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 大将南征胆气豪, 敲“神剑山庄”可 |
明太祖御制诗 在历代开国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卓越的人物。和出身寒微、幼年失教的其他开国帝王相比,朱元璋在文化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很突出的。他的文化学习,始于他当了义军统帅之后,此时他已经三十多岁了。他坚持读书,从不间断,又常常和手下的一些文人讲经论史,列坐赋诗。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朱元璋不仅知书识礼,而且还能写诗作赋、评点文学作品的优劣。据《明史 .艺文志》记载,朱元璋有《御制文集》五十五卷。现在流传下来的有《高皇帝御制文集》二十多卷。关于诗歌,据《明史 .艺文志》记载,朱元璋有《御制诗》五卷,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三十多首。 朱元璋的诗作,按其内容、题材可大致分为四类: - 描写其征战生活的诗作; 1、 不惹庵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 <哓,音肖,话多也。战场初歇,杀气犹寒,金鼓在耳,谁耐烦尔秃驴之喋喋也。诗如其人,非秀才故作壮语可能得者也。> 此诗是朱元璋在转战江淮中于行军时小憩所作。该诗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身着戎装、雄姿英发的青年将军的形象,实际上是朱元璋的自我写照。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又没有具体刻画,主人公的形象却十分鲜明,完全是靠生动的勾勒和气势的渲染以及饶舌的山僧的陪衬。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与这首诗类似的还有一首《征东至潇湘》,也写得势劲力足,虎虎有声。 2、 征东至潇湘 马渡洲头苜蓿香, <刀血方拭,忽出“袖云片雨”之雅句。“不是咸阳是洛阳”似从宋林升"直把杭州作汴州"句化出,吾料朱元璋鞍马之余,有浏览诗书之趣。> 3、咏菊花(一作菊花诗) 百花发时我不发, <通篇霸气,如诵临战檄文,中原逐鹿之心已坚。> 这是朱元璋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大约作于朱元璋担任红巾军将领,与元军进行激烈战斗的年代。 唐末黄巢也有一首咏菊花诗: 不第后赋菊 待到来年九月八, 朱元璋的《咏菊花诗》,不论从用语、用韵,还是从诗中的寓意寄托来看,都酷似黄巢的作品,显然是受黄巢的影响而创作的。不过朱元璋的咏菊之作和黄巢诗比较起来,口气更强硬,风格更凌厉,更有一种英雄气概和威慑力量。 4、 赐都督杨文云 大将南征胆气豪, <吕虔,三国人,以为王祥有三公之量,解佩刀相赠,后「王祥」果为三公。“腰悬秋水吕虔刀”句喻杨文云禀将将之帅才也。“世上麒麟终有种,穴中蝼蚁更何逃。” 有帝王高贵气,朱元璋老儿果有天命乎?> 这首七言律诗,也是写于军中的作品。它虽然是赐赠之作,但写得豪气十足。诗中所描写的大将形象,也可以认为是作者本人威武雄壮的战斗生活的写照。 旧时流行的启蒙读物《千家诗》曾收录一首《送毛伯温》,与这首《赐都督杨文云》文字略有小异。原诗如下: 大将南征胆气豪, 《送毛伯温》这首诗,《千家诗》标明作者是明世宗。而《赐都督杨文云》收录在黄瑜的《双槐岁钞》卷一之中。据该书自序“时大明弘治乙卯仲春谷旦,七十迂叟、前琴堂傲吏、香山黄瑜廷美甫谨书”推算,黄瑜应该生活在明宣宗至明孝宗时期,其所录之诗,决不会是明世宗时期的作品。所以,我们认为这首诗应该是朱元璋所作。 5、朱元璋的赐赠臣下之作,最著名也最为后世文人称道的是他在洪武八年(1375年)赐给大学士宋濂的一首楚辞体诗: 西风飒飒兮金张, <斝,音假,古盛酒器。此时四夷臣服,马放南山。戒心虽深,杀气已隐,故满篇升平语,然终未脱出雄窠臼。> 这是朱元璋在一次宴会上赐给宋濂的一首诗。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乃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朱元璋语)。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征他到军中。明朝建国以后,他历任翰林学士承旨、《元史》编撰总裁等职,洪武年间的重要诏令、文告,大多出自其手笔。他是朱元璋所倚重的功臣之一。在这次宴会上,朱元璋一再劝这位不会喝酒的老人“举觞”,一方面是对宋濂的看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活跃君臣宴饮场面热闹的气氛,增加作诗的题材,在政治上笼络宋濂等文人。宋濂也颇能领会主子的意图,真的喝了个“忽周旋兮步骤跄跄”。 据说,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致仕(退休)前夕,朱元璋送给他不少礼物,其中还包括《御制文集》。此时君臣还共同唱和了一首: 白下开尊话离别, 在这里,宋濂对朱元璋的感激、眷恋之情,溢于言表。(陈田:《明诗纪事》卷一) 6、赠刘伯温 妙策良才建朕都, <谟,音磨,通谋。“朝入青山暮泛湖”句意思甚明:“朕不忍杀,今示汝去处。” 伯温何人,焉能不知。箇中消息,却不言人。范蠡当年曾劝文种去国以避勾践之害,种未从,竟死属镂剑下。> 这首诗作于洪武四年(1371),是年四月刘伯温辞官,朱元璋以此诗赠之。 刘伯温(1321——1375),名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至顺年间进士。元末投奔朱元璋,筹划用兵,参与机要。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洪武四年辞官,后被胡惟庸构陷,忧愤而死。