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径者,多蛮汉也,文采是赶不上咏诗的秀才的。然其剪径的几句口号却十分生动,口号云:
此路是我开,(以比兴开始,说:“我开了路。” 这里文法是“启”。)
此树是我栽。(“又栽了树。” 文法是“承”。)
若在此路过,(话题突然一转说:“阁下要想在这儿过,嘿嘿。” 文法是“转”。)
留下买路财。(最后说:“不必怕,只是要交点儿基建费。” 这里是“合”。)
短短四句口号,起承转合皆备,一口气贯通,歪理正说,诙谐幽默。过路人不由想乐,可又乐不出来,因为还有两句潜台词,虽没说出来,却令人“回味无穷”。那就是:
若无买路财,
留下性命来。
虽然剪径道具 - 刀的作用不可忽略,但这四句口号远比“呔!留下银子滚蛋,否则...” 感染力要强多了。所以,诸多演义小说,在相同的情节里,都引用上面的句式,作者和读者都读久了才熟视无睹,全忘了此句式为何百用不衰的原因。
有唐伯虎氏,大才子也,颂伍子胥诗曰:
白马曾骑踏海潮,(将军英魂不散,每年跨马指挥钱塘之潮。是“启”。)
由来吴地说前朝。(每见将军来,观潮者谁不论及前朝之事?是“承”。)
眼前多少不平事,(可眼前有这么多不平事。是“转”,读者会跟着问:“却要如何呢?”)
愿与将军借宝刀。(要如何?要向将军借取宝刀。这最后是“合”,点出谜底。)
而潜台词 - 诗的回味处,也是作者没写出来的,应该是: “并非借刀来观赏,而是借神器之威,斫尽人间之不平尔。”
叙述到这儿了,我们再仔细比较一番,竟发现唐大才子运笔的路数跟那上面那个剪径者的口号毫无二致啊。不由地佩服起第一个喊这个口号的剪径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