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陈湃

兵学工商沧桑四业 柬中港法浪迹两洲
个人资料
陈湃专栏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欢呼中国战胜特大洪水

(2006-06-29 16:26:29) 下一个

欢呼中国战胜特大洪水 

今年夏天,由于气候反常,中国大部份地区连续降大雨,华南的西江,东北的嫩江和松花江,甚至西藏都发生洪水泛滥,特别是长江全流域,遭遇到特大的洪水袭击。其来势之凶,洪峰之多,历时之长,超过了1931年和1954年的特大洪水。前两次洪水,给沿江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然而这次在保卫长江大堤的战斗中,却奇迹地、史无前例地高奏凯歌,最大限度地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中国战胜了特大洪水! 

为什么这次中国能战胜特大的洪水?鄙人认为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中央政府领导人的重视。洪水一发生,江泽民主席、朱基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就高度重视,十万火急地指示全国军民抗洪,把抗洪工作作为当前首要任务,要不惜一切代价地保卫长江大堤,誓与大堤共存亡。中央特派了温家宝副总理到长江流域第一线协助指挥作战;朱总理两下江南视察灾情,调拨抗洪物资,决定拿出20多亿元人民币投入抗洪。江主席在长江大堤最危急的时刻,站在最危险的荆州大堤上,不顾个人安危地发表长篇演说,呼吁全国军民继续战斗,夺取抗洪的胜利!为了抗洪,他决定推迟访问俄、日。长江险情稍退,他再次来到湖南了解灾情,指示防病及善后重建工作。比起1931年长江决堤灾难,南京政府消极抗灾,积极上井冈山“剿共”的举动,真有天壤之别,不愧是“人民政府”的称号。 

其次是军民誓死保卫大堤。洪水一发生,沿江上百万民众为了保卫家园,决心与洪水奋战到底;数十万的人民解放军及时奔赴抗洪前线,与人民并肩作战。他们提出堤在人在,决心与大堤共存亡的誓言。从军区司令、将军们到普通战士,个个奋不顾身地守卫在大堤最险处,用身躯抵挡住洪水的冲击,还动用了特种工程部队抗洪。其规模之巨,人员之众,物资之多,时间之长,是世所罕见,无异是打了一场大仗,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色。依愚见,如果没有解放军的助阵,要战胜这样特大的洪水,是不可能的。反过来,如果没有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并肩战斗与支援,单靠军人的力量,亦是孤掌难鸣的。从而证明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个口号的正确性。 

第三是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在这次抗洪斗争中,全体抗洪人员都穿上了救生衣,还调动飞机、船只、汽车和一切急需品进行抢险救急。装泥土的袋子从以往的稻草袋、麻袋改换成编织袋,这些都归功于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带来国力的增强,我相信要战胜这样大的洪水,是非常困难的。1954年之所以不能战胜类似的特大洪水,我想,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和当时国力薄弱分不开的。 

第四是有海外华侨华人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援。炎黄华胄虽然分布在五湖四海,且大部分已入了当地国籍,但他们始终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自己的根是在中国。每当祖国有困难时,他们都鼎力支援,表现出血浓于水的亲情。就拿这次抗洪来说,全球的炎黄子孙都动员起来了,他们有钱出钱,有物出物,尽最大的能力支援灾区。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共筹集到善款有十九亿多人民币。这项巨大的善款,对支援灾区抗洪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华侨是革命之母”。这句话是符合实情的,它充分反映出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性。“华侨华人本一家”,因此,我建议大陆当权者,从广义上不要再划分华侨、华人,还是用回以前的模糊观念,一律称为“华侨”的好。无事时把华人当作“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到有事要捐钱时才称华人为“同胞”,这种“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做法,会伤害华人感情的。 

最后,顺便一提的是坏事变好事。古有“黄帝划野,始分都邑;夏禹治水,初奠山川”之语。说明洪水自古以来,始终是中国的隐患。故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解放以来,中央政府确实对治水下了很大力气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把中国几条主要河流治好。对“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计划研究了三十余年,还未定案,直到1991年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中央才下决心修建长江三峡大坝。今年长江全流域的洪灾,使中央又认识到治水的重要性。可喜的是中央已下决心,调拨更多的财力物力,加强治水的力度。窃想,要根治长江水患。单靠筑堤截水的方法是不够的,还要疏通河道才是彻底解决办法。这次用了大禹之父鲧的拦塞方法侥幸战胜了洪水,但在根本上还是要采用禹的疏通河道办法才是。报载,洞庭湖再过几十年将有消失之虞。如果真的是这样,将是极大的不幸。曾记否?“气蒸云梦泽”的诗句,今天只有“云”和“梦”,这个“泽”已无影无踪了。新疆的罗布泊于1979年后也完全干涸了。如果洞庭湖和鄱阳湖也变成“云”和“梦”,那“两湖熟,天下足”就会变成一句空话,也将给后代带来无穷的灾难。所以,除了把长江大堤加固,还要把长江流域全程和湖泊疏通才是根本办法。这项工作是极其艰巨的。但只要有决心,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代一代地坚持治理下去,最终会把水患清除,后代子孙将会过着幸福生活的。  

                                1998919日原载《欧洲时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