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雄风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日军进攻亚包——《南太平洋祭》(5)

(2011-05-25 01:38:46) 下一个


第一章:一段几近湮没的史实(5)

 新不列颠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地位()

2、日军进攻亚包

日本并不仅仅满足于征服中国,而是早有称霸世界的野心,其具体表现便是制定“大东亚共荣圈”为其国策。“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帝国主义制定的大陆政策的一部分,妄图通过阴谋策动和武装侵略,使整个东亚地区臣服于日本,建立一个以“日、满、华为核心,并与其邻近诸地域间形成共存共荣的经济区”,即将整个东亚大陆作为其战略基地,以便与英、美抗衡,达到雄霸东方的目的。为此,早在193811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就提出“建设东亚新秩序”,要求“日、满、华三国合作”,“建设确保东亚永久和平的新秩序”。19407月,近卫又提出将美、英、法、荷、葡等国在东亚的殖民地包括在“东亚新秩序”范围之内,进一步提出建设“大东亚共荣圈”。这里所说的“大东亚”,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综合实体,是以日本为宗主国的殖民大帝国。其范围是以日本、满洲、中国为主体,包括朝鲜、原属德国太平洋上的马利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绍尔群岛,法属印度支那及太平洋岛屿、泰国、英属马来亚和婆罗洲、荷属东印度、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西南太平洋上的所有岛屿和缅甸及印度等地区,甚至苏联在远东的领土。[1]实际上,日本迫不及待地要形成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是为了利用中国大陆及南太平洋地区丰富的物资及自然矿产资源来弥补其资源与能源的不足,以保证战时经济迅猛发展及扩大战争的需要。

但中国对日本侵略的顽强抵抗以及日本的称霸野心所造成的与英美列强的深刻矛盾,对本身自然资源不足的日本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19416月,当希特勒德国突然发起对苏联的进攻之后,日本军国主义当局觉得“打开目前困难局面,为建设大东亚共荣圈”,实施其南进计划的机会已经来临。[2]于是,东条英机内阁在该年11月就制定了发动战争的南方作战计划,其目的在摧毁美、英以及荷兰在东南亚的主要根据地,并占领和确保南方重要地区。准备占领的范围是菲律宾、关岛、香港、英属马来亚、缅甸、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苏拉威西、俾斯麦群岛、葡属帝汶岛等。换言之,日军不仅要吞掉香港、菲律宾、泰国、缅甸、马来亚、新加坡、加里曼丹岛、爪哇、苏门答腊、帝汶岛等要地,而且还要控制中太平洋的关岛、威克岛和靠近澳大利亚家门口的新几内亚岛及其附近群岛。[3]显然,日本军国主义当局把摆脱困境以求绝路逢生的希望押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上了。

而新不列颠岛的亚包,这个刚从火山灰中重新建设起来的城镇,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扼日军计划南进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之要冲,此时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日军于1941128日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但早在此之前,澳大利亚就已经越来越感到了日军的威胁,便在亚包布置了一支1400人的守备队,即澳军所称之“云雀部队”。该守备队于19413月组建,以澳洲帝国军队第2/22营为其主体,此外还包括由白人居民自愿参加的新几内亚志愿兵团的部分民兵、海岸守备队、防空高射机枪队、反坦克炮排、澳洲皇家空军第24中队的10架轻装备的维拉威(CAC Wirraway)双座高级教练机和 4洛克希德哈得逊(Lockheed Hudson)轻型轰炸机、及第2/10野战救护队的小分队等。云雀部队的大部分官兵都是由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墨尔本的自愿人员组成,训练时间有限,战斗力并不强。此外,澳洲当局还在亚包附近的新爱尔兰岛,布置了由第2/1独立连组成的一支130人的敢死队,作为亚包的前哨阵地。由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亚包已经遭受到了日军的空袭,战争威胁日益逼近,为了减少损失,澳大利亚当局在194112月至19421月间,将新不列颠岛的大部分澳大利亚行政人员和白人妇孺撤出亚包,疏散撤回到澳洲本土。

