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飞的蜂鸟

蜂鸟有极强的飞行能力,它们能敏捷地上下飞、侧飞、倒飞,还能原位不动地停留在花前吸食花蜜。蜂鸟翅膀扇动极快,每秒钟达80次之多。
个人资料
正文

& 周五植树:再栽一棵“福”树,这就成兄弟树了

(2008-11-08 18:48:29) 下一个
周五植树:再栽一棵“福”树,这就成兄弟树了
来源: 学飞的蜂鸟07-01-19 06:58:12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如今关于新闻记者的非议有很多,很多善良的人把“公开报道”贬为现代魔鬼的一项成功发明,一种新式的、不名誉的方法,用来把人们的注意吸引到某个人或某件事。不过这样的抱怨已是老生常谈了。人们通常认为“公开报道”是最近才有的产物,如果我们不带偏见地考察过去的事件,就会发现这种看法与事实矛盾。
《旧约》中的大小预言家,都是些吸引群众注意力的大师。按照现代新闻界的行话,希腊历史和罗马历史则是一段连续的长时间的“新闻噱头”。这些大众传播有些还算体面,但大多数是些连现在的百老汇也难以接受的标新立异、惊世骇俗之作。
路德、加尔文这样的改革家,都非常明白精心安排的宣传的巨大价值。这无可非议。他们不是那种喜欢像棵害羞的雏菊似的,默默无闻地躲在一边的人。他们非常有热情,渴望自己的思想能够生存下去。如果他们不吸引一群追随者,怎能取得成功呢?
托马斯·肯皮斯在一座僻静的修道院生活了八十年,结果成了精神领域很有影响的人物,因为如果能作适当的宣传(也确实这样做了),这么长时间的自我放逐,会成为绝佳的“卖点”,好奇心会驱使人们看一看这本用一生的祈祷和冥想写成的书。而阿西西的方济各,或者罗耀拉,如果想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就必须主动求助于马戏团或电影新星经常使用的一些手法。
基督教特别强调谦虚,赞美谦恭温顺的品性,而颂扬这些品行的说教,恰是在一种引起当时人们注意的情形下进行的。
难怪那些被斥为基督教大敌的男男女女,会效仿《圣经》故事中的做法,采用一些相当明显的宣传,奋起反击束缚西方世界的精神暴政。
我之所以略作解释,是因为伏尔泰。他是一位多产作家,写了大量的小说、戏剧、史诗、书信、论文和历史著作。他早期受耶稣会教育,不久即选择文学作为职业。因讽刺法国摄政王菲利普二世,被关进巴士底耿羁押十一个月。后来又被迫流亡。1728年他回到法国,又因影射政治、宗教制度被迫离开巴黎。后来,他通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女侯爵蓬巴杜,成为宫廷的宠儿,先是被任命为法国历史的编纂者,后又成为国王的贴身侍从。1749年,伏尔泰最终接受了普鲁土国王腓特烈二世的邀请,成为普鲁士王宫的永久客人。1750年他来到柏林,但因为他的辛辣智慧触怒了国王,在柏林居住的时间不超过两年。1758年,他定居在凡尔内,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的最后二十年。这位自由宣传方面的行家里手,经常因为拿公众注意做文章而受到谴责。也许他的品味并不总是很高雅,但是那些被他救了命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而且,正如“检验布丁就要尝一尝”,若要评说伏尔泰这样的人的成败,就应该看他为自己的同胞做了些什么,而不是看他对服饰、笑话和壁纸的喜好。
这个奇怪的人曾经一时兴起,踌躇满志地说:“没有权杖又如何?我们有笔!
