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和谐本色
(2008-06-25 11:09:38)
下一个
中医的和谐本色
“中医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座大房子是由无数砖块组成的,即使每一块砖质量都非常好,但不一定就能建出来和谐完美的房子。人体脏器的指标正常,并不代表身体就是健康的。”
“中医治病,所关注的都是人的生活质量,医学专家总是把生活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才是真正的医学。”
“中医更加人性化,中医最深刻的理念就是维护体内环境的和谐与健康。”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医科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冯兴中如是说。
中医的文化内核
记者:中医的文化意义不容置疑,比如,中医用黄连治病,野生的黄连当然不是文化,但关于黄连的采收、炮制、贮存,以及将之跟其他药物组成方剂来治疗疾病,则是蕴含了无可争议的文化因素。对中医文化,您是怎样理解的?
冯兴中:中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有着博大精深的学问,这是我们在医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中医是有关于自然环境、生命环境与身体健康的学说,是有关于诊断和理疗本源的理论,体现了很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这是东方科学的一个反映。我们有很多中药材料,各种药材因采收、贮存、炮制的差异而效用有别,又有数不胜数的方,各方因选材、剂型乃至加工细节的不同而功用自异等等。这些都在明证着中医文化的繁厚。
记者:研究文化一定要从物化了的文化入手,中医也不例外,中医研究的对象是人,人的生理、饮食、意识、精神、活动等都与文化密不可分,这些与人的生存紧密相连的东西是否应是我们中医关注的本源?
冯兴中:文化是一个大概念,中医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医文化其实也不是几句话能代表了的。中医认为,生命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生于天地之问,应顺应自然而生命终天,强调阴阳气血的顺畅和脏腑功能的和谐,主张从身心两个方面调整人体机能。在绵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医渐渐从实际的医疗价值转化为诊疗实践、相关书籍等,并升华为传统的医学科学。因此,有关专家这样说,“从内容角度看中医,它既是科学层面的文化,也是‘文化’层面的文化;从形态角度看中医,它既表现为物化的形态与过程,还通过物化的形态与过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无论中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如何嬗变,这种精神本质是稳定的,也是鲜明的,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辨证施治是永恒的
记者:不久前,有关人士就中医存废的问题,大肆张扬终结中医的论调,还说中医理论是已过时的不科学的理论,应该摒弃。这些人士很是在网络上赚了一把“眼球”。您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的?
冯兴中:这是对传统医学无知的表现。国家卫生部也曾经力阻这种论调的泛滥,中医药既是我们的国粹,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优势和特色。在历史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仍是我们解除病痛的一个重要选择。如果有这样的论调,那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杀,我们坚决反对这样的言论和做法。
记者:中医和西医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这方面,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冯兴中:西医侧重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讲究各种仪器检查出来的很多指标,比如一些重大疾病,肿瘤患者,西医大多用的是切除术,甚至将器官一并摘除,但没有考虑人的某种器官摘除后人体的健康机能。再者,像死亡的肿瘤患者,10%的患者是吓死的,50%的人是疾患所致,还有40%的人可以说是治死(比如化疗)的,而中医学所关注的是病理现象,是病的状态,讲究的是“辨证”而不是“循证”。中医主张的是人的精、气、神,是元气的建创与补充,从中医学产生以来,就积极努力创造人体健康生存的各种优良环境。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疾病的关系,在中医理论框架下,用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推动临床医疗事业的发展。但中西医学在辨证施治与循证医学方面并不矛盾,西医在充分吸收中医的精华之后构建了自己完善的医疗体系。
记者:那么,未来的中医将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
冯兴中:未来的中医学一定会发展变化,但其承载着我们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的学术精神应该不会变化,也不该变化。因此,无论我们怎样“研究中医”或进行“中医研究”,都不能也无法在中医的精神内核上动手脚。再者,没有亘古不变的科学形态,也没有至高无上的文化价值。学习与吸收一切优秀文化当然是我们的愿望,但保持与发扬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则不仅是愿望的问题,甚至不仅是责任的问题,而是事关我们自己的传统医学精神价值的问题。
努力,一直在路上
记者:您在中医理论探讨和中医临床实践方面做了1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在“亚健康”方面,卓有建树。关于“亚健康”的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和接受,在这个领域,您是何时开始关注并进行探讨的?
冯兴中:我从走进大学校门学中医时就开始关注这个课题了,因为当时我看到社会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营养过剩、以车代步、生活压力等导致的“亚健康”人群逐渐增多。一个人看上去身体各方面的指标很正常,但是,这个人不一定就非常健康,这个人健康与否,要与他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联系起来,任何心理的不适应都会导致病患的发生。中医的任何研究都是关于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研究专家总是把生活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才是真正的医学。
记者:能否给“亚健康”人群说几句话?
冯兴中:顺其自然、凡事有度。过高的期望和现实的落差都会让心理发生变化,这些是滋生病患的根本原因。总之,要在和谐的社会里营造自己和谐的体内环境。
记者:作为一名医学博士,在做好临床医疗服务工作的基础上,还同时开展临床科研,提高医疗质量,这很难能可贵。
冯兴中:众所周知,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中医科虽然医疗工作繁忙,但是科研工作相对于中医专科医院是非常薄弱的,如何开展中医临床科研工作,走出铁路系统,在中医学界占有一席之地,一直是我自己的追求。在医院领导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已经初步打开了局面,我现担任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973”课题)“方剂学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的主研人员,主持了项目中临床试验的关键性研究工作;我院作为临床研究分中心,承担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防治研究”,课题“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防治优化方案研究”的研究工作和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中医药干预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的临床研究工作。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记者:据了解,您还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副教授,承担了北京大学医学部预防医学系的授课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深受师生欢迎。目前,您还承担了北京中医药学会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高级研修班”的授课任务,可以这样说,您为世纪坛医院赢得了荣誉。
冯兴中:中医渊源深厚,博大精深,很难探究其宏大的文化内涵,不过,我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