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车轱辘话话红楼(27) ----毛泽东与《红楼梦》
(2006-09-07 17:54:17)
下一个
毛泽东是中国近代政治领袖中少见的以历史知识渊博,文才出众而闻名于世的佼佼
者。并且,因为他独特的政治观点和思维方式,往往对历史和文化研究,有着独具
特色的结论。人们所熟知的,如对孔夫子的贬斥,对秦始皇的颂扬,对曹操的褒奖
等,都是旗帜鲜明地反对传统观念的。对文学作品,他也经常有不同于常人的认识,
对《红楼梦》的评论,就是很有特色的一个例子。
毛泽东喜爱读红楼,他自己对侄女王海蓉讲,他读了五遍以上。并宣称在《红楼梦》
研究评论上,“没读过五遍,就没有发言权”。(走廊的朋友们,你要是没读过五遍,
咱和你一起潜水。我猜,走廊大概只有船兄读过五遍,要不人家怎敢写《乱弹》,
而且弹得底气十足呢。) 而且他又说,《红楼梦》不能当故事读,“读《红楼梦》
不是读故事,是读历史。这是一部历史小说”。
就这两句话,已经把一般的读者和爱好者划入“红盲”队伍中了。能有时间和精力
读五遍的人本来就不多,就算是读了五遍,不能从“政治历史小说”的角度去理解,
就是读错了方向,等于白读。史迷年轻的时候,看到小道流传的这段最高指示,下
狠心拼命读了几遍红楼,然后绞尽脑汁从政治历史小说的角度去理解红楼,力求有
一个发言权。几年下来,楞是没搞明白这“政治历史小说”是怎么一回事。只好躲
到楼外去听,去学那些不懂政治的老学究们,为谁是脂砚斋而说的车轱辘话了。不
管怎么说,红楼研究颠三倒四了这么多年,还真没找到伟大领袖红楼思想的真传。
胡适和新红学派把《红楼梦》归结为,曹雪芹从自己没落的贵族家族的历史中沉淀
出来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确实有其特定的政治历史内涵。但这种
政治历史内涵,并不是毛泽东说《红楼梦》是政治历史小说的原因。从一开始,毛
泽东对胡适和新红学派的研究方式和得出的结论,就是持批判态度的。1954年由李
希凡、蓝翎带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其实质,按毛泽东的说法,就是
“在文学研究领域里对胡适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批判”。
所以,毛泽东对胡适和新红学派在《红楼梦》上所作得研究和研究成果是不屑一顾
的。其实不仅是胡适,包括胡适以后的绝大多数红学家,包括自以为是用马列主义
武器对俞平伯开展批判的左派青年李希凡、蓝翎,甚至包括当时共产党内的文化宣
传机构,没有任何人是符合毛泽东对红楼研究的观点和结论的。毛泽东是这样说的:
“到现在,我们党还没有人用马列主义观点写出对《红楼梦》的评价。”
那么,什么是毛泽东认可的“马列主义观点写出对《红楼梦》的评价”呢? 什么是
毛泽东多次强调的“政治历史小说”的真实寓意呢?就四个字,四个贯穿于毛泽东
思想和毛泽东生平的 金光闪闪的大字----阶级斗争。不管你信不信,伟大领袖攻读
了五遍以上的《红楼梦》,得出的结论是,曹雪芹写的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时,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阶级斗争!