他说得对,他有笔,无数支笔。他是鹅的天敌,用过的鹅毛笔比二十个普通作家用过的还要多。他是一位文学巨匠,独自一人在逆境中写下的作品,比一群悠哉悠哉的现代作家都多。
他在肮脏的乡间客栈里奋笔疾书,在寒冷的村舍中写下无数的六步格诗;他的草稿凌乱地扔在格林尼治小旅店的破地板上,他的墨水撒在普鲁士皇家寓所的地毯上;他用掉了巴士底狱监狱长厚厚的私人信纸。被关进巴士底狱积压11个月,当他还在玩滚铁环、玻璃弹球的时候,尼农·德·伦克洛斯给了他很多零用钱,让他“买些书”;八十年后,还是在巴黎这座城市,我们仍然能听见他向店员要“一大叠书写纸、一大包咖啡”,以便在谁也无法逃脱的安息时刻到来之前,再完成一本书。
然而,他的悲剧以及他的小说、诗歌、哲学和物理学论文,并不足以使他在本书中占据一章的席位。比他强的同时期诗人数得出来的至少有五十个,而作为历史学家他又太沉闷且不可靠,至于他在科学王国中的探险,也只能达到星期日报纸上的水平。
但是作为一切愚蠢、狭隘、固执和残忍的英勇不屈的敌人,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
他生活在一个极端的时代。一方面是极端自私腐败的宗教、社会和经济制度,另一方面是一大群急切而过于热情的男女青年,企图仅凭自己的良好愿望建立一个太平盛世。这个脸色苍白、体弱多病的小公证员之子,被爱开玩笑的命运推进了鲨鱼和蝌蚪的漩涡,要么淹死,要么游出来。他不想淹死,于是奋力游向岸边。在与逆境搏斗的漫长过程中,他使用的方法常常难登大雅之堂。他摇尾乞怜、阿谀奉承,像小丑一样。但这是在他成为文学家、收取稿费之前的所作所为,如果哪位作家没有写过为钱而作的作品,就请向他投出第一块石头吧!
再多挨几块砖头伏尔泰也不会太发愁的。在与愚昧而战的漫长而忙碌的一生中,他经历的挫折太多,已经无暇顾及被人当众殴打、踩上有意放置的香蕉皮之类的小事了。他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乐天派。今天他被皇帝陛下关进了监狱,明天也许就会在这个曾经驱逐他的宫廷里当个挂名的一官半职。他也许一生都被乡村教士斥为基督教的敌人,但是在他塞满情书的书柜里,还藏着教皇颁发的精美奖章,说明他既会遭到教会的反对,也能受到教会的嘉奖。
这都不足为奇。
他喜欢尽情地享受生活,让自己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都充满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经历。
伏尔泰出身于家境不错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可以说是一个开私人信用公司的(我们没有更合适的词),是几个有钱的贵族的心腹杂役,为他们照看法律和财政事务。因此年轻的阿鲁埃(这是伏尔泰的姓)习惯于接触比自己的出身稍高一些的阶层,这使他比大多数文学同行更有优势。他的母亲是一位叫作德·奥马尔德的夫人,她原是一位穷小姐,没有给他的父亲带来一分钱的嫁妆。但是她的姓里边有一个小小的“德”,足以令所有的法国中产阶级肃然起敬(一般说来对所有的欧洲人、特别是一些美洲人也是如此),他的父亲有此殊荣,便觉得非常幸运了。伏尔泰也受祖辈的贵族荣耀影响,一开始写作,便把自己的名字弗朗西斯卡·马利·阿鲁埃,改成了更有贵族味道的弗朗西斯卡、马利·德、伏尔泰,但他是怎样想到这个姓氏的,仍然是个难解之谜。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很爱自己的姐姐,母亲去世后,一直是姐姐照顾他。他的哥哥是一位忠实的詹森派牧师,热情正直,但是伏尔泰讨厌他,这也是他很少用父姓的原因之一。
父亲阿鲁埃不是傻瓜,不久便发现小儿子是个不孝之子。于是把他送到耶稣会,让他接受拉丁六步格诗和斯巴达式纪律的熏陶。虔诚的神父们费尽了力气,一板一眼地对这个两腿细长的学生进行了各种语言的基本训练。可是他们发现,这个学生天生与众不同,无论如何也除不掉他的那种古怪秉性。
