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多山人

本人倾心历史话题,宗教知识。在此表达对同胞的友情,对民族的认同,对孔教的崇拜。
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木铎杂志第二期 (四)

(2017-05-01 07:03:56) 下一个

五、论语学习

      1、析‘热读’‘冷读’或‘细水常流’读论语

     近年来在官方媒体的支持下,国内一群‘新士’们开讲‘论语’,掀起了“热读论语”的高潮。由于水平良莠不齐或者认识上的局限,谬误难免。更有人头上顶着‘论语新解’权威的桂冠,任意坼字释义,显露了‘新士’们的浅薄,也引起了‘老士’们的骚动。在海外颇有声望的余时英先生对国内的热读不以为然,并提出要‘冷读论语’,也就是说要在掌握了古文的基础上认真的读,以免谬误。带领热读者和主张 冷读者在传播孔子思想的方法上各行其事,但把论语视为“东方圣经”倒是一致的,却又都口是心非,怎么讲呢?

在日渐富庶的今天,在全国范围内传布孔子的思想,使全国人民认识到:无论外国的‘佛经圣经可兰经’,抑或土产的‘玄学理学道德经’,虽然各门各派,纭说纷繁,然而唯有论语-东方圣经-才是万经之首!使老百姓在百花齐放的今天不至迷失,一俟全国人民都能用‘东方圣经’日日灵修,必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导至精神文明稳步提升,再在日臻完善的法规配合下,和谐社会水到榘成,我们为老百姓热读论语摇旗呐喊。令人不以为然的是个别在公开论坛上开讲的‘新士’,既然是在读圣经,那就应该明白圣经记载的都是真理,它的文字解释是千年不变的,那里可以由你‘活学活用’的呢?把孔子,老子,荀子,墨子混为一谈更是荒唐!事实上部分‘新士们’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孔子的思想对大汉民族的重要性,也有的只是‘观言察色赶时髦’,一有风吹草动,很可能又会变成‘打倒孔家店’的急先锋。不是用‘ 心’读经书,口是心非,欺世盗名牟私利的人,是读书人中间的败类。

而所谓冷读者,也就是一群以解释论语权威为核心的“老士”们,他们其中许多人古文了得,历史知识渊博,把‘也焉已矣’之 异,‘说悦,女汝’之同,分析得清清楚楚,终身皓首穷经,精神可佳。在长期的研究中他们也深信“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并也明白孔子在中国“有宗教之实,而无宗教之名”的现象。但在怎样把孔子推上民族的神坛,使孔子的思想成为民族的精神核心,确立民族宗教的伟业中毫无建树-这是中国读书人的历史盲点。这一批‘老士’们,他们把东方圣经圈禁在古文和历史考古的高墙里,互相攀比钻研深度,而忽略了弘道明德,本末倒置,还不自知。老百姓读论语不是学古文,小学生学论语也不是读历史,怎样使东方圣经里的大道成为民族的精神核心,那才是中国读书人的历史责任,也是广大‘老士’们当仁不让的责任。然而千余年来有一小撮‘老士’们,道貌岸然的装扮着‘权威’的架势,口中高唱‘东方圣经’,实际上垄断着论语的解释权,坐在那里,沽名钓鱼,口是心非,活脱一副‘闻也者’*的嘴脸, 君子不齿。

欲使人们耕读论语的热情持之以恒而搞‘读书运动’或用‘冷读’的方法都是做不到的。唯有 抛弃口是心非的恶习,启发老百姓真正的认识到孔子的大道对民族和国家的前途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细水常流的用‘心’读论语,如此才能使人们的学习热情持之以恒。

社会上之所以会有‘千年冷读’,‘一朝热读’的现象,文字的隔阂是一大原因。由于地域广袤,中国文字的发音和习惯用法不尽相同,而记载论语的古人又惜墨如金,造成了‘寻常人家不识论语’的状况。比较基督教的圣经,它的原文是用失传的古叙利亚文字记载的,如果西方的学者不在文字上下功夫,基督的精神怎么能有今天的规模,在西方世界广植人心呢?!—充其量所有的教士们也只能在 冷读热读的泥潭里打滚,经文也只能由新时代的新权威作出新解释而令人无所适从。因此欲使孔子的大道广植人心,就必须在文字上下功夫。

