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烫手的山芋
长平之战虽然发生在长平,但起因却是长平西北部不远处的上党。长平战争之前,上党郡为韩国领土,但上党到赵国的都城邯郸比到韩国的都城新郑(郑州附近)还要近,不到200公里。战国时期,上党地区乃是秦,韩,魏,赵四国重要的军事要地。我们先看看上党对秦赵两国的重要性。
先分析一下秦国这边。战国时期,源于不同时期的战争,秦韩魏三国的疆土,尤其是韩魏两国的领土呈犬牙交错状,例如以下就是公元前 350 年,魏对秦战争后迫使秦迁都到咸阳时的地图。图中可以看到魏国的几乎包裹住了韩国的东西两边的边界。而上党就处在像牙齿状的北部边界的齿头位置。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自然成了韩赵魏秦四国的交通要塞和军事战略要地。上党到赵都邯郸,魏都大梁和韩国新郑都有通畅的官道。
战国各国位置(公元前350年)
早在长平战争之前,秦国就已经在国君秦昭襄王的领导下采用了相国范睢 “ 远交近攻 ” 的霸业策略。在外交上安抚赵,燕,齐,楚诸国的基础上,对魏韩两国接连发动了若干次战争。最后占领了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城)为中心的魏国河东,后又攻下了韩的少曲 ( 今河南济源东北 ) 、高平 ( 今河南孟县西 ) 、南阳、野王等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此时的韩魏两国除了割地以外没有任何招架之力了。秦国此时似乎在中原地带只剩下一个目标,那就是已经走上小康并且初步崛起的赵国。
秦国要想攻打赵国国都邯郸,可以有两种方案。一是视上党而不顾,从西面和南面对邯郸进行攻击。另一方案是先拿下上党,然后行成对邯郸的北,西,南三向的合围。但无论从难易程度和战争胜算上考虑,先占领上党是较佳的选择。上党地势高拔,一向为邯郸西方天然屏障,秦有上党近乎解除了邯郸城防。这就是为何秦国战败韩国后要韩国割上党之地为战争赔偿的原因。
再看看赵国。虽然赵国当时也是兴起的强国,在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时代,有过灭中山,攻齐燕魏韩等邻国的多次战争,并取得很多胜利,但还没像秦国那样有独霸天下的国策计划。尤其赵惠文王一死,儿子赵孝成王即位后,霸业路线图上的步伐就有点慢了。虽有一两次征伐,但都是小打小闹。也就是说,当时赵国还没有站起来和秦国正式交手的准备。
但是,赵孝成王明确感到了秦国越来越近的压力。各种军事防御的策略估计也在国内热烈讨论之中。其中一个非常理想的防御就是在邯郸以西上党和长平一带的高地上架起一道天然的防线。他们也知道,如果上党进了秦国的手里,邯郸的命运只有上苍才能帮上忙了。
如果没有韩国上党郡守冯亭的鲜明厌秦喜赵的感情取向,赵国就是把上党一天想个 48 小时也无法得到。因为你要从韩国手中去抢上党,不仅要面对韩国军民保家卫国的抵抗,还有面对秦国忽视眈眈的目光和强壮的爪牙。
后来有人评论说,当时韩国是为了让秦赵两国早点交手,才一面要把上党割给秦国,另一面又命郡守冯亭投降赵国。如果真是这样,韩国还真是找到了一个可以在强大的秦国攻击之下喘息的机会。对于韩国来说,已经被秦国割断交通的上党郡就像一个远嫁在外的姑娘一样不可指望了。不管是韩国的国家策略还是上党郡守冯亭的个人行为,秦韩战争后处于游离状的上党就如同一个烫手的山芋从天上突然掉在了年轻的赵孝成王手上。
且说有一天赵孝成王在家里午睡。他梦见他穿着一件偏傍结扣的衣裳,乘着从天上降下来的一条龙,往天边飞去。但是,还没有飞到天边,驮着他的那条龙突然坠落到地上。他转过脖颈一看,只见身两侧各有金山玉山一座,而且山景秀丽,光辉耀眼。
醒来后赵孝成王不知道梦中的意思,然后就找人来为他解梦。先找到大夫赵禹,赵禹说: “ 偏衣者 ( 即指偏傍结扣的衣裳 ) ,合也;乘龙上天,升腾之象;坠地者,得地也;金山玉山者,货财充溢也。大王目下必有广地增财之庆。此梦大吉。 ”
赵孝成王后来又召来一个名叫 “ 敢 ” 的巫吏来解梦。敢说: “ 偏衣者,残也;乘龙上天不到天边而坠地者,事多中变,有名无实也;金山玉山者,可观而不可用也。此梦不吉,愿大王慎之。”
赵孝成王正在为这梦的凶吉苦恼的时候,外面有人传来一封信,打开一看 , 是韩国上党太守冯亭写来的:
“ 秦国进攻我们韩国,情况十分危急,上党很可能要陷于秦手。我等上党吏民不愿附秦,而愿附赵。今将所辖 17 城,拜献给大王。祈大王辱收之 ……”
赵孝成王刚开始高兴得差点没跳起来,但他立刻平静下来了。他想,一个梦还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解释,这件事千万不能马虎从事。所以他找来他召平阳君赵豹过来商量。
赵豹说: “ 无故之利便是祸殃。上党 17 城不可收!”
