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五植树:栽一棵“玛尔塔”树
(2007-12-13 20:06:02)
下一个
阿根廷女钢琴家玛尔塔·阿赫里奇 and 贝多芬第二、三号钢琴协奏曲 http://bbs.uying.com/104/243025/List.asp?page=1
阿根廷女钢琴家玛尔塔·阿赫里奇1941年6月5日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她自幼性格倔强,争强好胜。两岁半时,幼儿园里一个男孩说她不会弹钢琴,她马上走到钢琴前,把老师常弹的一个旋律弹了出来。老师极为惊讶,当天就对她父母说,一定要让她学钢琴。阿赫里奇的父母都不是音乐家,但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女儿的天赋。阿赫里奇五岁时,父母把她送到著名钢琴教育家斯卡拉穆扎(Vicenzo Scaramuzza)那里接受系统训练。然而,小阿赫里奇和许多琴童一样,千方百计逃避练琴,但她又确实是个天才,一首曲子往往弹上几遍就非常熟练。著名大师阿劳、巴克豪斯、吉泽金(Walter Gieseking)、古尔达(Friedrich Gulda)、鲁宾斯坦等访问阿根廷时,都听过她的弹奏,一致认为这位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小姑娘前途无量。吉泽金还对她的父母说,不要对她管束太严,应多给她一些自由,否则会毁掉一位天才的音乐家。1949年,8岁的阿赫里奇举行了首场音乐会,由布宜诺斯艾利斯管弦乐团协奏莫扎特第二十、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受到热烈的欢迎。
1955年,阿赫里奇的父母带着她来到欧洲,先后拜师古尔达、马加洛夫(Nikita Magaloff)与利帕蒂夫人康塔屈泽纳(Madeleine Cantacuzene)。古尔达是她赴欧后的第一位老师。他让阿赫里奇自己教自己弹钢琴,每次上课时,除了改进阿赫里奇的手指技巧外,就是把她的演奏录下来,让她自己去体会哪里应当快一点,哪里应当慢一些,何处的乐句音色要亮,何处的要暗。阿赫里奇跟古尔达学了许多德彪西和拉威尔的东西,还有许多巴赫的作品。
1957年,阿赫里奇参加了在意大利博尔扎诺举行的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第一轮淘汰赛是很秘密地在三四位裁判面前进行的。因为她从未参加过其他比赛,所以必须在初赛中演奏。当她弹完后,评委们说:"够了,你可以离开啦。”她非常迫切地想知道是否可以进入第二轮,便问道:"是再见呢?还是永别?”评委回答说:"是再见。”阿赫里奇本来并未希望通过初赛,总认为初赛就会被刷掉,所以没有很好地准备第二轮的曲目。在未获得通过第一轮的通知之前,她总是不想练琴,直到名单公布后,她才好好准备。然而,凭着天分,她夺得了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在布索尼比赛中取胜后,阿赫里奇又马不停蹄去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布索尼比赛的主办单位听说后,劝说她退出比赛。布索尼比赛的评委会主席泽莎雷·伊诺蒂奥知道她要去参加时,非常生气地对她说:"假若你在日内瓦比赛拿不着头奖,那人们将会怎样看待我们布索尼比赛呢?”她回答:"我绝不会输掉布索尼比赛的声望。”果然,16岁的阿赫里奇半个多月连获两项冠军,轰动欧洲乐坛。
1964年,阿赫里奇结识了阿什凯纳齐夫妇,他们建议她参加第二年在华沙举行的第七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但此时的阿赫里奇已三年没有练琴了。1957年连拔布索尼、日内瓦两项国际音乐大赛头奖后,她声名鹊起,名噪一时,演出邀请接连不断。她在欧洲各地不断举办演奏会,到处受到热烈欢迎。但她很快厌倦了这种生活。面对纷至沓来的声音,阿赫里奇非常冷静,她意识到,人们对她的赞扬很大程度上因为她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子,而要想从天才成为艺术家,就得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1960年,她激流勇退,毅然辞掉一切约请,退出舞台,向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便做了人妻人母。她不想当职业钢琴家,憎恶这种女祭司式的生活。年轻时她一直想当女医生,现在则想当个女秘书,业余时间弹琴消遣。此时,阿什凯纳齐夫人热情地帮助她,阿什凯纳齐这位肖邦专家花了整整半年的时间指导她。阿赫里奇没有辜负朋友,她的才华再一次得以施展,以绝对优势取得第七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决赛时演奏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青春璀璨的表现竟令全体评委与满场观众忘情地起立欢呼。波兰唱片公司发行的现场录音在世界各地被抢购一空。一股新的阿赫里奇热再度掀起。只要是她的演奏会,音乐厅内便座无虚席,到处是鲜花和掌声。她录制的唱片也受到热烈欢迎。DG 公司不失时机,马上与她签订合约,录制了一批唱片,包括肖邦的作品及与阿巴多合作的几首浪漫派协奏曲。这批录音多年来一直受到音乐爱好者的青睐,成为 DG 公司的镇库之宝。
