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文教育杂感
(2006-07-02 20:37:07)
下一个
洪芳菲
我在伦敦培英华文学校教了四年中文,学生小的只有六岁,年长的都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了。这四年是积累经验的四年,也是探索总结的四年,更是挑战自我的四年。而教学经验也在一点一滴之中慢慢积累成河,在此希望可以用拙笔阐述一二,以飨读者。
简而言之, 在英国教学与在国内教学相比,我个人体会有三大不同:
其一: 学习目的和态度上
其二: 教学方式上
其三: 思想模式上
英国华裔送他们的子女们来华文学校学习汉语都抱有各种各样的心态和目的。大陆子女来学中文是因为父母仍希望他们保留中国传统和文化, 大多数华侨让子女们来学中文多半是因为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和中文的急需性,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国际友人出于兴趣也来学习中文。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并不是出于自愿来学习中文。由于每次上课都是星期六下午,弥漫在教室里的抵触心理在一开始的时候时常使得我无法进行正常教学。且不说我只是业余教中文的老师不可以使用强硬教学措施,即使是可以使用,威逼下调教出来的学生也不能算是好学生。
经过多次的碰壁,我总结出一条解决方案,就是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上课的时候我是他们的中文老师,而下课的时候我就变成他们的大姐姐,一个可以讲悄悄话的知心朋友,有时还是一同打篮球的队友。因此我对我的学生们来学中文的原因大体上是了解的, 然后再针对个别情况对症下药。 比如,教十几岁的大陆子女时,要求他们在家尽量与父母讲中文,多看中文电视,电影,听中文流行歌曲,每次放假回来还要用中文表达回国的经历以及因语言问题遇到的困难和笑话。而教年纪小的大陆子女时, 广泛的使用中文儿歌和游戏,我还发现游戏不仅可以育学于乐,还可以延长学生们的注意力和持久性。而对华侨子女,则通过英国本地的新闻报道来向他们显示中国日益富强的事实,以及中文即将成为主流语言的趋势。事实胜于雄辩,经过他们自己的分析之后,学习态度上也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甚至是积极主动。
我曾自以为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自小就说中文,上学又学中文,也对自己的中文水平感觉良好,但自从开始教中文后,我才不得不承认实在是所知有限。更何况在教低年级时,英语才是主要的教学语言,怎样才能把中国惯有的名词语句用恰当和正确的英语表达出来,实属不易。因此当我不知道怎样回答学生们的问题时,或是不知如何解释时, 我都老老实实的承认,自己并不知道,需要请教他人或是查找资料,决不误人子弟。 欣慰的是我的诚恳反而打动了学生们, 他们经常和我一起讨论问题,试图用中式或英式的方法来求证令人信服的答案。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忱还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学方式上,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方式,而逐渐转变成我与学生们互相学习、交流、促进和鼓励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思想模式的转变恐怕是最难攻克的一关。那些我们在中国学习时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英国却是要巧费心思才可以解释清楚, 甚至有的时候还解释不清楚呢!比如说量词的应用。一个人,两只猫,三匹马,四头猪,五张纸, 六架桥。这些千变万化的量词对于在中文环境下长大的人来说,是顺其自然的接受下来, 也很少会有人问个为什么。而对于刚刚开始建立中文基础的海外学生而言, 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如有一次,我让学生们造一个有量词的句子。一位四岁时就举家移民英国的七岁男孩一马当先说: “星期天爸爸妈妈和我去公园玩,在路上看到一张兔子”。我马上纠正他说,不是一张兔子, 而是一只兔子。不料, 他一本正经地回答道,Miss, 是一张兔子,兔子被车压得像一张纸, 所以是一张兔子!我居然不知道如何回答。 对于我们而言,兔子永远是论只算的, 无论变成了何种形式。那又为什么有薯条,薯片之分呢?不就是因为形状上的变化吗?直到现在,我仍然在寻求令人满意的答案。如果您知道的话,还请不吝赐教。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教中文的体会和感触,真诚的期待大家的指正和交流。 总而言之,希望能为海外中文教育尽一份薄力。
Praise this child first for being thoughtful even though he gave an grammatically irregular answer. Rules are set, but language is dynamic, here emotion is added: sorry for the rabbit for becoming as flat as a sheet of paper, a lost life!
keep up with the good job of teaching Chinese to our children!
I wish I could send my kids to your 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