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华中文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和妈妈们谈孩子学中文, 我在海外教中文(共3篇)--林希

(2006-07-27 14:11:24) 下一个

和妈妈们谈孩子学中文----我在海外教中文

 

林希

随着海外华文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到中文学校来学习。然而在怎样辅导孩子的中文学习上,很多家长却常存在一些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对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将起到很好的作用。普遍存在的问题1.过早送孩子来学校。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中文的热情很高,恨不得让孩子4岁就来中文学校学习。却没有想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能适应连续3小时的中文课学习。他们在课堂上无法集中精神听课,还会影响年龄较大的学生学习。而且由于幼小的孩子眼睛和手骨发育还不够成熟,过早在小格子里写字极易造成近视和手腕酸痛,从而使他们原来的学习积极性深受打击,甚至从此害怕上学。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我觉得让孩子满6岁时到中文学校比较合适。那时的孩子已开始上德国的小学,熟悉了学校生活,身体各方面条件也已经适应学习的要求。那么,6岁的孩子的中文学习应该怎么指导呢?我们的建议是:有条件的家长应该多和孩子讲中文,给孩子念儿歌,用字卡教孩子识字。如果孩子有学写字的要求,最好在黑板、沙盘或大张纸上让孩子学写。不要在格子本上写小字。这样孩子能始终保持对中文的兴趣。为将来进中文学校学习做好准备。工作忙或讲方言的家长自己没有条件,那么在为孩子选择保姆时就应该把讲标准中文作为条件之一。现在有很多来自国内东北地区的小留学生在德国学习,她们中有不少愿帮人带孩子。如果每天或每周有几个小时让她们带孩子玩并和孩子说中文,对孩子以后的中文学习大有好处。

 

急于求成。很多家长一把孩子送进中文学校,就抱着极大的希望。最好孩子一口吃成个胖子,每次都学到很多内容。在新生班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刚宣布下课休息,家长们就涌进了教室,检查孩子学到了几个生字。然后就要孩子写给她们看,全不顾这应该是孩子的休息时间。有时孩子写得不好,还要挨批,弄得孩子眼泪汪汪,下一节课都不想上了。这种做法实在要不得,须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压力太大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何况老师教学有自己的方案,并不是每堂课都要教多少个生字,有时是复习,如字卡认读,有时是测试,如儿歌朗诵等。不能认为没有教生字就是没有学到东西。3个小时连续的中文课对孩子压力已经够大,(请家长们试想一下自己当初学德语的感觉就知道了),否则普通的中小学为排课表就不用煞费苦心把各种课错开了。所以请家长给孩子足够的课间休息时间,不要在这个时候再给孩子施加压力。

 