十七岁时,教士们如释重负地放走了小弗兰西斯卡。为了讨父亲高兴,他开始学习法律。可是仍不可能整天读书,晚上有很多空闲时间,这时候弗朗西斯卡不是为当地报纸写些有趣的小文章,就是在附近的咖啡馆里给好朋友读他的新作品。在二百年前的人们看来,过这样的生活是要下地狱的。父亲深深意识到儿子这样做的危险性,找到一位有势力的朋友,给弗朗斯西卡在法国驻海牙使馆谋了一个秘书的职位。那时的荷兰首都和现在一样沉闷得要死,纯粹出于无聊,伏尔泰和一位姑娘恋爱了。这位姑娘的母亲,一位可怕的老妇人,是个有钱的报馆主,她希望自己的宝贝女儿嫁个有前途的人,于是跑到法国公使那里,请他趁着这件丑闻还没有传遍全城,赶紧把这位危险的罗密欧弄走。公使匆匆把他的秘书塞进一辆前往巴黎的公共马车,于是弗朗西斯卡失去了工作,又回到了父亲的管教之中。
这时候,阿鲁埃想出了一个宫里有朋友的人常用的法子。他想办法弄来一纸公文原文为 letter de cachet,意为(命令监禁或放逐某人的)盖有国王印章的信。给儿子两条路让他选择,要么到监狱去,在管制下过悠闲的生活,要么到法律学校去潜心苦读。儿子说他选择后者,并保证他会成为勤奋刻苦的模范。他果然没有食言,如此勤奋地投入了小册子的写作,以至于全城的人都在谈论此事。他的爸爸当然不会答应,于是决定让他离开塞纳河边的寻欢作乐之地,到一位乡下朋友那里去住一年。
在那里,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无事可做,伏尔泰便认真地开始了他的文学研究,并写出了他的第一部戏剧。呼吸了十二个月的新鲜空气之后,他才被允许回到花天酒地的首都,马上开始补偿损失的时间,写了一系列文章讽刺摄政王。那个卑鄙下流的老家伙虽然罪有应得,却一点也不喜欢这样的公开报道。于是,后面的文章招致第二次流放,最后还被请到巴士底狱呆了一段时间。不过那时的监狱,对于伏尔泰这样有社会地位的年轻绅士来说,倒是个不错的地方。除了不能离开这个地方,做其它事情还是很随意的。这正是伏尔泰所需要的。地处巴黎市中心,一间寂寞的小囚室,倒可以让他做一些严肃的工作。他被释放时,已经完成了好几部戏剧,而且都非常成功,其中一部创造了18世纪的纪录,连续上演了四十五个晚上。
这给他带来一些收入(这正是他非常急需的),但也给他带来了才子的名声,对于一个还要谋取功名的年轻人来说,这可不是好事。从此以后,凡是在林荫道上、咖啡馆里流传的笑话,都算在了他的头上。这也是他到英国去,深造自由主义政治艺术的原因之一。
伏尔泰对古老而无用的罗汉家族开了几句玩笑(也许不是他),罗汉爵士感到自己的荣誉受到了严重的侵害,哪肯善罢甘休。当然,一位古代王族的后裔是不会和一个公证员之子决斗的,爵士把复仇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家臣。
一天晚上,伏尔泰正和父亲的一位顾客苏里公爵一起吃饭,外面有人找他。他刚走到门口,就被罗汉爵士的手下揪住,一顿痛打。第二天这件事传遍了全城。伏尔泰的样子活像漫画上丑陋的小猴子,头上缠着绷带,眼圈青紫,成了五六家通俗报刊的话题。必须要做一些激烈的事情,否则自己的名声从此要毁在这些滑稽报纸的手中了,趁着生牛排在肚子里起的作用,德·伏尔泰向罗汉爵士下了战书,然后便苦练防守战术,为这场生死决战做准备。
谁知到了大战的那天早晨,伏尔泰又进了监狱。罗汉爵士这个下流的家伙,把决斗交给了警察。直到有人拿了一张去英国的车票,准备决斗的作家才被放了出来。给他安排的旅程是向西北方向,而且他还被告知,除非国王陛下的宪兵邀请,他不得再回法国。
伏尔泰在伦敦及其附近地区过了整整四年。不列颠王国并非是天堂,但是和法国比起来,多少还有点天堂的样子。
皇家断头台在这片土地上撒下了阴影。1649年1月31日,是每个身居高位的人都记得的日子。发生在国王查理身上的事情1649年1月,第二次英国内战结束后,英国议会成立了最高法庭,对国王查理一世进行审判。最高法庭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的敌人”定罪,判处查理一世死刑,查理一世被斩首。,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胆敢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身上(情况也许会稍有不同)。至于这个国家的宗教,国教当然享有相当的便利和优惠,但是那些愿意信仰别的宗教的人也能够平安无事,而神职人员对国家事务的直接影响,与法国相比微乎其微。明目张胆的无神论者和一些惹是生非的非国教徒有时也许会进监狱,但是与路易十五的臣民相比,英国人的总体生活状况几近完美。
