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大众传媒和中国人的形象定式
(2006-09-10 22:27:51)
下一个
注: 这个标题用英文可能更能转达含义 Mass Media in North American and the Stereotype of Chinese Image
和北美的无数家庭主妇一样,我也曾很喜欢看肥皂剧《绝情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 四位光鲜亮丽,性格各异的女主角都是让人又爱又恨,欲罢不能。可是当我看完了两季48集剧情时,闪过我脑海里更多的却是几位配角的形象,在Gabrielle家跪在地上擦地板的清洁工,在美容院媚笑着的打工妹,为Gabrielle夫妇代孕的难民女孩,在这个以白人文化为核心的主流社会中,她们的形象是那么的可笑和渺小,她们的社会地位是那么的卑贱,仿佛只要有美元和首饰就能换得她们的尊重和羡慕。而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相同点:全是国人。
当然,只对“Desperate Housewives"这部流行电视剧开炮是不公正的。事实上,北美的所有大众传媒都在担任这样的一个族裔形象定性(Ethnic Image Stereotype)的角色。在著名的儿童卡通连续剧Simpson Street里,偶然出现的中国人不是衣着怪异就是口音滑稽,好莱坞所有的片子里面中国人的形象不外乎就是会些中国功夫或者身份低微,非难民就是小生意人。在这个以高加索 Causasian文化为主流的大熔炉中,中国人不过就是Chink罢了。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华裔女孩关颖珊在最近的全美花样溜冰锦标赛中屈居第二,美国的著名报纸居然以”美国人战胜了中国“的大标题吸引读者的阅读欲。看在上帝的份上,关小姐可是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正宗美国人,还为米国创造了5次世界冠军、9次全美冠军、一次奥运亚军和一次奥运第三名的冰坛神话。只可惜,Yankees是不领这个情的,说到底,谁让咱是中国人。
对于中国人在北美的这种境遇大家各有解释的方法,纵观历史,从第一批中国劳务输入的淘金热中,中国人的形象就此在主流社会盖棺论定了:衣衫褴褛,缺乏教养,拜金十足,做事畏缩。总而言之,中国人是永远无法融入白人的主流社会的。这点,在白人对待中国人和黑人的区别上就可以看出。在Anglo-Saxon的文化中,美国的黑人至少被成为African American, 可是在对待中国人上,很少会有人用Chinese American,多数会用of Chinese descent, 其中区别可窥一斑。另外,在英语中国名的翻译上也可以看出英语文化对中国和亚洲文化的排斥。在英文中,以 -man 和 -ian结尾的单词多表达了对该文化和民族的尊重,比如说Englishman,Franchman, American, Italian, Canadian, Australian, Norwegian等。 而在对待亚洲和滞后地区的国家名时,英文的表述多附带了充满了歧视的-ese 或-nese, 如, Chinese, Japanese, Guianese, Cantonese, Vietnamese, Burmese...例子诸多,举不胜举。
除了对于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文化的漠视和了解甚少,北美的大众传媒在主流社会中起到得主导性的传播作用。 这种作用的消极一面在于它扭曲了中国民族的客观形象,堂而皇之地将谎言变成真理,干扰主流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正确认知。
反观这种畸形局面,中国人自身也应当为这种不公正承担很大的责任。撇开中国人在文化,职业操守,社会规范,法律法规意识等各方面和主流社会的差距之外,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把握自己的话语权(Freedom of Speech), 儒家的中庸之道和名则保身的观念在中国人思想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北美的政治舞台上,绝少能够看到中国人的身影,更少能听到中国人的声音。最明显的例子,多伦多的唐人街是全世界最大的华人聚集娶之一,可是就在这样的一个社区30多年来居然都由意大利裔的议员来管理。缘何没有一位中国议员的出现想来道理简单明了:一方面,没有多少华裔参政,另一方面,没有多少华人愿意投票。据统计,华人在加拿大的投票率仅占华人可投票总人口的4%左右。这就像是二十二条军规一样,没有话语权又不去争取话语权,永远就是死胡同。
最后,华人心态也是造成华人形象不被客观了解的重要因素。在外华人总以中国文化第一自居,所谓的本族文化或者母体文化 (First Culture Identity)。对于主流文化来言,如此态度只能决定了中国人在Mosaic上永远都是外来者和入侵者(Cultural Outsider), 中国人往往以此为荣,认为是民族心和爱国者的象征。岂不知,在和主流文化的互动中,这种以外来者心态自我定位的策略,不仅将他人拒之千里,更为他人了解本国文化平白无故的添加了一堵墙,好端端的把老外的好奇心挡在了门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