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吴堡古城 -
吴堡古城,始建于五代时期北汉政权,金正大三年设县治于此,元明清至民国各代,皆为吴堡县城。1938年日寇占据了山西军渡,经常将炮弹打过黄河这边的吴堡城,居民纷纷逃离,自此没落,1941年县城逐废。
古城又称石城, 是西北地区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它地处黄河高原之东陲,黄河中游之西滨,扼秦晋交通之要冲,头枕黄河,东以黄河为池,西以沟壑为堑,南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门外为咽喉要道连接后山,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地,它又坐落在黄河天险之石山上,所以被古人誉为“铜吴堡”。
自从上世纪90年代被列为陕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继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中的居民被陆续迁出,这座占地近10万平方米的古城里目前只剩下三四户人家十几个居民。
1
行走在曾经的街巷间,耳边只有飕飕作响的山风,周围是一片静寂。高大敦厚的墙垣难掩这里过往的繁华,讲究整齐的院落仍然保存完好,门口那些粗壮的枣树不但健康挺拔,周围还长出了很多细长的树苗,也许是果熟落地生根发芽,没有人照料却也没有人打扰,才得以自由自在地长大成才。我想,这里的盛夏一定是绿茵茵的,茂密树叶包围着褐黄色的断壁,给人忘却时光般的迷幻,那么秋天里呢,红红的大枣从枝头漫向房檐,远远看去该是多么绝美的画面。
2
好可惜啊,这里曾是多么美妙的一处居所!越走向古城深处越不由得我这样感叹。然而,满目只见荒凉,几个钟头里真的是一个人影不见,顺着城墙一直向北打算出城,竟然发现这里住了一家人。这是个典型的陕北四合院,正房四大间窑洞坐北朝南,院中一棵粗壮的枣树,院落方正气派,人一踏进门槛便感舒畅释怀。
主人名叫王象贤,今年82岁了,他看上去腰板挺直精神矍铄,走起路来都带风。老人祖辈在这院里住了一百多年了,“只有中间那个窑洞1938年被鬼子的炮弹炸踏了,后来重建了,其他的都有一百多年了!“ 老人回身指了指自豪地对我说。
3
王家住得紧临城墙,站在墙头就能看到脚下翻滚着波涛的黄河,河那边就是山西,全城古城墙基本保存完好,只有这一段被鬼子当年的炮火完全炸烂了。城墙与院子间有很大一片枣树林,看得出有人精心照管,眼下正是剪枝的时候,茂密茁壮的枝桠露出新木色,看上去像是人刚刚理了发,透着那么一股精气神。
王老爷子自己只住一间窑洞,其他几间都做了自助游的“客房“,恐怕这是古城唯一的住处了,我便向老人索要预定电话号码,跟着老人进了他的”房间“。
4
告别时,老人拿出自己编撰的一本“吴堡古城春秋”,里面有关于古城的各种传说,众庙诸神的故事,还收录了很多名人来访者的文章,还有老人自己手绘的“古城内衙庙宇古建图”,15元一本,他试探地问我是否感兴趣。且不说关于古城的文字介绍并不多,就为了老人这份热爱家园固守历史的心思,支持一把是责无旁贷的。
- 山西碛口古镇 -
山西碛口与陕西吴堡隔黄河相望,是清代及民国初年联系西北与华北地区经济往来的重要商埠,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誉。
碛,指水中的沙石。 因黄河400米宽水道在这里流至湫水河入口处,受阻于麒麟滩,水道骤窄至几十米,同时伴有险滩而形成“碛” 。碛口亦称大同碛据称是“二碛”,中国第一碛即黄河壶口。
这里是当年繁忙的水旱码头,使得吃喝住行等行业随之繁荣,百十年前那是相当的富足,曾带给小镇无穷的财富。今天作为碛口客栈的大院就是当年码头上的一个货栈,原名叫“四合堂”,它里外两进院,上下两层,当时的四个股东合做生意,凭靠天时地利人和,辉煌时期窗泊百舟门走千驼。
5
象很多旅游景点一样,刚下车,我就被众多的“导游”包围了起来。因行程前有做足功课的习惯,一般我不会请人讲解,宁肯自己慢慢地看细细地品,可这一天也不知怎地,或许是出门在外想找个人聊天说话,便答应了碛口本地人刘姐陪着走走。
没想到,这个刘姐口音太重,讲的普通话是一点不靠谱。货栈货栈,被她说成“互赞“,搞得我半晌不知其所云,又想起在安塞闹的笑话,跟农民大哥聊天,人家说”工人农民哦“,我听成了”果仁罗米欧“! 有口音也没啥,但她的身体好象还不太好,稍微爬两层楼梯便气喘吁吁,说话也是颤巍巍的,我连忙让她坐下休息,百般无奈地笑着说:“你别说话了,就当我的模特吧,让碛口人在碛口客栈里留影一张!“
6。
整个客栈由两个大四合院组成,现在的标间由昔日储油存粮的窑洞改成,底层的屋顶就是上一层的庭院。窑洞前加有很宽的檐廊,客人可以在廊下闲坐,即可遮雨又可纳凉。从院子的规模看得出,老板们当年把仓储加货运生意做得是风生水起,不但有一开阔屋顶平台可俯瞰黄河,更还有一凉亭监督渡口的上下装载。
看古镇不需要门票,因为它仍住满了居民。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时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主街道顺着卧虎山,从东开始,沿湫水河西去,再逆黄上,时曲时折。古镇后街只有200 余米,却转了十八道弯,这些建筑完全依地形而建, 脚下是石板路,两边是高圪台, 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条比一条短,形成了梯型的建筑格局。 老店铺老字号老房子上有明清风格的砖雕木雕石刻,房檐连着房檐,店铺挨着店铺,门对门窗对窗,夜间屋里说话对面总能听得清楚。
7.
