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的头一条就是爱心教育。有爱心,才谈得上对别人和自己的关爱。能够关爱别人,差不多就有了仁爱的内核。耶稣曾说过,爱人如己(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可是有些人连自己都不爱,他怎么可能会更好地爱别人?孩子的关爱之心的培养其实很简单,让他们自己养小动物就成了。照顾任何一种需要照顾的小动物,就是爱心的教育。母爱不就是如此吗?爱自己的实质就是自己的存在对别人有意义,否则就不叫爱自己,而叫做自私。为什么有些人活着活着,就活不下去了?因为没有存在感,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周围的人,没有任何的意义。比如抑郁,它有时是个表象,一个结果,因为从不抑郁走向抑郁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人对周围的环境敏感,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不快乐,就怨天尤人。其实任何的不快乐,在上帝的眼中都是一个向快乐转变的起点,也就是一个契机,就看你自己抓不抓住。如果不敢抓住,就不要埋怨,只要做到知足常乐就成。
所以,爱自己和爱别人的前提就是珍爱生命。这才是最基本的生命教育。一个人存在的前提就是生命,离开了这个前提,其它的一切诉求都无从谈起。一个人如果连活着的愿望都没有,更遑论活得好活不好的问题。在一个现代社会里,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只不过是在从事某项社会分工的一个极小的部分而已。他的重要性只是在他所处的分工中才能得以体现。所以,生命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关爱一切生命,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慈悲为怀。只有怀着慈悲之心的人,才谈得上有普渡众生的愿望。否则,自己活不好,就迁怒于别人,巴不得别人不得好死,对这样的人,不要指望他将来会对社会有什么感恩、会有什么回报。生命教育可以从日常的小事开始,那就是做到上车系好安全带。如此这般,以后才能做到,无论选择怎样的冒险,都会先行评估它的风险性。
第二条就是恭敬。学会恭敬,才会找准自己在社会和自然当中的位子,从而学会尊重理性和秩序。做到了心存敬畏,自然就会诚实,就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也就是举头三尺有神明。否则,很容易就会自以为是,说不定哪天就会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为了一己私欲,而作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却还自以为是。
第三条就是感恩。对人对事,如果常怀感恩之心,才会知足常乐。如果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一不顺心,就会怨天尤人。不孝之子,多半是这一类人。
第四条就是奉献。奉献其实就是感恩的具体实现。奉献自己的爱心、时间和金钱,就是用行动表达自己对别人、对社会的感恩。当奉献成为一种习惯,一个人就不会自私自利,或只为自己打算。
第五条就是宽恕。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如果每天都与别人过不去,其实就是自寻烦恼。只有学会宽恕的人,才可能谈得上包容,也才可能有进一步的超越。
第六条就是建立自信。自信有两个方面: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合理性的自信;以及对自身特点或者对自身独特性的自信。一个个体,再卑微,都拥有高贵的生命。也就是说,一个人自信心的建立首先是对生命的自信,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只要活着,就应当十分自豪。就像农民必须先拥有土地才谈得上耕种一样。如果没有对自身生命的自信,从何谈起“天生我才必有用”呢?。即便是对自我进行反思,也只能是在否定旧我的基础上实现超越、催生一个更加富有活力的新个体。如果否定的意义只是为了摧毁一个人存在的自信心,那还不如不要反思。人总归有自己的软弱的一面,如果一切重担都挑在自己的肩上,很容易就被压垮了。所以,学会像基督徒一样地祷告,他就把担子放到他心中的神的身上了。佛教徒的念经,也是同样的功效。人只能行人事,而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天命。 而一个人对自身特点的自信则源于他的不可替代性。一个人,无论是伟大还是卑微,总会有其特点,总会有一些别人所无法取代的东西。既然不可取代,则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不证自明了。
第七条就是人生如战场,家是大后方。也就是家是为前线输送战士和提供后勤保障。家既然是让孩子们为日后生活作准备,就不该让孩子们只是享受幸福,却不体会痛苦。所以,家更像是孩子们人生教育的课堂,是为孩子将来的人生做准备。还是什么都具备一些好,有苦也有乐,有欢乐也有悲伤。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温室里的花朵,倒是很幸福,开得也很鲜艳,可毕竟是在温室里。一遭受风吹雨打就飘零掉落了,鲜艳有什么用呢?我独独钟情于野地里的鲜花,道理就在这。
第八条就是凡事要尽力而为,只要尽力了,就无怨无悔。大学前的学习要兼顾,同时要博览群书;大学后的学习方向则一切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导向。只有乐而好之,才有一生的坚持。幸福和喜悦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 做自己热爱的事,就像在天堂;做自己痛恨的事,就像在地狱。
第九条就是全方位地发展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持续的努力就行了。每个人的潜能往往就表现在早期不经意的兴趣爱好上。所谓的兴趣爱好,其实不过是个体生命感受自我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已。一个人的潜能,不在于他确定的是什么具体目标,以及怎样去坚持,而是而在于他于不经意的时候所表现出的持续和稳定的热情。
第十条就是一个年龄段做一个年龄段的事。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尝试,所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一个年龄段做一个年龄段的事,就什么都不耽误。如果没有权衡,没有轻重缓急,不去把眼下应当做好的事做好的话,一个人恐怕永远都不可能做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比如,在该读书的年龄早恋,不光书读不好,恋爱也谈不好。
第十一条就是人要有梦想。因为梦想是人生的指南针。没有梦想,就没有蓝图;而没有蓝图,就无从立志。结果,一切行动都会显得漫无目的。所有的结果都是支离破碎的,也即一盘散沙。如果目的明确,每日看似不经意的行动,最后却有可能把一块一块的积木按照自己的梦想搭建起来,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一座宫殿。所以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随心所欲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就是说,教育部能够按照施教者的目的去实施,而是要以受教育者,按照自己的特点去自由发挥。)有了爱好,才会有想入非非,也就是所谓的梦想;而为了实现梦想,人们才会有目标,才有行动的诉求。但一定要注意,这种梦想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和自己真正的爱好相一致的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学校和家长必须善加引导,让孩子们尽量多做自己喜欢的事,那才是一个人的才能获得发展的真正的空间,但前提是把必须做的事做完。孩子的功课不好危害只是一时,孩子要是没有爱好、没有梦想,那危害就是一生了。
第十二条就是学会计划时间。学会了计划,就学会了合理的使用生命;只有学会了安排生活里的轻重缓急,才能合理地享受人生。
最后我要谈谈信仰。无论什么样的信仰,也无论是基督教、犹太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还是共产主义,只要有信仰,一个人就会实现自我超越。先是把自己的骄傲放下,然后就听从信仰的召唤。信仰信仰,就是在信的同时,必须仰望,也就是向上看。向上看的结果,就是变得恭敬,谦卑,觉得自己的微不足道,于是就会自发的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就像一滴水要回归大海才不至于干涸一样。这种排列组合,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信仰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不在细节,而在整体。不在于繁文缛节,而在于基石。人类的许多东西都有共性,信仰也是这样。
信仰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信仰基督教博爱的总统,为了国家利益,可以大开杀戒;信仰圣战的勇士,为了信仰,同样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但没有人可以否定他们对自己亲人的爱。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就像没有假丑恶的话,也就无所谓的真善美。一个人的享受,必定是以另一些人的苦役为前提;一个国家的发达,必定是以另一些国家的落后为代价。
信仰也是这样,是相对于虚无。不过,信仰的价值,不要看它标榜什么,或是承诺什么,而要看它结的是什么果实,造就的是什么人才,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无论人们对宗教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但宗教为人所带给来的超越世俗的力量,是不可否认的,也是无论如何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