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桥 - 李大兴的博客

风中本无桥,桥在心中,心又何在?
个人资料
正文

中国:徘徊在中世纪的出口(二)

(2006-09-30 15:36:50) 下一个
宋朝:中世纪的开始
 
       历史是由无数事件组成的。一个事件的发生,固然有各种背景,更取决于当事人的抉择。历史事件是人的行为,不管有多少外在情境的制约,毕竟是人的主观能动选择。而且,对后来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在发生时大多只是当时情势的一时因应,理由和意图都很具体。我对从中找出历史规律,必然性的史学研究是很怀疑的。梳理历史脉络,是通过考证分析历史事件,检出前因后果,相互关连。由此上升到科学,抽象到规律,未免就超过历史学的实际能力了。
 
       唐朝初期,为防外族入侵,强化边兵,终致安史之乱。此后藩镇割据,朝廷积弱;经过黄巢造反的致命一击,残存的中央统治土崩瓦解,进入军阀混战时期,史称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的政权,不是兵戎攻伐就是军事政变的产物,赵匡胤也是由“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军人出身的宋太祖,深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所以才“杯酒释兵权”,削弱武将势力,改以文官治军。通过加强禁军,形成了军事上的强中央,弱地方。如此措施,虽成功地杜绝了军事割据,却有“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与边防缓弛的副作用,是北宋外患不断以至亡国的远因。更深远的影响是,宋朝实行募兵制,以重资养禁军,本意在于切断府兵制以来军队与地方的经济联系,由朝廷直接控制,却无意间不仅开了军人职业化与军队国家化的先河,更使地方行政长官不再可能拥兵自重,成为仰仗中央任命的文官。
       北宋政治制度其实大多继承前朝,并无多少开创。然而经过晚唐五代的战乱,门阀士族已成废墟。在削平地方势力而世袭官僚阶层不复存在后,中央自上而下,直达县一级的统治从而确立。这一中央集权体制和它的两大支柱,州县制与科举制,从此延续近千年。首先在这层意义上,北宋开创了中世纪。
       经过扩大完善的科举制,不仅是选拔官员的制度,而且阻止了新的门阀士族的产生。所以北宋不仅重建了中央皇朝,更重建了社会结构。北宋官户,在制度上没有世袭,在历史记载上也多变动,鲜有代代相传的家族。自宋以降,中国只有主要通过科举产生的文官阶层,士大夫更多是指思想文化的传承者,而非世袭宗族。士庶之分虽然继续存在,中国社会的结构却已无贵族,从等级社会演变为庶民社会。这一社会结构的巨变,在思想文化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之前,中国的思想文化一直是贵族化,文人化的,而北宋时出现的庶民文化,实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文化转向。
       较少为人所注意到的,是科举制的意义,远远超过为中央集权下的文官体系提供资源,更构成思想统一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制度基础。正是由于科举制成为做官的唯一正统途径,读书人不得不将圣贤典籍做为敲门砖来读,孔孟之学因而更为普及。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宋朝书院广开,儒学研究声势大振。儒学的重新认识与诠释十分盛行。程朱理学都是在书院里应运而生,将儒学当代化,通俗化。程朱理学发生后,儒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才真正世俗化,做为社会道德规范而确立。
       儒家虽然在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以后占据了主流思想的位置,却还不能象“定天下于一统”那样“统思想于一家”,也还没有取得做为唯一伦理准则的至高无上地位。从汉到宋,儒,道,释三种不同的思想传统是并存的,而且在不同时代各领风骚,同时,社会风气也大体上是开放的,流动的,汉胡并行的。宋儒理学,是孔孟,汉儒之后儒家的第三阶段并臻于顶峰。理学汲取道家佛教的部分元素,从其开始就具有统一思想的企图与排他性。理学的体系,与传统儒家相比要远为完整,严谨和封闭;理学的内容,不分巨细,无所不包,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普及,从个人到社会全体横向覆盖,做为道德伦理学说更为全面与严厉;理学的语言,尤其是朱熹的著作,在当时通俗易懂,极利广泛传播。
       科举制的勃兴,庶民社会的形成,理学本身的内在理路,尚文轻武的宋代风气下士大夫文化的发达普及等等,都是理学成为支配性思想,获得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原因。宋代文学艺术,是继唐之后的又一高峰,宋代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性,也由于理学而与春秋战国比肩。不过,虽然宋代思想家很多,这些思想家却都属于一家,他们的贡献仅仅是思想的一元化。道家与佛教的影响,从此局限于民间宗教的层面,一部中世纪思想史,只不过是理学演变的历史。值得一提的是,理学意识形态统治的成立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过程,是由于它浸透到民间,改变并构成了世俗社会价值体系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历千年而不坠,直到新文化运动才告解体。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推崇黄老,无论是提倡儒学,还是广建佛寺,此前试图树立官方意识形态的努力并不成功。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意识形态对于巩固皇权而言,倒也并非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皇权有意无意地总是有强化思想控制的冲动。有中央集权体制而无意识形态统治恰恰是前述中古时期的特点。中世纪开始的另一标记,则正是理学意识形态专制的确立。
       理学从二程时就显示出禁欲倾向,其后愈演愈烈。比如程颐将女性贞节提到社会道德高度,唐时女子再嫁犹为一般风俗,而南宋时一女事二夫就被认为不道德了。与此相对应的是直接描述世俗欲望的庶民文化,不仅和理学同步发生,而且和思想的日益道德化同步日益市井化。思想与文化的日趋乖离,是中世纪最显著的文化特征,由此也可看出这个时期思想如何走向僵化与式微。理学成为僵化禁欲的道德戒律并控制社会风气的过程,与中世纪神学意识形态的情形颇为相似。但是,理学不是宗教,而是以世俗化的伦理学说为主的哲学体系。它与中央集权体制的结合,是宋代一个由种种历史事件组成的相当漫长的过程而很难说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历史已经证明,二者的结合十分牢固并且达到了互相巩固的效果。与此相比,西欧中世纪的两大标记是封建制和宗教统治。神学意识形态的地位没有世俗政权的支撑,几场宗教运动和战争就足以使之轰然倒塌。
 
       宋朝对于后来历史的深远影响,往往被忽视。我以为,我们距离春秋战国,至少和欧洲与古希腊罗马同样遥远;然而我们离宋朝还相当近。事实上,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影响的传统,大多我们可以追溯到宋。行政制度与文官制度固不待言,中央集权与意识形态的结合,思想的道德化与文化的市井化等等,其源头都需在宋史中寻找。尤其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还在怎样受着中世纪的影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