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行将毕业的小学生
(2006-05-27 23:44:18)
下一个
女儿爱玩,大约是受了我的影响。她曾经说过我是她班上唯一一位赶着自己的孩子到外面去玩的家长。我确实一直对她说:小学期间只有几样事需要认真做:阅读,玩,再加上体育锻炼。
由于她常去跟邻家孩子玩。我们跟老美的交往也逐渐多了起来。现在,时不时地会收到邻家老美们自己烤制的各式家庭糕点或自种的瓜果蔬菜。我们有时也让孩子带上点中式佳肴作为回报。一来二去就熟了。互相之间也会拜访拜访。而这种互动,其实是源于我们女儿的对外交往。
美国人讲究互助。孩子们轮流送到各家,集中在一起玩。时间相同。于每家而言,十分公平。缺点就是得事先计划。嫌烦,我们没有参加。可女儿有女儿的办法。只要打声招呼,骑上自行车或踩着滑板就可以出门了。玩着玩着就从老美的屋外玩到了屋内。玩着玩着又从吃便餐变成了吃正餐。最后又发展成了Sleepover。
她和艾丽一家的交往就是这样开始的。艾丽的妈妈以前规矩挺多,有一次艾丽想留下来吃饭,她妈妈硬给她叫了回去。可现在,艾丽在我们家吃饭再也不用请示,只需跟她妈妈说好什么时候回家就成。有几次连我都觉得惊讶,我这边饺子才上桌,那边的门铃就响了。原来是女儿和艾丽串通好了的。因为艾丽有言在先:吃饺子必须报告。艾丽长得与我女儿一般高,略显胖。她一见饺子,就会敞开肚皮,直到吃饱为止。我和太太很喜欢她。大方,随和,且有礼貌。一言一行都显示出良好的家庭教养。吃饭时,坐得笔直。使刀弄叉,温文尔雅。胳膊肘从来不支在桌上。嚼东西时,双唇紧闭,决不发出半点声响。
类似的事也多次地发生在我女儿身上。只扔一个电话过来,通知我们:艾丽的妈妈又留她吃饭。久而久之,两家就有了默契。结果,到了周末,孩子爱上哪家就上哪家,爱玩什么就玩什么,爱玩多久就玩多久。只要不影响双方家长的时间安排就行。艾丽有次竟向我女儿抱怨,说她妈妈老是在其面前夸她,弄得艾丽非常的嫉妒。不得不提醒她妈:I'm your own daughter!
其实这两个孩子只是在二年级的时候同过一年学,后来并不在一个班。但两人在学校参加的活动却差不多。象演话剧,管弦乐团,歌咏队,奥林匹克阅读比赛,再加上同在“天才班”。就连课间休息,她俩总是爱和十几个差不多固定的女孩子们扎到一堆。
这其中就有凯蒂。她比我女儿快矮了半个头,是一个文静和腼腆的美国小女孩,带着一副近视眼镜。两人情同姐妹。一次她妈妈见到我们,还特意过来向我道谢。感谢我女儿一个学期以来对凯蒂的悉心照顾。我开始没弄明白,仔细一问才知道:自从凯蒂的肩胛骨受伤以后,我女儿一直在学校帮她提书包,还帮她干这干哪。凯蒂的长笛吹得很好。曾和我女儿同台表演过,是凯蒂的妈妈建议的。为了准备这个节目,她还主动把我的女儿接到她家去,与凯蒂一道接受其私人教师的辅导。
太太与我除了上班外,还要忙不少杂七杂八的事。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对女儿,我们相对放手。只是着重于其学习习惯的培养。只要她完成了学校的那点作业,就可以出去玩。晚上再读几分钟中文,做几题数学,自己练几分钟小提琴和长笛。余下的时间,她就是读书。
对孩子在学校的活动,我们一般不大过问。只是鼓励她重在参与。所以,有些事她也常忘了提。这不,昨天跟我聊到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时,她才突然想起:她破了学校历年来阅读的最高纪录(Accelerated Reader)。我心里清楚:她的学校建校才八年。要说读书,她在社区图书馆借阅的图书量,其实早已远远超过了她在学校图书室所读图书的总量。
厚积才能薄发。随着小学阶段的行将结束,女儿最大的收获就是爱上了阅读。并学会了怎样与其它的小朋友和睦相处。有了点自学能力。不过,还得提醒女儿:真正的学习马上就要开始。因为,随着她即将迈入Middle School,以及终将跨入High School,对她的检验和考验才刚刚开始。
我期待着她能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快快乐乐地学习,痛痛快快地玩,健健康康地成长。
(为女儿六一儿童节而作,并祝女儿节日快乐。)
后记:
阅读在小学阶段之所以是第一位的,不光是它能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它是完成一个人自我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孩子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以及其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学校对阅读的极力推崇与国内学校对考试分数的过分强调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这也许就是现代中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差别吧:一个是以人为本;一个是以考试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对个体的尊重为前提的。孩子由此而发展出独立和自主的人文精神。其与孟子所认为的教育目的“皆所以明人伦也”反倒更为接近。而今日中国以考试成绩为主的应试教育,对孩子们是既缺乏人文关怀又缺乏起码的尊重。于是,不可避免地使人物化为缺乏独立自主精神的考试机器。就连孩子们对自身价值的评价,也是以他们得了多少分来作为衡量的标准
Mothers should read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