8.
9.
10
当年黄河水运货物转运和仓储生意多由陈氏晋商掌握.临近的李家山山坡陡峻,耕地稀少,依靠农业显然难以获得大发展, 李氏人家便纷纷养骆驼跑旱路运输,渐渐垄断了 碛口一带的旱路运输。 按照晋商的规矩,外出经商的人不能携带家眷,于是财主们赚钱后就回家盖房,逐渐地形成了现在保存的建筑质量上乘讲究的民居群落。
11
图中最高处的那座大院子有一百四十多年了,是当年大财主李子寿的产业,现也改成了客栈,仍由本主的第七代子孙李银兰在管理经营。由院内望出,全村上下一目了然。
12
李家山的房屋依山势而建,有的地方陡峭达70多度,在这个呈V形的小峡谷里,无论
在哪个角落说话整个村子都能听得见。村子里仍然只能看到老人,除了几处家庭客栈挂着鲜亮的门帘,大部分房屋见不到修复和整治的迹象,任凭黄土的层层侵袭覆盖。 这座深山中寂静无声的村落,本已跟着岁月老去残败,却因画家吴冠中的一幅画作重被人记起。她的魅力需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就像是面对一位老人,他有很多故事,听众需得花时间去倾听。
13。村口坐着晒太阳抽旱烟的李姓老人,今年83岁。
- 陕西米脂 -
米脂除了婆姨美得出名,有个姜氏庄园名声很大.虽然名声很大,庄园却位于荒凉偏远的山圪崂崂里。
14 山里的乡亲闲来无事喜欢聚在村口晒太阳拉拉话,顺便把我这样的过路人当热闹看看。
15. 当时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姜耀祖于清光绪十二年耗时十三载建成,据说修此宅院光人工就耗费了小米九千余石,每年食盐多达一石。它是陕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也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
姜耀祖的父亲姜安邦,当年只是杨家沟财主马家的一个普通长工,可财主的女儿偏偏喜欢上了姜安邦,几经周折姜安邦最终还是做了马家女婿。因为门第观念,马财主当然不喜欢姜安邦,便开了张空头支票,将自己在外面的一批收不回来的死账烂帐甩给了姜安邦作为女儿的陪嫁,但没料到姜安邦却想办法讨回债务而发了家。到儿子姜耀祖这一代, 更底气十足地修建了现在的姜氏庄院,和外公家分庭抗礼。
姜耀祖当年的家当中,光是城堡里的仓窑就 设有12个大小石仓,每仓储粮50余石,每石以 200公斤计算的话共可储粮240,000余公斤。据说,当时他家的土地范围已扩大延伸到方圆几十里外的绥德,佳县,吴堡,清涧等县份,大约180,000余亩。可见其范围之大,分布之广,储粮之多。有碑文记载,姜耀祖于清光绪26年(1900年)“ 绥米岁凶,哀鸿遍野,公输粮散,赈济灾民,实为仁泽,被民众称颂也”。
16
庄园由上中下三院以及碾磨院,葡萄院,鸡鸭棚,库房,井楼,炮台,暗道,寨墙等部分构成,大到整体设计,小至局部结构,无论防御体系,还是水利系统,构建精巧,形成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 庄园内的台阶总计为365个,正合一年的天数,寓意一年四季,天天吉祥,岁岁平安,步步登高。
17.上院的侧院现仍居住着姜家的后人
- 陕西佳县 -
想来佳县就只因为香炉寺。
一柱形似香炉的巨石崛起于半空,被称作香炉峰,民间传说,香炉峰不是人力所为,而是开天辟地的盘古安放好的。明朝万历年间 (1583年)在巨石上修了座寺庙,三面凌空, 俯瞰黄河激流澎湃,构成又一黄河奇景。
踏上那仅一米宽的高空天桥,眺望吕梁山脉,低俯黄河波涛,我仿佛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天地在迷雾中失去了距离, 视觉上的冲击似乎形成一股无穷的能量穿过全身。。。我不敢相信,真的走入了那幅当初让我心跳不已的画面!
18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