显然平阳君的话有些倒胃口,但赵孝成王还是能保持平静地反问: “ 上党的官兵自愿归附我们赵国,这是民心所向,为何能是祸殃? ”
赵豹说: “ 秦国已占了韩地野王。在秦王看来,上党 17 城早已成了他掌中之物。我们若接收过来,岂不是在虎口里抢肉吃吗。秦王岂能善罢甘休?如因我们接收上党 17 城而致使秦王发兵攻打我们赵国,那岂不就是祸殃吗? ”
赵孝成王一时没法反驳。但他又不愿意拒绝冯亭送来的上党,所以他又把平原君赵胜召来商议。
赵胜一听这事很高兴: “ 用百万军士去征战数年,也未必能得一城。而今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得 17 城座城池,你还犹豫?而且上党对我们多重要?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为啥不要? ”
赵孝成王又对平原君说,他害怕这 17 城是 “ 无故之利 ”,是“ 祸殃 ” 。 怕以后秦国会因这事情来攻赵国。
平原君说: “ 什么无故之利!有故之利你哪里去找去?冯亭愿意依附我们,我们又愿意接收,祸殃从哪里来? ”
赵孝成王一听很高兴,这才立即派遣平原君代他前往上党接收了 17 城,封冯亭为三万户,并号为华阳君。
后来史学家和文人们都对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的这一决策颇有微词。把后来长平之败的责任都推到赵孝成王和平原君赵胜这一决策上。《史记》作者司马迁就是其中一位。这是在他《史记》的《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摘抄的: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 “ 利令智昏 ” ,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觽,邯郸几亡。
对此,大仙持保留看法。先不说上党这个地方对赵国军事战略地位如何重要,一旦落入秦国之手赵国将面临何等的被动局面。光是认为不收上党秦国就不会来攻赵国的看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秦国当时的军事国策已经不是停留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之上,而是提升到要做中国霸主的更高层次了。如果说,上党如果处在别的地方,如韩国与楚国接壤的南部,秦国绝对不会以全国总军力为此来和楚国进行决战。因为这样,就相当于给赵国一个绝好的崛起发展机会。在魏韩已经没有防守之力的时候,秦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乘势挫败赵国,彻底解决三晋,以图称霸中原。然后再对燕国,齐国和楚国等边远战国实行各个击破。
也有人同意秦国当时想打赵国的意图,但认为如果没有上党事件,秦国或许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战争借口,会因师出无名而拖延对赵国的战争步伐。对此,我更有不同意见。历史上国家之间的战争虽然都有一个引子事件作为导火索,但真正决定因素并不是引子事件本身,而是背后的国家利益或统治者利益。引子事件只是借口,没有这个引子,也会找到另外一个,或者自己制造一个。有时连制造都懒得去弄,直接开打了。就像二战时期德国对前苏联的战争。之前,两国关系不坏,还有“互不侵犯条约”为法律基础。可是后来当希特勒认为战机来临时,如何能考虑到苏联对德国的外交态度?
还有,中国“ 9.18 ”和卢沟桥事件也是这样。当时日本人那样欺负中国,中国政府是那样地一忍再忍。当日本人一旦认为他们需要战争的时候,何时会考虑中国人的态度?
如果你觉得这两个例子说的是法西斯,那我再来说说美国和伊拉克。现在仍然有很多人认为“ 911 ”事件才是导致萨达姆政权被推翻的导火索。我不这样认为。有资料显示,美国一直没有找到萨达姆和拉登他们有任何联系的证据,另外美国当时也没有将这个作为要打萨达姆的主要理由。那时美国政府最有煽动性的理由是萨达姆持有大规模杀伤武器。现在我们知道,这都是切尼他们故意让 CIA 搞出来的谎言。另外也有人说,如果萨达姆当时同意让联合国武器检查人员到他的总统府搜查,或许还能躲过此劫。这更荒唐了。当时美国已经做好了所有战争准备,就是萨达姆合作,对外开放了总统府,美国也会再找出更苛刻的要求来,直到萨达姆不能接受为止。
所以我认为,当上党这块烫手的山芋被送到赵孝成王手里的时候,赵孝成王的决策是没有错误的。而且他的决策过程也算很慎重。平原君赵胜也没有错,只是接受上党最重要的理由没有在任何史书中被说明出来。后来秦国攻打赵国应该是由秦国霸业的利益来决定的,赵国不收上党,他也会来攻,并且得到上党以后,攻起来更容易。赵国接受上党,才是唯一的上策。退可以依据有利地形固守,进可以据上党高地虎视秦魏韩三国。不管上党这块山芋如何烫手,赵孝成王都应该接着。关键是得到以后,如何去享受这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