毛泽东非常重视《红楼梦》第四回,称它是红楼的总纲。原因是那张“护官符”:
“贾不贾,白玉为堂金做马。东海少个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毛泽东认为,这个护官符把“《红楼梦》四大家族都写到了”。有了作为统治者的
四大家族,就一定会有被统治的劳苦大众,就一定会产生压迫和反压迫的阶级斗争。
毛主席说,“《红楼梦》里阶级斗争很激烈,有好几十条人命。而统治者也不过二、
三十个人,其他都是奴隶”,他又说,“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就讲不清楚。只
有用阶级分析,才能把它分析清楚”。怎样分析呢?他接着说:
“《红楼梦》头五回就有多少条人命,这是阶级斗争。甄士隐的独生女儿英莲被人
骗去,后来卖给了冯渊,薛蟠将冯渊打死,把她霸占为妾,冯渊是“逢冤”嘛!这
那里是“吊膀子”,是阶级斗争。----贾赦为了占有石呆子家祖传的古董扇子,强
迫人家卖给他,石呆子不卖,就把他弄到官府里迫害他,又是一条人命。王熙凤的
几句话,就弄到了三千两银子,害了两条人命。王夫人清查了一次大观园,就死了
一群人,晴雯就是其中的一个。林黛玉也是一个牺牲者。这是阶级斗争。----这样
的书不让我们后代看看,他怎么知道什么叫封建社会。----要让他们看,问题是让
他们当阶级斗争看。”
伟大领袖的《红楼梦》里充满了阶级斗争的观点,终于在七十年代的中期,由当时
的宣传网路,从两报一刊,到梁效,到各级的学舌机构,强制性地塞给了对红楼并
不热情的人们,塞给了革命的后代。一些读过红楼的人,尤其是那些自认领会了伟
大领袖思想的人,又从《红楼梦》中,创造性地发现了更多的阶级斗争的描述。而
这些描述,连伟大领袖都未曾提及。如被各类文章多次提及的乌进孝的一张上供单,
显示了统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们剥削的残酷;而一句“盗贼蜂起”则又说明了被压
迫阶级的反抗斗争是何等的激烈。在那个“人斗人”趋近疯狂的时代,人们终于稀
里糊涂地明白了,这个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阶级斗争,不仅存在在我
们生活的现实里,也存在于温柔富贵的大观园中。而曹雪芹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用
现实主义的写作精神,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政治历史小说”中,向人们展现
了残酷激烈的阶级斗争!
历史有时也会开个玩笑。由于毛泽东的喜爱,也是为了让人民,尤其是年轻人认识
阶级斗争的历史,《红楼梦》成为了当时为数不多的几本未被禁止的古书。我们这
一代人,当时从红楼中读出阶级斗争的,不知是否真有;但通过研读《红楼梦》,
从宝黛身上学到的叛逆,从大观园的兴衰看到封建大家族必将没落的趋势,确实促
进了年轻人对革命理念的“异化”,意外地成为了当时政治宣传的副产品。我记得,
72年以后,不须找任何理由,可以理直气壮地把红楼摆在桌面上读。而其它古旧书
籍,是没有这么好的命运的。但毛泽东让青年一代“从《红楼梦》中学习阶级斗争”
的意愿,并没有真正指引出一条康庄大道。在极左高压的政治环境中,年轻人显示
了更强烈的冲破桎梏的渴望和无所作为的消沉。
大概毛泽东本人也认识到了读红楼学习阶级斗争向反面的转化。据传,1975年,在
他的革命生涯行将结束之前,他填写了一首《诉衷情》的词,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
失望和无奈。词的最后两句竟是:自古忠臣出逆子,惟有宝黛入神州。(1) 这与当
初“是让他们当阶级斗争看”的希望,是大相庭径的。
鲁迅先生在谈到对《红楼梦》的鉴赏时,曾说过这样一段名言:“单是命意,就因
作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易》,道学家看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排
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我想,鲁迅老人家若有幸活到文革,大概会在后面再
加上一句:
“毛泽东看阶级斗争。”
又记:
这篇短文是两天前,送儿子去东部后在回程的飞机上写的。本打算修改后再贴出来。
文中关于船兄的话,是想激他出来。 不想,他抢先发了他的“乱弹”。 我只好仓
促交稿了。
(1)。 词的全文:
诉衷情
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
而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尽,鬓已秋,勤躯倦,你我忍将,夙愿付东流。
著述红楼遗千古,映景封建贼五候。自古忠臣出逆子,惟有宝黛入神州。
一直没被官方证实过。牌律也有出入,请方家指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