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98)
2007 (56)
2008 (45)
我原以为,以我的年龄和阅历,理想主义的热焰光芒不会再让我目眩,我会冷静地理性地看世界。然而,观察孩子的成长,“理想与现实”这个永恒的命题并没有离我远去。
按照 Neil Howe 和 William Strauss所著《世代》一书,儿子属于“千禧年世代/Y世代。伴随这代青年成长的是数码信息互联网,全球化经济,冷战后文明冲突,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Y世代有良好教育,优秀素质和开放的文化视野,却失去了美国战后国力腾飞的荣景。
我有时叹息自己的孩子“生不逢时”,可孩子们却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用自己的理想和行动挑战世俗的价值观,追求自己的兴趣梦想,投身社会,志愿服务,在草根实践中磨练意志和才干。
儿子进大学后不久就放弃了我们对他职业规划的建议,执著追从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一条非常规的道路。凭心而论,儿子对未来的选择更适合他的性情气质,只是我知道那条路会走得很艰难。尽管我理解宽容,但目睹孩子失败落魄时,母亲固有的担忧焦虑袭来还是让人心力交瘁的。
也许我不该那么不放心,Y世代青年在成年初期志愿服务社会蔚然成风尚。年轻人在进研究生院或进入职场前,把世俗利益的追求暂放一边,到贫困的内城去,到落后的国家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以青春的朝气和热情会社会做些事,这种经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的。
最近读到国内一位80后青年的文章《有一种尊严叫理想》,我觉得在中国成长的千禧宝贝在追寻理想的路上比美国孩子走得更心苦更悲壮。那个孩子写道:“在这个浮躁喧哗,常识扭曲,价值忽略,唯钱是理的社会,在理想成为一种奢侈和禁忌的标志,或成为一种幼稚和天真的代表,就算你如此以为,但也不要去嘲笑一种追寻理想的选择,因为,那是一种尊严。”
我们这些大人真要放下自己的世故势利,尊重我们心怀理想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