在部分地区使用的-论语(东方圣经版)就是一册既保持经文原体,又能使人们见字读书。 它在每节经文前,把难懂的字配上同音字和拼音,及此字的解释,以避免因(解释)文生义的现象。 经文的意义由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由于古人惜墨如金,抑或明显缺失、颠倒而影响经文顺畅处,它有微小的调整。所有的章节中惟有孔子的问答都用‘曰’,提及所有孔子的学生都用真姓实名。我们将在网上传播论语(东方圣经版)

只要我们用‘心’去读经文,那么一定能领略孔子大道的真谛,并更进一步的亲身体验到孔子的大道就是我们的生命、道路、阳光和真理。如此我们才能摆脱权威们的控制,如此我们才能心明眼亮,如此我们才能使一切蛊惑人心的谬论销声匿迹,如此我们才能使文明中华万年不堕!

1911 年大汉民族摆脱了鞑掳的桎梏,结束了二百三十年的清奴生涯。在这重返历史舞台的当口,重新肯定民族文化是何等的迫切和重要!而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批‘海归’文人,他们根本不明白‘文化’的内涵,却打着‘新文化运动’眩人耳目的旗帜,武断的把民族文化归纳成‘旧文化’,把一知半解的西方的哲学、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都吹捧成‘新文化’,他们提出‘打倒孔家店,建设新文化’的结果,搞乱了近代中国的思想,使老百姓无所适从。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对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肯定。其次我们一定要明白全世界不同的文化都具有 其民族性,这是根本。在这认识的基础上,一切热爱民族国家的人,都会有 ‘中华文化源久流长’的感受。而孔子的大道是大汉民族文化的精髓,否定孔子就是从根本上否定民族文化。当年这批半桶子水的‘海归’文人狂吠‘打倒孔家店’就是离经叛道,就是历史的反动,,也违背了民族利益,他们是民族文化发展史中的罪人。这是现代中国读书人要引以为诫的历史教训-然而至今还有迷信西方的糊涂虫,把错误思维当宝贝,鹦鹉学舌骂孔子,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引领热读者们和鼓吹冷读者们如果能够调整立场,用‘心’读论语,那就一定能把全民读论语的热潮转化成对孔子的崇拜-有了精神核心的中华民族必将创造历史新高—世界屋脊在中国,文明之巅也在中国!

在‘热读、冷读、抑或细水常流读论语’的探讨中,忽闻中国文化界闻人余秋雨先生提出‘黑读’说,倒也令人侧目。余先生的思维模式是:墨者,黑也,黑,劳动者本色也-当然的革命色-当然的大公无私-如此长考下,他说‘黑说’是他心中的最爱!这位闻人在号召他的FANS 用‘黑读’来建设人生。近代中国‘打着红旗反红旗’的人不少,扯起黑旗反潮流的人倒也不多,不过,余闻人这次的话题是抄袭谬误的 谬误。

      原本‘杨墨之流’以其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迷信主题不足为训。墨翟更是孟子批判的‘道在而尔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的历史典型。在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因为政治上 的 需要,严北溟就把墨翟打扮成‘劳动人民的代表’-就差一点墨翟被送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去做报告—这种上海滩读书人过时的饭前茶后的笑话,也变成余闻人的思想长考成果,唯令人望‘余闻也者’兴叹了!                              (來稿选登) 

              2、大家一起学论语    

   ‘性相近,习相远’是止邪扬善的不二法门

                (学友供稿)

    

     人性是邪恶的还是善良的?这是一个伪命题.聪明人不必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种没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伤脑筋.

至于中国古代有人说’人性本恶,其善者伪焉’,也有人说’人之初,性本善’,都是经不起推敲,貌似高深的假学问.

‘性相近,习相远’-孔夫子的大道点明了人性的来龙去脉.