降B 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9
贝多芬这部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先于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大约在1894
—1895 年间写成并演奏。为了使这部作品专由他本人演奏,贝多芬把它延迟
到1801 年才出版;而且一直等到付印时,才把独奏部分全部写出来。当时的
听众尽管对这部作品加以赞赏,却又多少对乐曲中某些偏离传统的特点感到
困惑。而今天我们听起来,却会对作品表现出的有节制的情感爆发以及强烈
的对比感到由衷的钦佩。
1、活泼的快板 在这首协奏曲里,贝多芬仍然遵循着前代大师,尤其是
莫札特的范本。这一乐章由乐队开始陈述主题:
1 4
4 = b B
全奏
■ 乐队的呈示部在全终止上结束,仿佛是乐队谢幕退去,让位于独奏的钢琴。
和莫札特的一些协奏曲一样,钢琴部分以它自己的副题变奏进入,一直
等到乐队再一次插入时独奏者才弹奏那个由乐队开始的精力充沛的主题。一
个更富于抒情性的流动主题在小提琴上出现;独奏钢琴用一段传统性的辉煌
音阶音型和技巧的炫示结束了展开部。钢琴和乐队之间的对话在主题片断材
料此起彼伏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活跃。开始主题的再现遵循着当时常见的古典
主义样式,其中包括了乐章结束前常见的独奏乐器的华彩乐段。
2、柔板 慢板乐章的旋律宽广而流动,像是在进行哲学式的凝神沉思:
1 3
4 = b E
第一小提琴
■ 在乐章的进行中,它被加工修饰;一直到最后它才以原始的形态在pp 中出
现。
3、回旋曲:很快的快板结束本协奏曲的跳跃性小回旋曲建立在一个迭句
上,它具有贝多芬式的独特的切分音:
1 6
8 = b B
钢琴独奏
■ 这一迭句先由钢琴独奏,再由全乐队重复,此后在乐章的进行中又再现三次。
一些独具匠心的对比性插部彼此联系着,使得整个乐章成为回旋曲和奏鸣曲
相结合的一种结构。
摘自<贝多芬传>
c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
本曲是贝多芬最早发挥其创作潜力的作品,而他本人对此曲也充满自信。与贝多芬以前的作品相比,此曲的管弦乐部分已逐渐具有交响曲的韵味,主奏钢琴也能发挥出钢琴本身独特的风格,这两者浑然融合,构成宏伟的协奏曲。在这首作品中,他以往的钢琴协奏曲里的柔弱、单薄已荡然无存,全曲洋溢着年青力壮的粗犷男性的作风。这首《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显示出贝多芬的作曲手法已"更上一层楼"。而贝多芬的交响曲世界,也因此而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灿烂的快板,c小调,2/2拍子,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 整个乐章的第一主题,由木管部分奏出,然后才由全体管弦乐合奏发展;第二主题由第一小提琴与单簧管演奏,主奏钢琴随后出现,与管弦乐互相展开对话式的发展,显得威风堂堂。
第二乐章 最缓板,E大调,3/8拍子,三段体形式。 乐章主题由主奏钢琴静静地呈示,如祈祷般复杂、深沉的情绪回荡其间,更有醇厚的和弦来加强乐曲气氛。
第三乐章 快板,c小调,2/4拍子,回旋曲形式。 乐章主题首先由主奏钢琴呈现,给人以疾步攀登山坡般的急促感觉,继而由双簧管予以反复和发展。 乐章在进入回旋主题后,作为终结部的基础,灿烂地结束全曲。
阿赫里奇录贝多芬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出道多年来,除了早年在EMI留下一个自弹自指的第二,一直没录过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个中缘由,也许是她更钟情、也更擅长于浪漫派的音乐作品罢。贝多芬的音乐通常表现出一种力度的美,就技术而言阿格丽姬绝对不是问题。对乐曲的处理,阿格丽姬自有一套见解。这次与阿巴多指挥马勒室内乐团合作,估计还会继续录制其余3部,凑成一套全集。
这张最新录制出版的第2和第3协奏曲,采用的是小编制的室内乐团协奏,更适合于细腻精致的合作。放下了张扬与狂放的阿赫里奇向人们展现了她柔美清丽的另一面。行云流水般的造句,轻灵的触键营造出来的晶莹的音色,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再与阿巴多精雕细琢、音色仿如透明的乐队配合简直是浑然天成。
专辑曲目:
Piano Concertos No.2[35‘43]
1.Allegro con brio[16‘11]
2.Largo[10‘22]
3.Rondo. Allegro[9‘10]
Piano Concertos No.3 [28‘11]
1.Allegro con brio[13‘18]
2.Adagio[8‘50]
3.Rondo. Molto Allegro[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