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陈湃

兵学工商沧桑四业 柬中港法浪迹两洲
个人资料
陈湃专栏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中国七夕情人节万岁!

(2006-07-31 23:47:52) 下一个

 今天一打开QQ,发现一网友发来一封精美的留言,祝我情人节快乐!顿时使我莫明其妙,情人节在今年二月不是过了吗,为何今天发来,是不是搞错了?我心里这样想。 

可是打开我在搜狐网上的博客,发现好多博友在我的旅游相片栏中,写上祝我七夕情人节快乐的贺语,有位“味着”的博友还写了这样的一首诗:“七夕老偶会西洋,雨伴风随路也长;不弃不离携手过,羡煞织女与牛郎。”使我很感动,这时我才知道原来七夕在中国已被定为情人节了!我随即在相片上端开玩笑地加上:“谢谢博友的七夕祝福。玉皇大帝只能管东胜神洲,管不了西牛贺洲,所以这对牛织只好到大西洋海边会合,但已等得老了,哈哈!海滩全是石卵,拾些回家留念。祝博友的爱情之棱石,经得起海浪长久的冲击,磨成圆圆的爱情之卵珠,美好永恒!”

中国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沉淀层丰厚,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早在几千年前已流传民间,今天把旧历七月初七的七夕定为情人节,是最贴切不过的,何必要用洋人的日子做情人节?中国七夕情人节万岁!

提出七夕牛郎织女的相会的故事,我脑海中记得最深刻:我小时住在柬埔寨的农村,只有几户人家,但家乡东莞的习俗完好地保存。我有几个大姐,每年七夕之夜,都摆上鲜花、生果、针线等“拜七姐”,乞求七姐赐予精巧的女红手艺,名曰“乞巧”。第二天一早,妈妈和姐们指着鸽子对我说:你看鸽子的头上少了不少毛,是它昨晚去“鹊架银桥”,给牛郎织女渡银河相会的。说也奇怪,七夕后的第二天,鸽子头上的毛真的有一处是光的,年年如是。

后来,由于战乱,我家迁至北燕乡,这乡有近一百户人家,全是东莞人的,人们把它叫做“东莞”乡。此乡“拜七姐”的风气更盛。那些待字闺房未出阁的少女,几乎把七夕当成她们的节日了。按习惯,一般“拜七姐”都是少女们于七夕晚上关起门来拜,不准男士进入。少女直到出嫁后,才退出“拜七姐”行列。

此乡“拜七姐”不但久盛不衰,而且越演越烈,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竟然将“拜七姐”的活动公开化:七夕之夜竟然将鲜花、生果、美酒、佳肴等祭品摆到街上,张灯结彩,乐声悠扬地庆祝,成为一个特别的节日,引来四乡狂蜂浪蝶赴会,在月色朦胧之夜,狂欢跳舞,单等桃花运的到来。真有点像中国西南边境少数民族的三月三节那样浪漫,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可惜我六十年代初回国升学,再没有看到这亮丽的风景线;更可惜的是七十年代初,一场惨无人道的战火,把整个北燕乡移为平地,东莞乡从柬埔寨消失,这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从地球上消失!真是:乌乎哀哉,乌乎哀哉!

可喜的是,近年的七夕又在中国民间兴起,而且演变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情人节,中国爱情文化又得到升华。真是:幸矣哉,幸矣哉!

                                          2006731日星期一 作于巴黎 

重温昔日新婚香甜 坐坐烟台月老秋千

10d5dcb085e.jpg

            陈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