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国国务院召开了第五次大会,李强提出研究提高农村和城市家庭收入的措施。这在刺激消费方面,已经上升到了增加家庭收入的高度,而不是惦记百姓兜里那点儿钱了,算是一种进步。
实际上,中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刺激消费的政策,比如五月中旬降低利率,降低买房首付,解除限购令等等,力度之大,已经是前所未有了。但是,三个多月过去了,如此之大的刺激力度,却仿佛是钞票扔进了水里,一点动静都没有;仿佛是一个病入膏肓的人,用了一剂猛药,却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
难怪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委员黄一平,非常不理解:“中国政府之前的政策都是雷厉风行,立竿见影,而现在的宏观调控刺激需求的猛药咋都不好使了呢?这看起来多少有点奇怪。”
我感觉“这看起来多少有点奇怪”的却是,作为央行大员的黄一平,他居然不能理解这样的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
投资、出口和消费,被称作三大经济引擎,已经全部熄火了。我去年初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那个时候政府还想挽救出口和投资。疫情中解封出来,出口下降,房子滞销导致投资巨量减少,政府就急急忙忙想办法补救。为啥啊?因为这两个是最容易立竿见影的。但是,立竿见影也需要条件,去年折腾了一年,绝望地发现,这倆引擎彻底没救了。这才把关注点引向消费,实在是没别的招了,能够施加影响的,就剩下这一个引擎了。
黄一平有一点没说错,政府应该转变观念,以前一直是重投资轻消费,现在必须重视消费。
为啥政府之前重视投资和出口,而轻视消费?因为前边两项太容易立竿见影了,属于纯粹的经济领域的问题。签订加入WTO协议,那外贸出口数字立刻就噌噌往上蹿,每个季度都有几百亿美元的出口创汇入账,美元多到数钱都手软。
投资也是一样的,增建几个大项目,立刻就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生产,增加了就业,提高了企业利润,增加了政府税收,这影响就像一朵水里的浪花,具有涟漪效应,可以扩大到相关产业,最终会增加消费需求。所以说,投资增加的影响是跨行业的,而且见效非常快。
所以,执政者当然就对投资和出口情有独钟了。实践中,中国改革开放这三四十年,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两项加起来达到60%之多。
刺激消费的政策不能立竿见影,这是由消费需求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影响民众消费需求的因素很复杂。简单地说,有些因素超出了经济学能够解释的范畴,无论是伸出看得见的手和不看见的手,都很难立刻奏效。
首先是收入问题。国家发钱当然是好事,但是对本期消费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影响消费的不仅仅是本期收入,还有预期收入。在经济下行时期,失业率居高不下,人们担心未来,这样的情况下,决定居民消费支出的应该是对未来的预期收入。如果说,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扶贫保障制度,今后每一年都会有一笔稳定的收入进账。那么,这样的收入增加,令一些人对未来会产生稳定的收入预期,才敢花钱,才会真正地增加消费。
这里是制度建设问题,而不是统治阶级头脑一热,过年过节,让居委会给穷人送去仨瓜俩枣那么简单。
其次,改革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社会保障制度。这个制度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普通人的消费就一直受到严重制约。包括医疗保障,养老金制度,全国有多少六十岁以上的农民,没有退休金,或是退休金连吃饭都不够,还谈何消费啊?多少农民有病了不去就医,尤其是大病,就在家等着“寿终正寝”,根本不去医院。难道说,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算是消费需求吗?
中国政府从来都不在意消费需求这件事,因为人活着,就天然地有消费需求;只要人们喜欢各种攀比,就要消费升级。中国客观的人口数量所形成的巨大的消费市场,令任何一个国家,印度除外,都垂涎八十尺,消费需求,这根本就不算一件事啊!不管人怎么穷,都要吃喝,就自然会有消费。
但是,疫情之后,形势突然发生了惊天的逆转,老百姓的消费问题,必须登上大雅之堂,成为政治局会议谈论的话题,必须让两个李总理都念念不忘。WHY? 实在是现实逼迫的结果。
202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2.5%,2024年第一季度,这个数字又往上蹿了三个百分点,达到了85.5%。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细思极恐。
发达国家这方面的数字,一般在50---60%,但是,这个数字,绝对不是越大越好。我们国家,根据卡内基基金会提供的数字,在1980----2000年,消费的贡献率是35%,2000-----2005年,处于40%左右。2010年国内公布的数字是50%,2017---2019年平均为59.5%。也就是说,进入2010年代,中国的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持平。但是,疫情之后,这个数字开始末路狂欢。
原因呢?很简单,因为其他两个经济增长引擎都灭火了,投资和出口的贡献率去年才17.5%。今年这个数字肯定会更难看。这个数字非常恐怖啦。
更为恐怖的是,经济增长就靠消费这一条腿了,可是这条腿还是瘸的:消费疲软。有点要命了。所以,总理大人不停地开会探讨刺激内需,学者们也支招。
其实,扩大内需,包括国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彻底不行了,整个基建行业都没啥可干的了。曾几何时,令人艳羡的基建狂魔,早已经把二十年之后的活都给做完了。原本政府还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来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内需,可是现在这条道已经走死了。全国有多少闲置的火车站?
旱路走不了,咱就走水路。于是乎,有人提出把隋炀帝杨广修建的大运河,给延长到广州,硬是要把京杭大运河,给改写成京广大运河,顺便去实现一下毛主席他老人家好几十年前提出的南水北调的伟大愿景。这条水路,不知道能走多远。
我要说的是,刺激国内需求,远远不是发两个钱儿就能解决的。首先需要增加居民的收入,就是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有稳定一点的工作。那些躺平的大学毕业生,如果真的就一直躺下去,还不是需要父母攒钱养着他们?父母哪里敢花钱?
其次,需要重建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一些人们的后顾之忧,让人敢花钱。
俗话说,毁树容易种树难,建立社保体系,那可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很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尤其是现在出口下降,土地财政无法维系,还面对着巨多的退休人口。所以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三四十年,最大的悲哀是没有培养出国内强劲的消费需求。
影响消费需求的要素还有很多,上面这两条不解决好,出台啥政策都可能是立竿不见影,没啥好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