1729年,伏尔泰回到法国,尽管他可以住在巴黎,却很少使用这个权利。他像一只受惊的动物,虽然愿意从朋友的手中接受一点吃食,却总是保持着警觉,随时准备一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夭夭。他勤奋地工作着,完全不顾时间和事实,从秘鲁的利马到俄罗斯的莫斯科,写了一系列内容丰富而又通俗易懂的历史剧、悲剧和喜剧。四十岁时,他已经是当时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了。
后来发生的事情,使他接触到另一种文明。
在遥远的普鲁士,腓特烈大帝在土气的王宫里被一群乡下人包围着,大声地打着哈欠,苦于没有人能给他逗乐。他非常敬慕伏尔泰,多年来一直想把他请到柏林。但是对一个1750年的法国人来说,这就仿佛是移居西伯利亚荒野。腓特烈一再提高价码,伏尔泰才屈就接受了邀请。
他来到了柏林,战争也就开始了。两个不可救药的个人主义者,一个是普鲁土国王,一个是法国剧作家,怎能在一个屋檐下和睦相处呢?经历了两年的分歧之后,无缘无故而起的一场激烈争吵,终于又把伏尔泰赶回了他觉得“文明”的地方。
不过他也得到一个有益的教训。也许他并没有错,而这位普鲁士国王的法文诗也的确很糟糕,但是这位陛下对臣民宗教自由的态度却无可指摘,这比任何一个欧洲君主都强。
六十岁时,伏尔泰回到了故乡。对于法国法庭为了维持秩序而作出的严酷判决,他不甘沉默,用针锋相对的语言进行抗议。他一生为之气愤的是,上帝在创世的第六天赋予他最神圣作品以闪光的智慧,而人类却不愿运用这神圣的智慧。伏尔泰憎恨各种形式的愚昧。他把自己大部分怒火都投向“无耻的敌人”,像加图一样,他总是威胁要摧毁它,而这“无耻的敌人”不是别的,正是芸芸众生身上的那种愚昧,只要有吃有喝有地方睡,就拒绝独立思考。
从他记事起,就总觉得自己被一架巨大的机器追赶,这架机器虽看似昏昏欲睡,却有着胡茨罗波利的残暴和朱格诺的顽强。摧毁这个东西,至少要打倒它,这成了伏尔泰晚年的梦想。法国政府恰好成全了这个老家伙,为他提供了一大堆法律丑闻,着实帮了他的大忙。
第一件事发生在1761年。
在法国南部的图卢兹城,有一位名叫做卡拉斯的店主,是个新教徒。图卢兹一直是个虔诚的城市,新教徒不能担任公职,不能做医生或律师,也不能做书商或助产士,天主教徒也不得雇用新教徒仆人。每年的8月23、24日,全城还要举行盛大赞美和感恩仪式,庆祝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纪念日。
尽管这么多不利条件,卡拉斯倒是一直和邻居和睦相处。他的一个儿子成了大主教徒,但父亲仍然和这孩子亲亲热热,还对别人说,在他看来,孩子们愿意选择什么宗教是他们的自由。
但是卡拉斯家出了一件家丑,这事发生在大儿子马克·安东尼身上。马克是个不幸的孩子,他想当律师,但是这个职业拒绝新教徒。他是个忠实的加尔文派教徒,不肯改变信仰。内心的冲突使他患了抑郁症,不久病魔就侵蚀了这个年轻人的心灵,他开始大段大段地给父母背诵哈姆雷特的著名独白,独自一人长时间地散步,还常常向朋友讲自杀的好处。
这种状况持续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招待一位朋友,这个可怜的孩子来到父亲的库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吊在了门框上。
一家人绝望了。那时,自杀而死的人要被赤身裸体脸朝下地拖过城里的街道,然后吊在城门外的绞架上让鸟啄食。