所谓‘性相近’,初生的婴儿(除了病患的意外),无论是在帝王家还是农夫家,都一样会哭会笑,需要哺乳;在训化下,从四肢爬行到牙牙学语,到直立行走,…没有人一出生就能穿衣吃饭,这是’性相近’的自然法则。

初期的’性相近’是日后’习相远’的基础,所以天下为父母者都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将来培养儿女未雨绸缪.古有云:治国必先治家,治家必先修自身-所以如果想’望子成龙’的第一要义是’修自身’!

在正确的认识了’性相近’的内涵并身体力行后,再在’习相远’ 上下功夫,当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所谓’习’,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反复的巩固,更要在生活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做到了’习’,那么你的孩子就会变得很优秀,就能进入第一流的大学,就会有光明的前途.’习相远’就在持久的努力后呈现.

反之,不明白’性相近,习相远’的大道,天天求神拜佛来保佑后辈’锦秀前程’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至于搞迷信,避开羊年’生儿育女保富贵平安’的父母那更近乎愚蠢了!

我们的’牧民者’若明白‘性相近,习相远’的大道,必能’视民如伤’,善善诱导,德教为先,天下和谐;

我们的企业领袖若明白‘性相近,习相远’的大道,必然对待员工一视同仁,鼓励后进不遗余力;

天下的父母若都明白‘性相近,习相远’的大道并努力实践,那么我们的孩子都是栋梁之才,少有犯上作乱者-最多是机遇不同,即使平凡一生,也是人品一流的好公民,一样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不平凡。

所以说:‘性相近,习相远’是止邪扬善的不二法门

(学友供稿)

六、经文解读:

怎样解释经文?和于丹女士商榷

孔子是大汉民族的神。已故的陈立夫先生晚年觉悟到“孔子在中国有宗教之实,却无宗教之名。”这句话的前半段表达了对孔子的无限崇拜和信仰,后半段道出了中国读书人的历史盲点-过去和现在天天神化领袖,而把孔子定格在‘大成至圣先师’的地位上,人神颠倒。

我读孔子的论语的心情和基督徒读圣经一样,所以我和于丹女士同样读论语,心得大不一样。今在早报网上看到有学者对于丹教授嬉说端木赐问政章提出异议,我也认为于丹教授应该反省。-在此让读者先过目从论语(圣经版)中恭录的‘颜回篇第十二之第七章’:

(端木-姓;赐-名,孔子的学生;足食-仓廪实之意;足兵-武备修之意;民信之-取信于民之意;去-取消、暂缓之意;不立-垮台之意;)

端木赐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端木赐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端木赐再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为政者于民无信不立。”

读者不必有高深的古文学养,只要先读一下经文前的文字解释,就能明白经文的表面文章:端木赐明明白白问为政之道,夫子也明明白白告之为政三要素,本人愚笨,不明白于丹教授用怎么样的思维逻辑把三大要素消遣成‘二大要素壹信仰’,把‘民信’新解为‘要求百姓信仰国家’-令人匪夷所思。于丹教授教育学生乃至新加坡人要爱国无可厚非,但不能信口开河,此为有愚弄学生之虞。

我们心怀虔诚,诵读经文,先是明白表面文章,它是一成不变的。神的语言就是大道,它启迪我们的心灵和智慧,怎么去理解经文的深层含义和学以致用,那不同层次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联想、体会和作用:国家领导人以道修灵,就能举一反三的去制定治国方针,为民牟利;那批CEO们以道修灵,就能举一反三的去经营公司,富而有礼;升斗小民以道修灵,同样举一反三,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知礼守法。

孔子有很多论述,教诲为政者何为而能使百姓忠于国家、取信朋友,请于丹教授多多传授,但切勿夸夸其谈,把经文比喻成鸡汤、三温暖更是不伦不类-‘小女子’(于教授自称,非笔者不敬)被呛声事小,给北京师院蒙羞事大。康熙可以‘嬉说’,对待孔子的道-尤其是为人师表者,必须严肃。

      我的阐述和于丹教授的‘嬉说’,表明了我们在对待孔子在大汉民族中的地位这一重大问题上,有认知上的差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孔子的论述又是精髓中的精髓。现在中国在走向富裕,而且必将更强大,唯有全民在前进的道路上认识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大汉民族魂-孔子的大道对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那样才能使我们在追求财富的同时,发扬广大中华文明。(文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