日军在进攻菲律宾及马来半岛的同时,为了争夺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控制权,迅即派遣大军南下,进攻亚包。日军进攻兵力是约一个旅团的南海支队,由堀井富太郎少将指挥,人数达一万人左右,其主力为日军第五十五师团的一四四联队(联队长楠濑正雄大佐,辖三个步兵大队、一个炮兵中队、通讯队和辎重队共4000多人),配以第五十五骑兵联队的部分中队、第五十五山炮联队的一个大队及第五十五工程兵联队的一个中队,实力雄厚。

1942122日,在海军掩护下,日军大举进攻亚包,并于当日成功登陆。兵力单薄的澳大利亚守军未在亚包滩头作太多激烈抵抗,便分别撤入内地,然后四散溃逃。但因新不列颠岛被日军包围,逃生无路,加上食物短缺,澳大利亚云雀部队遂于26日缴械投降。该年7月,大部分澳大利亚战俘于被日军船运前往中国海南岛做苦工的途中,为美军潜艇鱼雷击沉,葬身海底;除了战死者外,还有约200名官兵被日军在岛上俘获后集体屠杀。这支1400人的澳洲部队,战后生还者仅400人。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2年上半年,日本比较顺利地“南进”:践踏菲律宾,横扫马来半岛,席卷荷属东印度群岛,占领新不列颠岛,进抵所罗门群岛,兵锋所至,望风披靡,初步实现了其“大东亚共荣圈”的霸权目的。

3、日本陆海军在南太平洋上的要塞基地

占领亚包之后,来势汹汹的日军随即在亚包进驻重兵,派兵横扫俾斯麦群岛,建立环形防御体系,拱卫亚包。日军利用这里原来就已有的完备的电灯电话等基础设施,将其变成一个巨大的要塞。一时间,这里到处是兵营、医院、仓库、燃油储罐、飞机场、车辆和士兵。所有这些,为日后日军攻打澳洲在此间的属地以及准备进攻澳大利亚本土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指挥、增援和军需保障的便利。最主要的是,日军将亚包建设成为其在南太平洋最重要的海空军基地,因为这里距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太平洋的前进基地加罗林群岛上的特鲁克(Truk)港约2800公里,便于遥相呼应,相互支援。甚至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将,也将其前进指挥所设在这个重要的港口。亚包所濒临的宽阔、水深、三面环山的辛普森港,成了日军战舰和运输船的理想停泊地。在太平洋战争的初期,几乎每晚,日军护卫船舰都会从这里出发,为南进的部队运输物资和补充兵员。日军是计划以此为跳板,进攻新几内亚岛的首府莫尔斯比港(Port Moresby)和斐济、萨摩亚等地,以切断澳大利亚与美国的联系。

为此,日军逐渐增厚在亚包的兵力,于该港口及其附近地区部署有19425月成立的第十七军,由百武晴吉中将统帅 (战争结束时该军司令官改为神田正种中将) 辖有第六师团、独立混成第三十八旅团、南海第四守备队、一木支队、青木支队等部队,负责新不列颠岛及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的作战任务。同时,日军还于同年11月成立第八方面军,由司令官今村均大将指挥,担负所罗门新几内亚作战指挥之目的任务,辖有第十七军(布署于所罗门群岛方面)和第十八军(布署于新几内亚方面——之后编入南方军隶下)、第十七师团、第三十八师团、独立混成第三十九旅团、独立混成第四十旅团、第六十五旅团、第九炮兵司令部、第八方面军飞行队、第六飞行师团、第八方面军通信队等。日军大本营海军部则于19427月成立第八舰队,任命三川军一海军中将为司令官,下辖第六、第十八战队、第二十九、三十驱逐舰大队、第七、十三、二十一潜艇战队,拥有包括重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3艘在内的多艘军舰和潜艇,主力部署于亚包,以协同第十七军作战。同时,日本联合舰队还增派第二十五航空战队所辖的百余架岸基飞机进驻亚包,以提供空中掩护。

1943年秋起,日军更大规模地加强亚包的防御,陆海军总兵力达到9万余人,最多时达11万多人(陆军7万多人,海军4万多),飞机约300架,并修建了大量的地下工事,巨大的储油罐,戒备森严的机场(利用亚包原有的二个机场,并新修了另外三个机场),以及地下飞机库等防御设施,装备精良,工事强固,使之成为日军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战略要塞。


