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世界怪事比较多。
俗话说鸡蛋里挑骨头, 大概说鸡蛋这样粉嫩粉嫩的东西,如果还有人要嫌它粗糙的话, 实在只能说这个人太挑剔, 难伺候。
不过,这个俗语在现在社会里实在不算新闻了,人不挑剔能够体现别人的敬和虔么? 譬如要形容某人的善良, 但又找不出这人做过什么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就只能说别人对他的迫害之深了。 我现在听到一个人说他善良,立刻转身就逃,惟恐一不小心迫害了他。
这就是骨头里挑鸡蛋的做法。世人皆醉我独醒,水深火热之中,我两只黄鹂就是那明亮的灯塔,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 实在是功莫大焉。
当然,我不得不谦虚地说,我两只黄鹂不是惟一。
于丹又开始讲论语了, 是为了普及。 这个又当然有它的故事;马千里又开始批评于丹了,为了骨头里挑鸡蛋,这个又也有它的故事。
于丹把“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句话里面的小人解释成小孩, 马千里说是歪曲《论语》。
生为女子去解释论语,于丹把小人解释成小孩子其实很容易理解。 马千里振振有词说这是歪曲论语, 却不好理解。 我两只黄鹂看了两人的解释,总有一种冲动要问马千里,你这样做,是为了说明自己很好养么?还是说自己不是女子不是小孩?
这是“又”以前的故事, 那么“又”以后的故事呢,于丹是否真的错了?
于丹说,“从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发展出来的孝道,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是否还是那么重要?”
于丹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论语》里面关于孝的话题很多,他的学生子游、子夏、孟懿子、孟武伯等等都问过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什么是孝呢?孝就是一个人在父母生前生后的表现。 如果父母在的时候能够听话, 死了以后还经常念叨父母,就是孝。
孔子说,“无违”。什么是孝呢?孝就是要不违礼。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什么是孝呢?孝就是要敬。光知道养不够,至少象犬马那样养是不够的。
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什么是孝呢?孝就是色难。
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什么是孝呢?就是对父母之疾忧心忡忡。
可以想见,孔子这样评论孝, 是为了解答学生的疑问, 他自己并没有指出孝的意义。
但是《论语》刚开始有有子的一段话,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才把孝和仁捆绑在了一起, 说孝是仁之本。
那么有子是谁?有子是孔子后来的学生,据说孔子死后,有子一度被捧为新的老师, 但不久就遭到了同学的嘲笑,说他的学问不过如此, 不配当他们的领袖。
有子的年代比墨子晚。 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问题呢?因为这是理解有子上面一段话的关键。 孔子是“述而不作”, 他只解释什么是孝,并不解释为什么要孝。 这个观点受到了墨子的批评, 墨子认为“述而不作”是不完备的。 有子这段话就是受了墨子的刺激才想出来的。 因为这个缘故, 孝在孔子的学生里面受到了畸形的重视,因为这是孔学难得的追本逐源之举。
但不幸的是,孔学门生对这个孝的发展,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学,这个影响直至今天的孔学门生还是领不清楚。
只能说孔学实在后继无人啊。墨子提出的两个问题,居然困扰了孔学门徒上千年,还一直沾沾自喜, 这个脸是在丢大发了。
于丹虽然不知道这个历史由来,但是她也看到了这个问题的由来。 没错,有子把孝解释成仁的本原, 实际上就是后来封建礼教的雏形。 换句话说,于丹说得一点没错,这个孝就是从封建社会发展出来的。中国周朝的制度,就是典型的封建制度,所谓尊尊亲亲,就是把自己的亲人安排到重要位置的制度, 从而保证家族政权的稳定。
这个马千里不知道怎么就认定春秋社会不是封建社会了,这是对历史的无知啊。
孔子曾经说过君君臣臣(见史记), 孔子并没有说过父父子子, 这个“父父子子”就是从有子(注意,不是孔子)的孝为仁之本发展出来的。 把孝和仁联系起来,就是为了强调“孝”的政治意义, 说明“伪孝”的政治功能--是上位的敲门砖啊。后来,孔门后学发现孝和仁实在是两个不同的事情,一个是下对上的敬, 一个是上对下的爱,捆绑在一起实在难堪,才把忠和孝重新捆绑在了一起,孝就说明了做皇帝家犬的决心和毅力。
于丹不但一语道出了这个历史演变,还对这个演变提出了疑问。 这个问题问得好啊,皇帝既然没有了,忠于皇帝既然不可能了,这个孝的自我标榜又为什么呢?