所作诗文雄浑奔放,当时与宋濂并称。 这首诗虽然极言刘伯温的才略和殊勋,却并无挽留之意。刘伯温深知朱元璋是一个褊狭不仁、刻薄寡恩之人,所以功成身退,并不恋栈。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7、钟山 赓吴沉韵 嵯峨倚空碧, 这首诗是朱元璋与词臣吴沉的唱和之作,以清丽浅近、流畅自然的语句描绘了钟山的秀丽景色。吴沉,明洪武年间东阁大学士,博学多识,是朱元璋的重要词臣之一。 ? 8、 题扇示胡日星 有一古老叟, 这首诗是为方士胡日星题扇之作,正史中未见记载,它也颇有诗谶的味道。 9、写景咏物之作,在朱元璋现存诗中也不在少数。这些诗都写得颇有情致和韵味。上面那首《钟山赓吴沉韵》也可以看作是一首写景咏物诗。下面再列举几首。 春望牛首 遥岑峙立势苍然, 牛首,指牛首山。在南京城南,双峰角立,形如牛首。当年岳飞曾伏兵于此,大败金将宗弼(兀术)。石城,即石头城,故址在南京清凉山。本为楚金陵城,三国时孙权重筑,因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形险固,为攻守南京必争之地。 10、新雨水 片云风驾雨飞来, 11、又赓吴喆韵 时近清和气氛浓, 朱元璋从一个文盲到能够写诗作文,而且有若干佳作传世,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事情。 朱元璋趣诗 其一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相传他登基那天,突然听到一声嘹亮的鸡鸣,以为祥瑞,喜不自禁,诗兴大发,当即以《咏鸡鸣》为题赋诗,诗的第一句是: 鸡叫一声撅一撅。 阶前众臣听了,都觉得出语太俗,但一个一个都不敢笑出声来,只好忍着往下听,只听得第二句是: 鸡叫两声撅两撅。 有的大臣已实在忍不住了,忙扭过脸去掩口偷笑。 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但他并不以为然,也觉得开头两句实为平淡村鄙之语,难怪让人偷笑。殊不知此诗用的是欲扬先抑法,待全诗念罢便会觉出其中妙处。于是,朱元璋接着有念后面两句: 三声唤出扶桑日, 众大臣听了这两句,惊得瞠目结舌,暗自叫好,再也不敢小觑这位出身贫苦皇帝的诗作了。 其二 朱元璋起兵后,有一次隐瞒身份乔装出行,来到一所寺庙。庙里的和尚见他为人奇特,就仔细询问。朱元璋不耐烦,提笔在墙上写了一首诗: 杀尽江南百万兵, 和尚见了,吓得不敢再问。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 ,此人后来竟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登基之后,听说当年题在庙中墙上的诗早已被人洗去,就下令将庙中和尚押解至京,准备杀掉。他问道:“为什么要把我的诗洗掉?”和尚灵机一动当即吟诗一首,奏曰: 御笔题诗不敢留, <此秃驴已够得上马屁精级别了。> 这几句连吹带捧的巧妙解释,果然使朱元璋听了龙颜大悦。他立即变嗔为喜,再也不追究昔日题词了无痕迹之事,当场下令将和尚放了。 其三 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多次微服外出巡视。这日在金陵(南京)郊外遇参加进士考的众举子候船。此处景色十分壮观,万里长江波涛翻滚,雄伟的钟山虎踞龙盘。有一举子遥望远处秀丽的燕子矶,脱口吟道: 燕子矶兮一秤砣。 众举子一致称赞:“好一个气势磅礴的起句!只此一句足见你胸襟之博大了。” 朱元璋听了却冷笑一声。有人忙上前指责:“先生为何发笑?” 朱元璋道:“此句气魄虽大,只恐难以为继。” 的确,以偌大的燕子矶为秤砣,又拿什么喻秤杆、秤钩呢?良久无人为继,朱元璋见状大笑,说:“待我试续一下。”当即吟道: 燕子矶兮一秤砣, <所谓的皇帝口吻?赵匡胤有诗句云:“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亦类此。> 续得巧妙,解得深邃,尤把江山称为己物,出语更是不凡。众举子暗自佩服,却不知续者乃是当朝皇帝。 其四 明朝初年,因太祖朱元璋多疑,故文祸迭起。如僧人来复,字见心,江西丰城人,应召入京建法会。一次赐宴,来复呈诗谢恩,诗云: 金盘苏合来殊域, 诗中“殊域”本是异国之意,朱元璋却认为“殊”字拆开是“歹”、“朱”,曲解为对朱姓皇帝的轻蔑和咒骂,于是勃然大怒,诛来复。 正因此,人们在朱元璋面前胆战心惊,只恐祸从天降。朱元璋之妻马皇后下葬那天,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朱元璋心中十分不快,忙将僧人宗泐召来,问这样的天气有何征兆?僧人说: 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 <又一个马屁精。> 这回马屁拍到点子上,朱元璋大为满意,赏僧人白金百两。僧人为了保住脑袋,只好信口逢迎。 其五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明初大臣,。据说刘基第一次与朱元璋相见时,朱元璋设宴招待,席间问道:“先生会作诗吗?”刘基说:“吟诗作赋乃读书人最起码的本事,怎么能不会呢?”朱元璋于是便指自己手执斑竹箸(筷子),要他以此为题吟诗。 刘基应声便吟: 一对湘江玉并看, 用尧之女娥皇、女英恸哭而有斑竹之典。朱元璋听了皱着眉头说:“秀才气味。”刘基说:“还没作完呢。”接下来又吟出两句: 汉家四百年天下, 转用张良(被封留侯)“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典故,表达愿为朱元璋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之意。朱元璋闻听大悦,再不以刘基为一介秀才,顿生相见恨晚之感,有刘基为军师,整日相伴,辅佐自己以夺天下。 <原始资料来自万维网,失原始出处。橘黄字乃在下粗浅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