工作机会,一个决定了消费体验。
一般而言,五万人口可以完成基本的产业分配,五十万人口可以完成比较完整的产业分配。换句话说五十万人口的城市,结构合理的话,第三产业服务日常生活不会比更大的都市差。大都市的特别服务对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而言也同样不近。因为时间距离。
人们可以接受的日常交通距离最大是一小时。时间是有限的,跑路多了,别的事就别干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压力动力都很大。从一个村跑到另一个村,天都黑了。但是坐直升机就分分钟的事。
所以,如果主要是步行的话,一小时距离是五公里。自行车或者骑马的话,十公里。公交包括地铁,十五公里。注意,地铁只是公交的一部分,必须配合汽车,自行车,步行,电梯等,综合起来。市内高速公路网,一小时距离可达五十公里。
如果步行都市,单元面积二十五公里,人口密度达两万人每平方公里才能满足五十万人分工合作的基数。所以早期城市的生活水平很烂的。当时的经济技术也不允许有这么高的人口密度,所以也就只能大幅度消减消费水平。绝大部分市民的存在也只是为了服务达官贵人而不是他们自己之间的分工合作。
自行车都市,稍好些,一百平方公里住五十万人,还可以。公交都市,两百二十五平方公里住五十万人,不错了。汽车都市,两千五百平方公里住五十万人,很不错了,绝对是大农村。但是请注意,它们城市生活水平,或者三产服务体验是差不多的。因为它们是日常生活距离和日常生活范围内的人口基数是一样的。所以,不要以为住的物理距离近了就是或就不是城市。科学技术发展早已打破了这个束缚。
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每平方公里一万人是都市的上限。突破以后会大幅度降低生活水平。下限是每平方公里一千人,再低的话成本会太高。
公交城市按上限,一小时范围可生活二百多万人。汽车城市按下限,一小时生活范围也是二百多万人。超出一小时生活圈的人口千万级的大都会是什么呢?其实是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生活圈区的地理组合而已。这些区之间从工作到服务,几乎老死不相往来。就好比北京七环虽然也是北京,但是和朝阳区哪根本不是一回事。至于从七环爬到朝阳是否比从安徽爬到朝阳近。驱逐低端人口已经给了答案。
至于大区之间的交通和城市之间交通的比较,以后有机会再谈吧。
----
真的吗? 马可波罗可不这么认为,古时中国的城市规模可比西方的大的多,更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