辅导孩子学中文是一件长期的工作,需要的是耐心,持之以恒。最忌先急于求成,以后又撒手不管。建议家长每天花一点时间(15分钟即可)辅导孩子学中文,如听孩子朗读,背诵,或给孩子听写生字。而不要集中在周末搞突击。先 学汉语拼音还是先学汉字有的家长早早把孩子送进中文学校,是为了能在孩子上德国学校之前就学会汉语拼音,以后学德文比较轻松。所以他们总是要求老师先教汉语拼音,多教汉语拼音。认为孩子只要掌握了汉语拼音,以后就可以自己学中文了。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而是以字形为主,字音为辅的 形、声、意相结合的文字。在海外学习汉字不宜通过拼音启蒙,就是汉字本身的特性决定的。6岁左右的孩子,整体识记能力很强,也就是说,他们认识汉字或拼音都是用摄像式的方法逐个刻进脑海里的。这是认识汉字的最佳时机。如果在入中文学校以后,让孩子花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学习拼音,很少接触汉字。那么当他在德国 学校接受了拼音教学以后,就完全习惯了以认读拼音的方法去认读汉字,根本难以接受汉字复杂的字形。以至于再也离不开拼音这个拐棍。这对本来就缺少中文环境的海外中国孩子来说,实在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见过太多的中国孩子或外国学生,他们能将注了拼音的课文读得朗朗上口,却完全不知其意。而一旦离开拼音,则无法认识哪怕是刚才在黑板上刚教过的汉字。这就是因为他们对字形的敏感性没有在最佳年龄得到开发,以致出现汉字一“搬家”就不认识的情况。所以如果等到孩子9岁以后才开始学汉字,那就显得太迟了。有些孩子的大脑已经完全被拼音系统占领,汉字对他们简直就是水泼不进,抵触情绪特别强。有些家长认为国内的孩子也是先学汉语拼音再认汉字的,但他们忽略了国内的孩子是在中文环境中长大的前提,实际上有很多孩子在入学前已经从路牌,商标,标语,广告等学到了不少汉字,有了认识汉字的基础,更何况在今后漫长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天天和汉字打交道,所以不会出现上述问题。而海外孩子本来就处于拼音文字的包围中,再不抓住学汉字的最佳时机就实在可惜了。所以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新生先直接认汉字,稍后再学拼音比较好。从长期的效果看,直接认字较多的学生将来在脱离拼音阅读时困难较少,而以拼音为拐棍的学生脱离拼音阅读时简直是过难关,连最简单的字词也完全不知含义。有些学生常在此时退学。汉语拼音毕竟只是一个学习的辅助工具,有了它,学生今后可以查字典学习中文,可以在电脑上打字和写作。但它并不就是中文,用它来代替汉字还是不行的。  (寄自德国)(美国中文在线论坛)

 

 

我在海外教中文:帮助孩子过难关

 

海外的中国孩子学习中文,首先碰到的难关是汉字的字形难记。针对这一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解决方法:

    一、引导孩子观察字形找出规律

    对一些象形字、会意字尽量从字形本身来解释字义,引起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实践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五六岁的儿童不仅能自己总结出“三点水的字多和水有关,木字旁的字多和树有关”等一般规律,还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独特的记忆方法。比如,他们把“乌”字说成“一只没有眼睛的鸟”,把“熟”字下面的“四点底”称作“四个小蝌蚪”,“哭”字的一“点”是流下的眼泪,“光”字像太阳发出的光芒,“高”字变成了“有烟囱的两层楼房”,“兴”字呢?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穿着裙子高兴得跳起来的小女孩!这样,枯燥的字形在孩子们心中活了起来,他们觉得有趣,也就比较容易记住这些字了。

    对一些笔画较多的字,我采取了猜字谜的方法让孩子们记忆。当看到孩子们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一口咬掉牛尾巴”,“有个王医生,穿着白衣服,坐在石头上”,一边在纸上写出“告”、“碧”的字样时,我知道他们是很喜欢这种记字方法的。有些孩子还学会了自己编字谜,而这些孩子的听写成绩往往总是优秀。

    二、及早教会孩子利用偏旁部首查字典

    当孩子学会汉语拼音并能够数笔画时,就教他们用根据偏旁部首查字典的办法给不认识的字注拼音。因为用这种方法查字典时,必须先仔细观察字形。有些孩子未学查字典前对学习偏旁部首不太重视,一学查字典才知道偏旁部首很重要,从而促进了他们对字形的观察和记忆。特别是当儿童刚刚学会通过查字典将不认识的字读出音来时,那种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感到非常自豪。这时他们常常会自觉地到报刊上找不认识的字来查,有些孩子还抢着要“帮妈妈”查字典;而课堂上经常举行的“查字典比赛”,更提高了孩子们的这种学习积极性。这对他们将来自学中文是极有好处的。