卡拉斯一家是体面人,怎能想象这样的奇耻大辱?他们围成一圈,商议该怎么办。这时一个邻居听到动静,便去报了警。一时间丑闻传开了,他家门前立刻挤满了愤怒的人群,大叫老卡拉斯该死,因为他“由于孩子要入天主教就杀死了他”。
小城市里无奇不有,在这个18世纪法国的省城,无聊就像一口黑色的棺材,沉重地压在所有人的身上,最荒唐离奇的故事也能让人如释重负地长嘘一口气。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官员深感自己责任重大,立即逮捕了全家,以及他们的客人和仆人,还有每一个最近到过卡拉斯家的人。他们把囚犯锁上铁链,带到市政厅,投进了关押重罪犯的牢房。第二天开始审讯,所有的人说的都一样:马克怎样像往常一样进了家门,怎样离开了房间,他们都以为他独自散步了等等等等。
但是这一次城中的神职人员插手了此事,在他们的帮助下,可怕的消息传遍了朗基多克:一个嗜血成性的胡格诺分子,因为自己的儿子要回归真正的信仰,便杀害了他。
熟悉现代犯罪侦破方法的人也许觉得,当局会在当天勘察凶杀现场。马克是个很有名气的运动员,二十八岁,他的父亲六十三岁。父亲把儿子吊在门框上,却又没有经过任何搏斗,这种可能性很小很小。但是没有一位市议员劳神去理会这些细节,他们都在围着受害者的尸体忙忙碌碌。自杀者马克·安东尼成了烈士,他的遗体在市政厅存放了三个星期,然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那些白衣忏悔神父像对待本教会高级成员那样,把这个死去的加尔文派教徒隆重地安葬了。他们把经过防腐处理的遗体运到了天主教教堂,这样隆重的礼节通常是主教或非常富有的教会赞助者才能享有的。
在这三个星期当中,城中各处的讲坛都在敦促图卢兹善良的人们,让他们提供一切不利于卡拉斯和他的家人的证据,公众媒体也把这起自杀案炒了个翻来覆去。五个月后,审判开始了。
有一位法官一时轻信,建议去勘察一下这个老头的商店,看看他描述的自杀是否有可能发生,但是被否决了。十二票对一票,卡拉斯被判施以酷刑,再用刑轮处死。
他被带到刑讯室,捆住双手吊了起来,直到两脚离地一米。然后有人牵拉他的身体,直到“四肢脱臼”(我抄自官方文件)。他仍然不肯承认自己从未犯过的罪行,于是被放了下来,强行灌进大量的水,他的身体很快“膨胀到自然尺寸的两倍”。因为他还是死不承认自己有罪,于是便被放在囚车上,拖到了行刑的地方,他的手臂和腿被刽子手弄断两处。后来的两个小时中,他无助地躺在砧板上,官员和教士还是没完没了地问问题。这位老人以惊人的勇气,依旧申辩自己是无辜的。主审法官被这顽固的谎言气得火冒三丈,终于放弃了这个毫无希望的案子,下令将他碾死。
这时公众的怒火也平息了,家中其他人都没有被杀。那位遗孀被剥夺了全部财产,隐居到乡下,忍饥挨饿,好在还有忠实的女佣陪伴着她。孩子们都被送到了修道院,只有最小的一个,他哥哥自杀时正好在尼姆上学,这时便机警地逃到了日内瓦。
这个案子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伏尔泰在自己凡尔内的城堡(建在离瑞士边境很近的地方,这样几分钟便可进入外国领土)中听到了这个案子,但是一开始他不愿纠缠进去。他一直对日内瓦的加尔文派牧师耿耿于怀,他建在他们城市范围内的私人小剧院被当作直接的挑衅,被他们说成是魔鬼的作品。伏尔泰一时负气便写道,他难以对这个所谓的新教烈士产生热情,如果天主教徒不好,那些可怕的冥顽不化的胡格诺派抵制他的戏剧,岂不是更坏的多!另外,在他看来(很多人都这么看),那十二位法官应该是值得尊敬的人,似乎不会毫无道理地处死一个无辜的人。
这位凡尔内的智者总是大开房门,恭迎来者。过了不几天,一位马赛商人来访,审判时他正好在图卢兹,可以给伏尔泰提供一些第一手资料。最后,他开始明白这一罪行是多么恐怖,从那以后,他再也放不下这件事了。
勇气有很多种,但是有一种,只属于一些很罕见的人,他们敢于单枪匹马面对整个社会,当法庭已经宣判,而且社会普遍认为判决公平正确的时候,他们还会为公正大声疾呼。
