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现代派展厅里,我曾见到一幅画,画面由红、黑、白三道平行的色块组成。之所以称其为色块而非线条,是因为这幅画太大了,几乎占了展厅一面墙的三分之一。我不知道画家绘制这幅图时用了多少加仑的油彩,请原谅我在这里使用加仑计算。我由远至近、又由近至远几个来回,试着揣摩这幅画的意境,始终不得要领。另一幅画则更离奇,整个画面黑板一块。这种简单的涂鸦,三岁的孩子便能无师自通,当然画家所要表达的“混沌”美并非三岁孩子的智商所能玩味的。它太超前,太抽象,太含蓄,太虚无,以至于连我自认为智商不算太低的成年人都无法理解其不确定耐人寻味的因素。我反复咀嚼后,恍然大悟,暂且将它命名为“黑暗中的探索”吧。不知画家大人意向如何?这大概就是所谓个性化的艺术品,艺术家们创作时完全不必去考虑观众能否接受,他只需考虑自己的艺术如何新潮,如何标新立异,如何具有个性就可以。 国内时下流行的行为艺术似乎属于新潮,实际上它并不新鲜。早在六十年代,美国著名的摇滚歌星约翰.列侬的妻子,日本前卫艺术家大野洋子便玩过这类艺术。当年洋子端坐在卡内基大厅的一个舞台上,任凭应邀上台的观众怎样撕扯她的衣服而她却纹丝不动。洋子擅长挑战传统和习惯性思维,可谓是行为艺术的开山鼻祖。我以为艺术是美的载体,美的表达方式。然而我无法感悟行为艺术的美,倒是佩服艺术家们天马行空的想象、随心所欲地表演和惊世骇俗的行为。谁的错?行为艺术不会有错,那错一定出在我的身上。我陈腐、落伍和墨守成规,狭隘的理解艺术,狭隘的理解美。美学家曾说,创作是美,直接是美,现实是美,残缺是美,真实是美……后者是否可以延伸为丑陋是美呢?因为丑陋是真实的。一句话,大千世界一切皆为美。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既然美是无限的,无处不在,那丑去了哪里?看来我心理太阴暗,总想替丑某上一席之地。话又说回来,没有丑做陪衬,哪有美的存在。在此我要感谢丑的无私的奉献,它毫不吝啬地将自己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使美更加绚丽多彩。
不说了,还是看我的藏画吧,让我们一起欣赏和感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