    当中国孩子进入德国小学学习以后,他们的中文表达发生了问题,最普遍的是说“混和语”,即夹杂着德文的中国话,有时语序也受德文语法的影响出现了颠倒。为了让孩子能正确地用中文表达思想,很多家长开始让孩子学写周记,这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孩子们往往感到很困难,不少孩子为写周记而掉过眼泪。原因是他们总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不会写的字又太多。为帮助孩子们突破这一难关,我先请有经验的家长介绍自己的辅导方法,然后将这些经验印发给每位家长,在家长们的协助下教孩子逐步学会写周记。具体的做法是:每周给孩子们布置一个题目,同时给予一些词语或提示。让孩子根据题目先对家长口述,由家长口头纠正孩子的病句或“混和语”,然后孩子自己动笔写。不会写的字可先用拼音代替,写完后查字典解决。这样孩子们感到有东西可写,周记就不再是三五句的流水账了。每次课堂上的“周记讲评”又使孩子们有了互相比较的机会,知道怎样写才能通顺、生动,也就不那么害怕动笔写周记了。当然,题目是否出得合适是个关键。如圣诞节前写《圣诞节的彩灯》,做过某个游戏后写《做游戏》,仿照课文中的某一段话写写“家门口的景色”等等,孩子们都不会感到困难。《我爱……》这个题目儿童也很喜欢,他们尽情地介绍自己的爱好,写出了许多如《我爱画画》、《我爱打羽毛球》等很生动的短文。

    三、按照年龄来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

    德国的小学要求学生在二年级时掌握阅读方法,具备看课外书的能力;而中文由于其文字量大的特点,学生往往到五年级才能自如地阅读课外书籍。海外的中国孩子由于学中文的时间有限,四年级的孩子还在学国内二年级的教材并不奇怪,这样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一方面,因为年龄的增长,求知欲增强,他们渴求从书本中汲取知识。另一方面,他们掌握了中文词汇量却只能够阅读一些低幼读物。这使一些年龄较大的孩子产生了“学中文倒底有没有用?”的想法。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一些孩子半途而废,放弃了学中文。在海外教中文,“孩子越大越难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及时按年龄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尝试的做法是:每周提供一篇短小的课外阅读材料给孩子们,内容有小快板、儿童诗、儿童相声、小故事等,先为生字注拼音,并附上一些问答题,在下一次的课上检查孩子们的理解情况。刚开始时,有的孩子不能脱离拼音阅读,有的孩子虽然能大声朗读,却不能理解所读的内容,但几次指导以后,这些现象就大为改观。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中文既有趣又有用,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中文的热情和决心:他们主动要求在课堂上表演、朗读或背诵这些课外材料,并且试着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找合适的文章阅读。我相信,只要由浅入深,持之以恒,孩子们就一定能攻克“阅读”这道难关,顺利地走进中文的知识宝库。

 

我在海外教中文:揚長避短快樂寫作

柏林華德中文學校建校已有13年,現有490餘名學生,年齡從5歲到20歲,分成28個班上課,其中含一個由外國家長組成的對外漢語班。每班每個周六上3個小時課。如何能讓學生在如此少的時間內不僅能認字讀課文,還能快樂地學習用中文寫作?這對每位海外華文教師來說都是一項相當艱巨的工作。我校教師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分析比較國內外學生的不同特點,總結摸索出以下幾條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靈活機動找素材

    海外中文學校的學生每周只有周末上3個小時的中文課,其他時間沒有漢語環境,這無疑對學習中文很不利。

    但是在海外教學生寫作也有兩個很有利的因素。一是德國小學主張快樂學習,學生的課餘時間多,課外生活豐富。德國的假期比中國長得多,學校組織的春遊、秋遊和家長帶領的旅遊及回國探親很頻繁,學生普遍閱曆廣,眼界寬,而且思想上沒有任何條條框框,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這都是他們的長處。二是海外中文學校的教師在教學進度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雖然生活給海外的學生提供了很多寫作的素材,可是他們自己往往並不知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引導作用就至關重要。自主靈活的教學氛圍使教師可以及時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指導他們用筆寫出對生活的愛,因勢利導,順勢而發,讓學生真正表達內心的感受,而不是為了完成寫作任務而乾巴巴地寫作。這樣的寫作才有可能成為快樂寫作。