伏尔泰深知,如果他敢于控告图卢兹法庭司法谋杀,将会爆发一场多么大的风暴,于是他像一个职业律师那样,开始准备这个案子。他与逃到日内瓦的那个男孩谈了话,写信给每一个可能了解案件内幕的人,请律师来检验并修正自己的结论,以免愤怒使自己失去理智。他准备停当以后,便开始发动攻势。
首先,他邀请自己认识的每一个有影响的法国人(他认识很多这样的人),给国务大臣写信,要求重审卡拉斯案件。然后他派人去找那位寡妇,找到以后立即自己出钱把她送到巴黎,并请了一位最好的律师照料她。这个女人已经完全精神崩溃了,总是含混不清地祈祷,希望能在临死之前见到自己的女儿。除此之外,她已经别无他求。
后来他又和那个天主教徒儿子取得了联系,设法让他逃出了教会学校,并和他在日内瓦见了面。最后,他把所有的情况都发表在一本小册子上,这本小册子名叫《有关卡拉斯一家的原始档案》,完全由悲剧幸存者的信件组成,不包括任何伏尔泰本人的观点。
其后,在案件重审期间,他也一直谨慎地躲在幕后,但是他的宣传攻势非常成功,卡拉斯一家的案子很快成了欧洲所有家庭关心的事情,各个地方成千上万的人(包括英国国王和俄罗斯女皇)为打官司提供了捐助。
伏尔泰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他一生中最艰苦的一场斗争。
当时在位的是臭名昭著的路易十五,幸亏他的情妇对耶稣会和他们的一切(包括教会)恨之入骨,所以站在伏尔泰一边。但是国王酷爱悠闲的生活,有人拿一个默默无名的死去的新教徒无事生非,让他非常气恼。只要国王不签字批准重新审理,国务大臣自然不会采取行动,而国务大臣不采取行动,图卢兹的地方法官就平安无事。他们自以为非常强大,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采用高压手段,禁止伏尔泰和他的律师接触原判的原始档案。
在九个月的可怕时间里,伏尔泰一直坚持进行鼓动工作。1763年3月,国务大臣终于命令图卢兹地方法院交出卡拉斯案件的所有记录,并提议重新审理。当这个决定宣布时,卡拉斯的遗孀和他的两个女儿(这时已经回到母亲身边)都在凡尔赛。一年之后,受命调查这个上诉案件的特别法庭宣布,卡拉斯是被无辜处死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国王才被说动,给了寡妇和她的孩子们一小笔钱。另外,处理卡拉斯案件的地方官员被撤职查办,委婉地向图卢兹人民暗示,决不会再发生这类事件了。
法国政府也许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是法国人民却已经义愤填膺。伏尔泰意识到,这不会是绝无仅有的司法失误,还有很多像卡拉斯那样无辜蒙冤的人。
1760年,图卢兹附近的一个新教徒乡绅款待了一位来访的加尔文派牧师,为了这桩可怕的罪行,他被没收了房产,判处终身在船上服苦役。他一定强壮异常,十三年后仍然活着。这时伏尔泰听到了他的遭遇,设法把这个不幸的人从船上解救下来,送到了瑞士(他的妻子儿女在那里靠公共救济为生),又照料这家人直到国王同意返还一部分没收的财产,并允许他们回到荒废的家园为止。
另一件是绍蒙的案子。这个可怜的伙计在一次新教徒露天集会上被抓,因为这个罪名被发配去船上做无限期苦工,后来在伏尔泰的干预下得到了自由。
不过,这些事情跟下面的案子相比,只能算是正餐前的小菜。这一幕又发生在朗基多克,自从剿灭阿尔比派和韦尔多派异端以后,这块多灾多难的法国土地只剩下无知和偏执。
在图卢兹附近有一个小村子,村里住着一个名叫瑟文的老新教徒,他是个很受尊敬的人,精通中世纪法律,并以此为生。那时这可是个很有油水的职业,因为当时封建制度已经非常复杂,一张普通的租赁契约也和现在的所得税申报单一般繁琐。
瑟文有三个女儿,最小的是个不谙世事的白痴,整天天发呆。1764年3月她离家出走,父母四处寻找,不见踪迹。几天以后,这个地区的主教通知他们,说这个女孩找过他,并表示渴望做一个修女,现在她在一个修女院。
在法国这个地区,几百年的迫害早把新教徒的精神弄得支离破碎。瑟文谦恭地回答说,在这个糟糕已极的世界,好人总会有好报的,便低声下气地接受了这一切。但是在修道院那个陌生的环境中,可怜的女孩很快失去了最后一点理智。当她令人生厌的时候,便被送回了家中。这时她的精神非常沮丧,总是惧怕各种声音、怕鬼,父母都很为她担忧。不久之后,她再次失踪了。又过了两个星期,有人从一口旧井中捞出了她的尸体。
