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随缘 看不惯别人是自寻烦恼 .可以不拥有任何东西,除了对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个人资料
正文

心灵之道

(2008-07-09 16:06:02) 下一个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在人生有了缺憾之时,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2000多年前的《论语》对我们当今社会中的问题有哪些启示呢?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孔夫子与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人人都有遗憾。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就遗憾自己是家中的独子,没有兄弟(图1)。同学子夏就劝他(图2),面对一件遗憾的事情,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想,为什么这件倒霉事偏偏落在我头上?化解遗憾的前提是认可这个遗憾的存在,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件事接受下来。第二就是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君子敬而无失”是指内心保持一种端庄、正直的态度,使大家都尊敬你,做事情尽可能少一点失误;“与人恭而有礼”是指与别人共事,内心要保持着一种恭敬,彬彬有礼,真正对别人有一份尊重。这样一个君子,到处都会有兄弟。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它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人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任何一种遗憾,如果我们将它放大,那它可能会变得很大很大,甚至有可能变为你生命中一个阴影,对你的生命质量造成损害。有一篇报道,英国著名的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在小的时候经历了一次意外。她蹦蹦跳跳地跟妈妈一起去看牙医,可是妈妈因牙科手术引发心脏病死在手术椅上。这在一个孩子的心中留下的阴影是很大的。她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当她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后来她成了著名的明星,拥有了富足的生活。一次她被疼痛的牙齿折磨得受不了了,还是不敢去诊所。家人劝慰她,可以把牙医请到家里,让私人律师、私人医生和所有亲人都陪着,她才勉强答应了。结果当牙医在她豪华的寓所中整理手术器械时,一回头看到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了。当时报纸上用了这样一句评价:“她是被自己40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这就是一个人心理暗示的力量,生命中一个至极的遗憾能够结束一个人的生命。其实我们不见得会面临这种极端的例子,但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生命的缺憾。这个缺憾有时会变成对自己的一种暗示,影响自己生命的质量。
  然而,如果你能正视内心的遗憾并且改变它,这种改变也是惊人的。有一个寓言说,有一个非常穷困的女孩子,她会做手工品,却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漂亮衣服和首饰,因此她很自卑。在她18岁那年的圣诞节,妈妈破天荒给了她20美元,让她给自己买圣诞礼物。她欣喜若狂,但没有勇气走小镇中间的路,她绕开人群,贴着墙角,走在路边(图3)。一路上她看到很多人,认为别人都生活得比她好。她看到了自己特别心仪的小伙子,酸溜溜地想:不知道谁是他圣诞舞会上的“新娘”。她就这样一路嘀咕着、躲着人群来到商店。柜台上摆着漂亮的头花,她看呆了。售货员对她说,你的亚麻色的头发配这个淡绿色的发花很漂亮,来试试。她一看价签,16美元,就说我买不起,别试了,这时售货员已经把头花给她别上了。当她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惊呆了——她觉得这朵头花改变了她整个的容颜,她从来没看到过自己这个样子,决定买下这个有如此神奇力量的头花。她飘飘欲仙地戴着头花往外飞跑(图4),撞到一位老人,老人向她喊着,她都浑然不觉。她不知不觉就跑在了小镇最中间的大路上,她看见所有人都用惊讶的目光看着她,议论说这个女孩多么漂亮呀。她又一次碰到了暗暗喜欢的男孩,男孩惊讶地叫住她说:我能请你今晚做我在圣诞舞会上的“新娘”吗?女孩子心花怒放,她想,我索性就奢侈一回,再用剩下的4块钱给自己买点东西。她又一路飘飘然地回到了小店,一进门,就看见一位老人微笑地站在那儿。老人对她说:孩子,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你刚才撞到我的时候,这个头花就掉下来了,我在等你取回它。
  
  这个女孩子的自卑是被一个头花改变的吗?是被她自己的自信心驱除的。当然,我们不可能都有幸遇到这样的机缘改变自己的心态,但是每个人都会得到心智的启迪。孔子在《论语》中的观点很多与这个故事的道理不谋而合。孔子说,真正的君子,他内心的坦然与淡定,可以让他化解生命中很多的遗憾,前提是不要把现实中的阴影看得过重。泰戈尔说,乌云自己遮住了太阳,但是它却怨天气不明朗。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心遮住了阳光,太在乎得与失。在孔子的价值判断体系中,在乎得失的人被斥责为“鄙夫”,几乎等同于小人。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像这样一个小人你能跟他一起侍奉国君共谋国家大事吗?
  谁的生命中没有遗憾,当忧烦、迷惑和畏惧压在眼前的时候,让自己变得更加宽厚、仁达,变得更加聪颖,变得更加勇敢无畏,外在的一切就不算什么了。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境界——“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图5)。
  