    比如這周剛下了一場大雪,學生們來校時都很高興地講他們在雪地裏的見聞,教師立刻指著窗外的大雪引導學生以“雪”為主題寫作,結果學生寫出了一批生動的文章,其中一篇《有雪的冬天》還在第六屆世界華人小學生作文大賽中得了三等獎。假期剛過,學生們少不了要相互交流自己的旅遊經歷,上課鈴響了還安靜不下來。這時與其去指責學生不守紀律,還不如馬上指導學生寫遊記,同學們的《遊大連》、《遊巴黎》、《到珊瑚礁潛水》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

    在德國,小孩子過生日都要邀請朋友慶祝,有時還要在班級裏發糖果,那么,教師組織全班用中、德、英文為過生日的同學唱生日歌,必定會給孩子留下美好的印象,這時讓孩子們寫下這個過程和感受,再配上他們自己的小畫或照片,就是一篇優美的短文了。當我校7歲女孩蔡藍天的《過生日》一文刊登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學中文》版上後,學生們像發現寫作新大陸一樣開始紛紛寫自己的生日。學完了《齊白石畫蝦》的課文,啟發學生們睜大眼睛去觀察生活,看看每天月亮的變化,觀察種子的發芽,注意一下螞蟻之間的資訊交流,或者留心一下香蕉是怎么慢慢變黃的……這之後再讓他們寫觀察日記可就熱鬧了,交來的作文有的寫螞蟻搬糧、蜘蛛結網,有的寫鄰居家的貓、自己家裏的金魚缸。講評這些文章時聽的和寫的都特別認真,有時聽著聽著就爭論起蜘蛛是8隻腳還是6隻腳,蜘蛛的絲是不是吐出來的等等問題,爭不清楚的地方教師就鼓勵大家再去觀察,重新寫作。這樣練寫作文,孩子們都很有參與感,主動性很高。

    海外中文學校每周只上一次課,所以指導寫作時教師的敏銳觀察力和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很少讓學生按部就班地寫命題作文,而是大量寫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隨機安排的非命題作文,必要時甚至改變教學進度,根據學生的作文及時跟進指導,比如學生交來的作文中常常會既有寫人的(爸爸、媽媽、弟弟、妹妹也是他們的觀察對象),也有寫事的。那么就把這兩種作文的寫法要素都在講評時告訴學生。關鍵是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始終感到是他們自己想要寫,有內容可寫,漸漸地,他們就能自己從生活中找到寫作素材了。

  

二、揚長避短給詞語

    學生有了敏銳的眼睛,有了足夠的寫作素材以後,往往苦於沒有足夠的中文詞,而越來越喜歡用德文寫作,而中文寫作反而顯得乾巴巴的。這是海外學生的普遍短處。作為教師,這時就要給學生補充中文辭彙,也就是說,開始時是以一種連詞成句的方法讓學生寫作的。教師給出相關場景的5個詞語,先讓學生逐一造句,再要求學生用這5個詞語連成一篇短文。慢慢地可以增加到給20個詞語,讓學生逐一造句後選用其中的10個連詞成文,直到他們最後能自己靈活地選用合適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把詞的教學與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既有了框架———生活素材,又有了建築材料———詞語,蓋房子時的難度就小多了,這樣就減少了學生用中文寫作時的畏難情緒,使學生的中文寫作能力和德文寫作能力得到同步發展。

    除了連詞成文,仿照課文寫作也是引導學生寫作入門的方法。學完了一封信,讓學生仿照課文給爺爺奶奶寫信,但他們辭彙不夠,難以表達,於是教師就指導學生畫插圖: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色彩繽紛的花朵、亮晶晶的小貼片都被孩子們用來表達自己的心情。這時教師將每篇小文的內容用計算機列印出來,再根據他們畫的插圖指導他們用漢語語匯來表達,學生們感到很新奇,學得很有興趣。

    

三、堅持不懈勤講評

    學生寫完作文後,教師一定要及時在全班進行講評。儘管7到8歲的學生剛開始學習寫作時,一個班上往往只有三五個學生能按時完成作文作業,教師也要將這幾位學生的作文讀給全班聽,並講評其優點和不足,讓全班同學幫助修改。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全班學生有參與感。兒童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就是從聽別人的作文中學習寫作的。