那时卡拉斯正在受审,任何不利于新教徒的话人们都肯相信。瑟文一家想起无辜的卡拉斯的遭遇,决定不再重蹈覆辙,于是举家出逃。在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可怕旅程中,瑟文的一个孙子被冻死了,但最后终于到了瑞士。他们逃得并不算快,几个月后父母都被判定犯有谋杀孩子的罪行,并被缺席判处绞刑。还判决女儿们观看父母的行刑,然后终身流放。
卢梭的一个朋友把这个案子拿给伏尔泰,他一结束卡拉斯的案子就把注意力转移到瑟文一家。这时瑟文的妻子已经死去,还剩下为丈夫伸冤的任务。这花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图卢兹的地方法院又一次拒绝提供任何情况,拒绝交出任何档案。伏尔泰再次拿出公开报道的法宝,向普鲁士的腓特烈、俄罗斯的叶卡特琳娜进行募捐,迫使法国国王关注此事。最后,在他七十二岁那年,也就是这桩漫长诉讼的第九个年头,瑟文被判无罪,幸存者终于得返家园。
第二个案子就这样结束了。
紧接着就是第三个案子。
1765年8月,在离亚眠不远的阿布维尔城,路边的两个十字架不知被谁砸碎了,三个男孩有毁坏圣物的嫌疑,于是下令逮捕他们。一个男孩逃脱,跑到了普鲁士,另外两个被抓住了。被抓的两个,大的叫舍瓦利埃·德·拉·巴里,被怀疑是无神论者。在他的藏书中发现了一本《哲学辞典》,这是一本汇集了所有自由主义思想的有名的著作,这一点非常可疑。于是法官决定查一查这个年轻人的过去。虽然没发现他和阿布维尔的案子有什么牵连,可是有一次宗教游行队伍通过的时候,他并没有下跪脱帽。
德·拉·巴里说有这回事,可那次是急着赶公共马车,并非有意冒犯。
然后他们就开始给他用刑,年轻人不像老卡拉斯那样忍得住疼,当下便承认自己弄坏了一个十字架。他被判处死刑,罪名是“不虔诚、领圣餐时故意不下跪不脱帽、唱渎神的歌曲、对渎神的书有赞许的表示”,以及其它一些类似的、表现出对教会不敬的罪名。
判决如此野蛮(要用烧红的烙铁撕下他的舌头,砍下右手,再把他慢慢地烧死,仅仅在一百五十年前!),激起了公众的反对。即便他犯了罪状上罗列的所有罪行,也不应该如此残杀一个少年!人们向国王请愿,围住大臣们要求缓刑。但是国家到处动荡不安,必须杀一儆百,于是德·拉·巴里经受了和卡拉斯一样的折磨,被送上断头台斩首(这已经是很大的特别恩惠了)。他的尸体以及他的《哲学辞典》,还有我们的老朋友拜耳的一些书,都被刽子手当众焚烧了。
对于那些惧怕索奇尼主义、斯宾诺沙主义、笛卡尔主义日益壮大的影响的人来说,这一天是个欢欣鼓舞的日子,这下人们可以看到,年轻人如果追随那些激进的哲学家、误入歧途的话,将会落得怎样下场。伏尔泰听到这件事便接受了挑战。他马上就要过八十岁生日了,但仍然像过去那样,以满腔热情和带着炽烈怒火的智慧头脑,投入了这个案件。
德·拉·巴里是以“渎神罪”被处死的。伏尔泰首先要弄明白,是否有这样一条法律,规定人们犯了这个莫须有的罪名便要被判死刑。他找不到这样的法律,他求助于自己的律师朋友,他们也找不出。公众渐渐明白,法官们出于自己邪恶的动机,“发明”了这个法律条文,以便除掉他们的犯人。
处死德·拉·巴里的时候,就有很多不堪入耳的传闻,现在又掀起了这场风暴,迫使法官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对第三位年轻囚犯的审判一直没有完成。德·拉·巴里也一直没有平反昭雪。案件的复核拖了好几年,直到伏尔泰去世也没有得出任何结论。但是他所作的努力——即便不是为了宽容,至少也是反对专制——已经开始显现效力了。
饶舌的老妪和腐败的法庭引起的官方恐怖行径停止了。
靠宗教力量置人死地的法庭,只有在黑暗中偷偷摸摸行事才能得逞,这样的法庭根本无法抵挡伏尔泰发起的进攻。
伏尔泰打开了所有的灯,请来了庞大的乐队,邀请公众参加,然后令他的敌人原形毕露。
结果,敌人无计可施。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