  
  君子之勇以义为上
  
  孔子有个弟子叫子路,特别率性勇敢。孔子调侃他,说如果有一天我的道理真推行不了,我就带着子路泛舟江海去,因为子路除了勇敢别的什么都没有(图6)。
  子路向老师求教(图7):老师,您说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孔子说(图8),君子崇尚勇敢这没错,但是武功并不代表勇敢,君子的勇敢是有约制的,是以“义”为前提的。只有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仁义之勇。如果没有这个字,会以勇犯乱。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一个小人身上就更麻烦,他就会直接成为小偷、劫匪,那就成为盗了(图9)。
  
  《论语》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意思是,内心有所约制,而在社会上还经常有过失的人不多。孔子提倡,一个人对自己要每日三省,反躬自问,看看自己今天有什么事做得好,做得不好;看看周围的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向贤德的人看齐,对于缺乏道义的事情,反省一下自己,有错就纠正,这就是君子之勇。
  苏轼在《留侯论》中曾这样论述“君子之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真正的豪杰志士心灵之勇,其过人之节就是能够忍受人情有所不能忍者。我们可以要求自己是一个道德君子,不去冒犯别人。但如果经常无缘无故地遭受别人的冒犯和伤害,你能做到不怒吗?当我们遭遇这种意外的、甚至无聊的伤害时,一瞬间绷不住了,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不是勇敢,这是做不了大事的。“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很不容易。豪杰之士能够做到,是因为他们有很大的抱负,有远大的志向,所以才能有一种胸怀。他们的勇敢有时候表现为气度,有的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泰山崩于前而不乱,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每临大事有静气,这就是一种力量(图10)。
  
  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很多的不如意、不合理。 我们虽然不能凭借个人的力量去改变社会,但我们可以凭借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当我们遭遇人情有所不能忍、无故加之之事,应该有的态度就是让这件事尽快过去,要把这个伤害缩到最小,要找一个更为积极的事情去抵消负面的意义。这样会腾出你更有用的生命,更有价值的时间和一种更美好的心情让你去做更多的事情。而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你内心有美好的东西,你看外在的世界,才能气定神闲。
  
  宋代的笔记小文中记载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苏东坡有一个好朋友叫佛印(图11)。一次苏东坡回家高兴地跟妹妹说,佛印今天又吃亏了。我们俩打坐参禅,我问他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像尊佛,我大笑说我看他坐在那儿就像摊牛粪。苏小妹对自鸣得意的苏东波冷笑说,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见心见性,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佛印看你像佛,说明他心中有佛。你看你心中有什么?

这个故事可以适用于每个人。一样的生活为什么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整天指责抱怨?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世界是相通的。他心里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同样是半瓶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心态不同,就在于你内心有什么。乐观主义者内心是一种由德、仁而生发出来的旷达的勇气。在今天的时代,这种心灵的勇敢更加重要。这种心态在《论语》中,被表述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心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但没有一点骄矜之气;而小人张扬,处处骄傲、攻击别人,少了一种气定神闲。人的一生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小人的骄傲表现在外,而君子的骄傲是内心的风骨。一个人有风骨的骄傲,在外一定不是张扬的,这就是所谓“泰而不骄”。心灵的勇敢,是那种从容,笃定,是一种气势(图12)。
  
  
  用欢欣的态度做一个可教之才
  
  我们遇到每一个人都是机缘,谁都愿意把美好的东西告诉你。但是如果你是不可教之人,没人一定要追着、赶着告诉你。孔子在《论语》中说(图13),一个人可以和他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相反,如果你见到一个没悟性的人,你却追着赶着跟他说话,你的话就多了。一个聪明的人他不会错过那些可教之才,但是他也不会对牛弹琴,追着不可教之人多说话。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之人。当你面对世界,有一种敞亮的心怀,那么,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教育你的,所有的东西都会帮你具有一种刚柔并济的勇敢,看到一切能够被自己化解的最大效率,弥补先天的遗憾,纠正后天的过失,使自己有定力,饱满、充盈,同时把这些新鲜的养分输送给他人。这种心怀可以让每一个人能够在日常的生活系统中保持着一种饱和的状态,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有一种大欢心。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图14)。
  《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人生教诲,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截取任何一个横断面,我们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所有古典、圣贤、思想的精华无非要化入我们每一个生命,当它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论语之所以流传2000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人的内心本性的理解。现在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呢?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