    在講評的過程中,要防止輕易否定學生的作文,不可打擊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即使學生的作文很稚嫩,教師也要當堂修改給全班同學聽,看看怎么才能寫得更好。比如說:當低年級學生以“春天”為題寫作時,絕大多數同學都按照老師範文的思路寫了春天的美景並以“春天很美麗,我喜歡春天”的句子結束。可是有一個男孩卻這樣寫道:“春天來了,一棵小草長出來了。突然來了一陣大雨,小草倒在泥水裏,小草不喜歡春天。”這篇小文在班上一讀,學生們都說不好,並評論說“一點都不美”。寫這篇文章的孩子也非常緊張。這時教師首先肯定這個男孩觀察仔細,寫的是事實,因為柏林的春天確實常有“倒春寒”現象,然後發動大家動腦筋,怎么把這篇文章改美?最後改為“小草不喜歡這樣的春天,它盼望真正的春天快一點到來!”大家都說好,寫文章的孩子更是如釋重負地笑了。

    在海外,由於學生接觸中文的時間少,從學生開始第一次學習用中文寫作到他們能完全自如地用中文寫作,常常需要五到七年時間。在這漫長的教學過程中,每一任的教師都要堅持不懈地進行作文指導講評,從低年級起慢慢地“熏”才有效果。操之過急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拔苗助長更會傷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學以致用促提高

    海外學生使用中文的機會很少,又幾乎沒有中文的課外閱讀材料,極易產生“學中文無用”的想法,這是海外華文教育的一大難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學以致用,才能持之以恒”,因此採取了以下4項措施:

    1、組織學生參加世界華人小學生作文大賽。

    2、組織學生給人民日報海外版《學中文》專版投稿。

    3、組織學生參加國家漢語辦公室的漢語水準考試(HSK)。

    4、組織學生參加國務院僑辦的“尋根之旅”夏令營。

    在這些活動中,我們得到國內外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援,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給我校全體中文教師訂閱了人民日報海外版,每期的《學中文》專版都成了我們的好教材。我們還經常在課堂上給學生讀《快樂作文》和《學中文》專版上的文章,讀完後還要分析這些作文好在哪里。學生們先是很好奇,既而越來越感興趣,每次上課都主動要求老師讀範文。不久就躍躍欲試,自己也想寫些稿件了。特別是當我校學生在第五屆華人小學生作文比賽中取得一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和三個三等獎之後,學校特地張貼紅榜予以鼓勵,家長高興得要帶攝像機攝影,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空前提高,每個周末都有學生主動交來自己寫的作文,紅著臉問:“老師,你真能給我們寄到中國去嗎?”為了鼓勵學生,我們每學期都把學生交來的作文集中投稿,僅2005年就已經有十多篇習作在報紙上發表,一旦有學生的習作發表,師生家長奔相走告,激動萬分。從而更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第六屆華人小學生作文大賽有七名學生獲獎,其中還有一名是特等獎;參加“漢語水準考試”的學生不僅連年全部透過考試,有五名學生還因為成績優異獲國家漢辦的獎學金回國短期學習;2004年回國參加國僑辦“尋根之旅”夏令營的學生大開了眼界,返回德國後寫出了一批優秀作文,促使2005年的夏令營報名踴躍,有的學生剛得到消息就迫不及待打手機報名,一天之內名額全滿!

    總之,學以致用的四條措施使我校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學習氣氛濃厚,家長滿意,學生也學會了“快樂寫作,快樂學習”!(寄自德國/林希)(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kangtahot 回复 悄悄话 > 谁有那么多的时间每天送小孩去中文学校呢?在家,谁又有那么多精力,或者说能力教自家的小孩。

> 你傻,上网呗。但好的真的很少。

> 其实有一个,虽然名字很难听,叫什么绝色中文,网站很好记,yes 的后面加 com.cn。值得一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