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百斗星。”杜秋的《秋夕》,把扑萤火虫写得那么美,又那么寂寞,流云孩子时,却是非常热闹的,同样扑萤火虫,对我是一生美好记忆的画面之一。画风如下:
每到夏季的时候,天一黑,就有孩子在屋外喊我:“流云妹子,快出来,抓萤火虫去。”听到小伙伴的叫声,无疑是给逃出家门最便利的时候,趁着姑姑还没反应过来,我拿着竹床上的大蒲扇和掏空的透明小药瓶,风似的跌跌撞撞出门,留下姑姑在身后大喊大叫:又出去疯,早点回家噢。
一条柏油公路(320国道)直穿村庄,不过,那时候很少有车经过,特别是夜晚。我们沿着公路到小石桥的地方,下面有潺潺流水声,传说这里有水猴子,某年的时候,有人在小石桥的石板上坐着歇息,突然被水猴子拽下去淹死了。现在想一定是大人们吓唬我们,编出来的故事,那小溪水才多深,怎么可以淹死一个成人?不过,这个故事对没有见识的小孩子很有威慑力,哼!大人们。
小石桥处萤火虫特别多,我和小伙伴达到时,发现早就有别的孩子在那聚集了。远处的山坳里点点橘黄的亮光,主人把松枝插在屋外的墙壁上给路过的行人照明,在这样的夜晚,也如星星点点的萤火虫一样,让我们格外兴奋。狗叫声在山坳里回荡,寂静的村子与我们这群喧闹的孩子们仿佛隔着一个世界。
萤火虫从溪水上飞上来,并不多,刚上桥,就被孩子们三三两两扑过去,用大蒲扇拍下,孩子们会为它的归属权发生争执,我们那时的口头禅是,要公平,但只要有另一个人作证说的确是某某拍下来的,争执的孩子即使不满不服也不会再争吵下去,因为更多萤火虫还会从溪水里升上来……
怕抓到的萤火虫放进瓶子里会被闷死,其实,我们早早的就用母亲纳鞋底的针钻,在盖子上钻了一些小洞,每次抓到萤火虫,小心打开盖子塞进去,萤火虫身上有种很舒服的气味,每次打开盖子,就会让我们满足一番,高高举起瓶里,晃一晃,萤火虫的灯光一闪一闪,像传说中的特务的发报机,当然,萤火虫发不出哒哒声。越来越多的萤火虫被装进瓶子后,就成了亮球,回家放在桌子上,整个夜晚房间里都有照明了。
偶尔也有从上边村子里游过来的萤火虫,飞得并不快,点点闪闪用黄灯给自己和行人引路,快速冲过去,蒲扇一扑,萤火虫就是自己的啦。
有次,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从斜坡上冲下来,自行车的铃声太微弱,速度又快,自行车快冲到我们面前才发现,大伙儿全傻眼了,呆立在那好像不会躲闪,忽然听到一声惊叫声,自行车连人带车冲到了稻田里。
几个大点的孩子会冲下稻田去救人,有的孩子吓得回家喊大人。等人和车从田里拉上来,很多孩子的家长也赶到了,先看看人有没有负伤,并无大碍,大人们便开始审问:刚才是谁站在那故意不动,成心的让叔叔冲到田里去?孩子们没有任何人会站出来为自己辩护,大人就威胁说:等我查出来一定剥他的皮,再用盐抹在他伤口上。
说得那么可怕,这样的威胁没有100遍也有99遍了,孩子们早就听熟了。不过还是有胆小的孩子怕受惩罚哭出声。
于是,“叔叔”开始说情了:“跟孩子们没关系,是我担心碰到他们才往田里去的,田里有水,摔不坏的。别怪罪他们了,都回家去吧。”
于是一场看起来非常严肃的事件化解了。
抓到的萤火虫第二天早晨起来基本没光了,不知是日光太强烈,还是在瓶里拥挤缺氧,赶紧打开盖子,眯上一只眼往里瞅瞅,看有没有幸存者,通常把它们直接倒在桌子上,把死的扔掉,能挪动的,继续放回瓶里,良心发现的时候,也会把它们放飞,它们还能不能飞起来?不记得了。
我们还有一个白天抓萤火虫的方法,就是去我们后院的丝瓜花叶上抓,白天,它们不像夜晚那么活跃,两根小指头,把它们轻轻从花叶上一抓就成,不过,白天抓到的萤火虫,通常需要交给大哥,他拿去河里钓鱼,我们老家有种叫肉少刺多的游标鱼,最喜欢萤火虫的肉肉。
童年的脚步声远去了,故事也老了,留下来的是温润的记忆,在心里经久不衰。
图片都从网络上搜来的,跟实际生活里的画面不一样,不过,好歹有幅画感受一下。
流云写的真好,读着怀旧,很亲切:))
别说,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真的是越来越清晰,亲切了。
我用火柴盒装过苍蝇,也是为大哥钓鱼准备诱饵。
前几天在城里看到一篇文章,说现在中国城市长大的孩子,95%都没有见过萤火虫。没有萤火虫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童年。
你的ID像一首诗,你的散文也充满诗情画意!
我知道萤火虫,是电影《青春之歌》中林道静朗诵的一段课文:
萤火虫,点灯笼,
飞到西,飞到东,
飞到河旁边,
小鱼正做梦……
然后,敌人飞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