1944年日军在亚包的五个机场(红色字体部分)示意图,五个机场的地名分别是:
Keravat, Rapopo, Vunakanau, Tobera, Lakunai[4]

立足于亚包这一坚固的海空基地,日军航空兵对美军南太平洋海上运输频繁出动突袭轰炸,成为美军在南太平洋发动反击的绊脚石,对美国与澳大利亚的联系构成了重大威胁。

但日军的顺利南进并未维持多久。在19426月中途岛海战以及新几内亚岛上的科科达小径战役(Kokoda Track Campaign)之后,美国和澳大利亚等盟国军队就成功地遏止了日军的进攻势头,开始了在太平洋上的战略反攻。

1943年初美军在瓜岛大败日军之后,盟军扭转了在南太平洋战场的战略态势,夺得了这一地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转入反攻。为要在南太平洋继续采取战略反攻,盟军势必要压制并瘫痪置放于亚包日军要塞的日军航空兵及海军舰队,使之无法发挥作用,因此,盟军从东、西、北等方面,以跳岛战术,对亚包实施战略包围,切断其与本土及其它日军占领区域的联络和补给。由此,日本陆海军的10万精兵,就被紧紧地围困在亚包及其周围地区,毫无作用;而因盟军的常年不断的空袭轰炸及热带丛林疾病的困扰,数万日军也阵亡在这座太平洋孤岛上。

4、战时在新几内亚日军对劳工的需求

军事的急剧扩张,必然导致人力资源需求的增长。与日本军国主义南进计划实施及盟军反攻的增强之同时,攫取占领地军事战略物资以及构筑各类军事工事及防御设施,以配合日军的占领和防守,就成为必然。日军投入太平洋战争的兵力虽然很多,陆海军达100多万人,但作战地域辽阔,兵力不敷,惟有使用当地和其它地区的劳工。

而日军占领的新几内亚地区,与盟军占领区犬牙交错,日军无法像在其它东南亚地区那样,可以透过其扶植的亲日傀儡政权进行人力资源的动员,如在泰国和马来亚等[5],而从外地引进战俘劳工及其他形式的强制劳工,直接为其军事服务,显然是日军的一种选择。从1942年底开始,日军陆续将在东南亚俘获的盟军战俘和在华俘获的中国战俘及强制征召或骗招甚至强掳的劳工运送到这里,强制服苦役。

此外,进入1944年之后,盟军凭借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新不列颠岛的周围岛屿部署足够的海空力量,以常年不间断的轰炸和海空封锁,使得亚包这个日军在南太平洋上战略要塞的作用无法发挥。此时的日军在亚包空有10万重兵集结把守,但因盟军的海空封锁和不断空袭,其与本土的补给断绝,孤立无援,亦无足够的海空力量,以对抗其在东、东南、西南、西、西北、北等几个方向虎视眈眈的强大盟军海空兵力。这座日军南太平洋上的海上堡垒,不但毫无作为,还得耗费不小精力和不少物资来维持这10万部队的生存,采取自给自足的补给策略方针,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这种情况下,日军也更需要劳工,也就更残酷地使用和奴役战俘劳工和强制劳工。他们不仅要为日本人修建强固的要塞工事、防空掩体、维修和开辟新的机场,还要耕田种菜,补给日军。

中国战俘劳工,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被日军输送到这个被盟军日夜围困的要塞,在日军的奴役下,度过了二年八个月之久的悲惨屈辱时光。


[1]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18401945)》,东京:1969年,第111页。

[2]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张玉祥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61页。

[3]参阅冯玮:《从“满蒙领有论”到“大东亚共荣圈”——对日本殖民扩张主义的再认识》,《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2期。

[5] 参阅:Paul H. Kratoska (ed.), Asian Labor in the Wartime Japanese Empire,  Armonk, New York:M.E. Sharpe, 2005


粟明鲜:
 《南太平洋祭——新不列颠岛中国抗日战俘始末》,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4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