然后再说这个“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句话最重要的实际上是强调后面的敬。于丹解释成犬马的反哺之恩, 好像也能做到这一点,又有什么错了呢?至于马千里说是人对犬马的豢养,恐怕未必更能说明敬的不同吧?说句不好听得,有些人养狗比养父母还虔诚啊,怎么能说于丹解释错了?
当然,这个争论实际上最能说明的就是《论语》这句话本来就是有歧义的, 没有人能够解释怎样才算做到了“敬”。 象海瑞那样,因为老娘的关系,把自己的妻妾弃之如敝屣恐怕不算“无违”,也不算“敬”, 更不算是“孝”。 有人要问了,那算什么?两只黄鹂说,那只能算“弃妻妾如敝屣”。
最后说到这个食是否能读作饲, 马千里说这个值得商榷。 既然值得商榷, 就不是硬伤。 再说了,这个算是什么硬伤?“有酒食,先生馔”,这句话里的食之所以要解释成饲,是为了跟后面的馔相对应。 这句话最根本的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那个“乎”。 有了这个“乎”, 基本可以肯定这句话是疑问句。 既然是疑问句, 那么我们不妨问问自己, “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你以为是不是就是孝呢?”
或者再进一步,“有难事,人民服其劳;有酒食,官员馔, 你以为是不是忠呢?”
或者这就是我们礼仪之邦的不违礼?
[1]硬伤几乎是一分钟一次
今年春节期间,于丹卷土重来,以孝敬、智慧、诚信、学习、治世等方面为题,在《百家讲坛》上再讲《论语》。于丹的新讲座也引来一些批评声音,批评者马千里就向本报指出,于丹开场第一讲就存在很多硬伤,几乎是“一分钟一处”。
在第一集《孝敬之道》的开场白中,于丹介绍道:“但是从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发展出来的孝道,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是否还是那么重要?”
“孝道是从‘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发展出来的吗?”马千里向记者指出,这一句里就有硬伤,他认为孔子的学说成熟于春秋后期,而所谓封建社会则开始于战国结束,孝道没理由从“封建社会发展出来”。而在孔学思想里,是主张把孝道进行推而广之,推及为政治伦理,从而成为“君君臣臣”的政治等级秩序,而不是先有“君君臣臣”再有孝道。
为证明自己的观点,马千里继续举例说,于丹把“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解释为“犬马也有它的长者”,马千里则认为,这里的“犬马有养”是说“人们对于犬马也能够做到养活”,用来说明仅仅养活父母而缺乏敬意算不上孝道。并不是于丹所说的犬马能够做到“养它的长者”,这里的养指的就是对犬马的养。
另外如“有酒食,先生馔”中是“食”是否读为“饲”也值得商榷。在马千里看来,开场白的短短几分钟内就有不下于6处硬伤。由于于丹本人电话关机,记者暂未得到她的回复。
原创文章,严禁剽窃,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我不是看不上马千里,也不是看不上于丹,更不是看不上孔子。
我就是不喜欢伪学
欢迎你挑鸡蛋
我对论语本身是读不懂的,于丹比我读的懂得多,所以我很看得上于丹,但其实我倒未必那么看得上写论语的孔子,所以无论于丹如何解读,或者马千里如何解读,又或者黄鹂如何解读,我都是一概敬畏但不尊崇的,总要骨头里挑鸡蛋,鸡蛋里挑骨头,反正如果不是加入自己的二次解读,不能反应本人也是个能读懂中国字的人,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