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韵

邯郸学步,永远不会走出个性;保持真实的自我,低调内敛,让充满多变和浮躁的灵魂冷静;不断地摄取营养和自我更新,生活才不至于无聊乏趣
正文

海岩的小说和“海岩剧” 之七

(2007-12-28 19:22:09) 下一个

7.

        海岩以往的作品,别人总结:大体是“罪案加爱情”模式,所谓“转型”即意味抛弃既有的模式。媒体议论说,海岩新作《河流如血》走“亲情路线”,但是读了他的新作,仍然有杀人案,仍然有纠缠不清的爱情,而且,书中的主角还是警察(严格说是警校学生)。海岩对警察有特殊感情,算起来,这是第六次以警察为主角了。

        为什么书名叫“河流如血?”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看到网上解释是出自一幅对联:“河流呜咽,家国责任荡去爱恨情仇;残阳如血,风华少年饮尽一路蹉跎。”

        这幅对联出自何处?我不知道,也许是海岩自拟的(如果是他自拟的,可见其人古汉语修养不深,所以透露出一股半文不白的味道,形式也不太合拍,仅仅是字数对齐了)。当我看到这个解释时,我心里第一个反应就是叫声:“天啦!”

        如果你相信“家国责任荡去爱恨情仇”,你就大大上当了。故事的主人公陆保良根本就不是那种有强烈责任感、有坚强意志、敢想敢为的男子汉。海岩作品中的男主角,往往都是性格软弱、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定的生活原则的人,《河流如血》中的陆保良,这类个性特别集中。故事的主线就是围绕陆保良“寻找姐姐”展开的,整个故事漫长琐碎拖沓,很难叫人提起兴趣(同名电视剧比小说更拖沓),剧中人物也很难叫人同情。

        故事中,陆保良“寻找姐姐”的偏执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为了打听一点捕风捉影的消息,他可以低声下气地和放荡的小乖鬼混,甚至吸食摇头丸,导致被学院开除而流落街头;同样没来由的,他把与自家有血海深仇的权三枪带回家里,引起惊天血案。当然你可以解释为陆保良单纯天真,但作为一个公安学院学生,陆保良“单纯天真”得实在不可思议——你见过这样的公安学院学生吗?这样“寻找姐姐”缺少足够的吸引力,海岩又掺入浓浓的调味品——爱情。故事又加入了李臣、刘存亮、菲菲和张楠。陆保良和李臣、刘存亮及菲菲那一些情节还具有可观性,陆保良和张楠那一段恋爱却叫人匪夷所思:一个家庭富裕、有高学历的高级白领青年女子,竟会对一个清洁工人一见钟情,你相信吗?反正我不信。

        在陆保良与张楠交往的过程中,陆保良对菲菲的感情其实很暧昧,这突出表现在他两次向张楠借钱(一次一万元,一次五万元)的事情中。照海岩给出的解释,大概这是表现陆保良的善良。但是,陆保良是拿别人的钱做善事,在道德原则上完全说不通,何况他借钱时支支唔唔说假话,从不言归还,任何人都会怀疑他居心不良。张楠最终离开了陆保良,这都是陆保良固执地找马老板、找小乖的必然结果。换了任何女人,看到陆保良与小乖那些荒唐照片都受不了,何况张楠这个满脑子浪漫的都市白领。情场失意,陆保良不相信爱情了。李臣和刘存亮因彩票事件翻脸,又使他对朋友表示怀疑了。其实,彩票事件中,陆保良是唯一的目击证人,事件的是非曲直他不会不清楚,偏偏这时他的态度莫名其妙。最初,他一门心思是从这六十万元中借五万元;纠纷产生了,他的言语又含糊了,对“作证”一事模棱两可——他的正义感、是非感到哪里去了?直到李臣家人提供他姐姐的线索作交换条件,他才答应作证。我们可以看到,陆保良是个完全为自己考虑的人。

        爱情不可靠,朋友不可靠,只有亲情可靠。耽误了这么长的时间,陆保良终于又想到姐姐了。“亲情最重要、最可靠” ——这正是海岩在他的故事中竭力渲染的论调,然而这亲情真的可靠吗?陆保良找到了姐姐,并安排姐姐同父亲见面,但陆保珍却同父亲翻脸了,她坚持说自己不是陆家人而是权家人,怨恨父亲使犯罪的权家伏法是“毁了她”,实际是她在权家优裕的生活没有了。她相信亲情吗?权虎打她,处处提防她,也不关心她的病情;她明知权三枪杀人,还要杀她弟弟,权虎也介入其中,她仍然百般维护权虎。她落于法网也是自作自受。

        这样,海岩的“亲情论”就陷入尴尬的境地:陆保珍站在父亲的对立面,也就是站在法律的对立面,同时也站在了亲情的对立面。这样一个“亲情”符号轰然倒下,陆保良“寻亲”的所作所为都失去了意义。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谓“亲情”就是强调一种血缘上的联系,往往把亲情置于法律之上,置于道德原则之上。即使是传统儒家理伦也明白,过于强调亲情将会造成社会观念的混乱,所以他们在实践上对亲情作了许多道德上的限制,因而才有“大义灭亲”之类的说法。

        而在现代社会草根民众中,仍有一部分群体顽固地坚持强调血缘关系。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许多家庭内部因财产分配而反目为仇;另一方面,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少家族式犯罪群体。在现代社会中,过于强调血缘、强调“亲情”是一种落后的、腐朽的观念。海岩如此讴歌“亲情”并编了这么一个稀奇古怪的故事,不知道是脑子里错了哪根弦。

       《河流如血》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改名《金耳环》。假装气势的小说原名换了个俗气的剧名,是好是坏,还真难说。不过这个剧名教我在看电视剧时总注意到主人公陆保良耳朵上挂着的那个耳环,它无时无刻地告示观众:陆保良是个女性化的男人,更确切地说,陆保良是一个心理上始终处于儿童期的成年人。他有强烈的对他人依附情结,这是导致他不断地寻找姐姐以及他和张楠恋爱的内在动因。剧中陆保良为了给姐姐治病向菲菲借钱,菲菲说:现在我把你看穿了,你就是有一张漂亮脸蛋,什么能力也没有。这句话简直入木三分。

        电视剧仍由汪俊导演,一如《深牢大狱》,节奏很慢。扮演陆保良的黄明倒是比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特点,这是不是他的本色表演,我不了解,如果是,那真是一大悲哀。至于几个女角色,王丽坤扮演姐姐,张俪扮演夏萱,都无甚可说。王力可扮演的张楠表现最糟,其说话举动都有点做作,怎么看都不象一个有教养家庭出身的高级白领。李倩扮演的菲菲倒是很生动出戏,不过剧中人物唯有菲菲比较有特色,扮演她比较容易讨好。

        可以想象得到,电视剧《河流如血》(《金耳环》)不会得到多大的喝彩,而且它恐怕特别不受年轻观众群的青睐(海岩的铁杆粉丝除外),海岩应该大大失望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