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我国古代圣贤孟子有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大凡有大作为,肩负时代重任的人,无不经历过重重的艰难困苦。唯有经受常人所不能忍的苦楚,经受无比艰难的磨砺,才能造就一个坚强的品性,培植一个人谋大业、成大事的奋进精神。许多成功人士的曲折经历表明:人的命运之旅,从一开始便是苦难之旅,因为命运的道途处处有荆棘和陷阱,即便你集中心智,小心谨慎,仍然难免让你一路跌跌撞撞,甚至头破血流。然而,人生命运也正因为历经苦难而更显辉煌,更加璀璨。
罗曼·罗兰曾经被《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为“二十世纪法国文学中最伟大的神秘主义者之一”,“人类深深爱戴的作家”。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年)和《托尔斯泰传》(1911年)。这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建功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地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他在《贝多芬传》的初版序言中说:“在这英雄队伍的前列,我将首席位置给了坚强而纯粹的贝多芬。他在受苦时,曾祝愿他的事例能给其他不幸者提供支撑,‘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的不幸者,不怕自然设下的障碍,竭尽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无愧于人的称号的人,能从中获得慰藉’。经过多年超人的奋斗与努力,克服了困难,完成了他所谓的‘向可怜的人类吹送勇气’的大业后,这位胜利的普罗米修斯,回答一个乞灵于神明的朋友说:‘人啊,靠你自己吧!’”
贝多芬于1770年冬天生于德国波恩一间简陋的小屋里。父母不和,生活贫困,悲惨的童年造成贝多芬性格上的严肃、孤僻、倔强和独立不羁。从十二岁起,他开始作曲。到了十七岁,母亲病逝,把家中最后的钱花光了,留下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还有一个已经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又得了伤寒和天花。他遭受的不幸,简直不是一个孩子能够承受的。尽管如此,贝多芬还是硬撑了过来,既为了家庭的生活,也为自己的爱好,他一直在乐团工作着。在他正要迈入风华正茂的黄金时代之际,他竟发现自己的听力开始衰退。谁不知道,音乐只对音乐的耳朵才存在。这位早就把整个生命都献给音乐的德国青年,怎么能在二十六岁的年龄失去音乐的耳朵呢?残酷的命运,使这位年轻的音乐家痛苦万分。耳聋对常人而言是部分世界的死寂,对音乐家而言则是整个世界的毁灭!贝多芬失聪不失志,他摈弃了自杀的念头,对朋友说:“是艺术,只是艺术挽留住了我,在我尚未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不能离开这个世界。”贝多芬决定向悲惨的命运挑战,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这句话成了贝多芬一生的座右铭,这句话也最能体现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整个世界毁灭了而贝多芬依然挺立,他谱音为凤,谱曲为凰,于烈火余烬中重建欢乐的世界。从此,他比以前更加发奋、努力。他向朋友们描述了自己耳聋后争分夺秒、紧张创作的生活:“一切休息都没有!——除了睡眠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休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间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它醒后更兴奋。”他的奋斗精神是非凡的。为了听取钢琴的演奏,他把一根细棒触在钢琴上,另一端用嘴咬住,琴弦发声时的振动传到棒上,再由齿骨传到内耳。贝多芬与命运进行艰苦搏斗的时期,正是他一生中创造力最旺盛、成就最辉煌的时期,他的大部分成功之作,都是在耳聋之后创作的。他以惊人的毅力、辛勤的劳动和巨大的成就,掀开了世界音乐史上崭新的一页。他的作品影响最大的是交响乐。这个时期,他创作的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英雄交响曲》(即《第三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即《第六交响曲》)和《合唱交响曲》(即《第九交响曲》)等等,一直在世界享有盛名。《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九部交响乐中最杰出的一部。这部乐曲所表现的是人类和命运搏斗、最后战胜命运的主题。它不仅表现出贝多芬自己与命运搏斗的英雄气概,同时,它还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内容。命运象征着残酷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它向人们袭来,妄图捆缚住人们的手脚,以便任它摆布宰割。然而,人类没有屈服,奋起与命运展开搏斗。虽然命运像个庞然大物,但是人类最终还是扼住了它的咽喉,战胜了命运。
这里讲述的是一个近乎神话的故事,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遭遇了1885次拒绝,但他仍然心无旁骛地坚守着自己的梦想——做演员、拍电影、当明星。当时,好莱坞共有500家电影公司。他逐一数过,并且不止一遍。他根据自己认真划定的路线,排列好公司的顺序,带着自己写好的剧本挨个公司的拜访。但一遍下来,500家电影公司竟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面对百分之百的拒绝,这位年轻人没有灰心。从最后一家被拒绝的电影公司开始,他又开始了第二轮的拜访与自我推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经淡忘了他。在第二轮的拜访中,拒绝他的公司仍是500家。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与第二轮相同。这位年轻人有了1500次全部遭到拒绝的教训,他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重新撰写了剧本,然后咬牙开始了他的第四轮拜访。“你怎么又来了?”“这次不一样,我带来了一个新剧本。”有人翻了翻,又立即还给了他。还有人不仅不看,还连人带本都轰出来了。到第1600次的时候,终于有人愿意出钱买他的剧本。这时,他身上只剩下了40美元现金。可当他听到电影公司不同意他做主演时,他又勇敢地拒绝了对方。直到1886次的时候,一家电影公司的老板留下了剧本。几天后,年轻人获得通知,被请去详细商谈。就在这次商谈中,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这位年轻人担任自己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这部电影名叫《洛奇》,而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叫史泰龙。让众人跌破眼镜的是,这部由史泰龙自编自导自演的低成本电影《洛奇》,居然能成为好莱坞电影史上的一匹黑马!1976年,这部影片票房突破2.25亿美元,夺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奖,并获得最佳男主角与最佳编剧的提名,史泰龙在好莱坞的浪尖人物地位也因此而确定。此后,又凭借《第一滴血》为先锋,开始横扫全球。《洛奇》与《第一滴血》为好莱坞带来20亿美元的票房收益,史泰龙无疑从奥斯卡奖的提名者,变成了一棵如日中天的摇钱树。尽管大红大紫,呼风唤雨,但史泰龙仍然很努力,成功之作源源不断:《眼镜蛇》、《越狱》、《毁灭者》、《水晶》、《飞越巅峰》、《世纪影院》、《德拉德法官》、《炸弹专家》,直到1997年的《警察兰德》和《追杀者》。你有勇气迎接1885次拒绝吗?你经历过1885次拒绝吗?如果没有,就不要说好运为何不在自己身上降临。拥有一颗持之以恒不怕挫折的心,你的梦想才可能成为金子,不然,它便永远是空中楼阁。现实远不如想像的那么好,生活真的很骨感。在遭到命运之神多次的拒绝后,只有不断地跑下去,疯狂地跑下去,上帝才会亲吻上你坚毅的脸。
每个人都不希望厄运降临,总是希望自己能顺顺利利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无疑是天方夜谭。法国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曾说过:“人生是由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往复的痛苦和更迭不已的欢乐组成的,希望永远不变的蓝天存在心灵中间,未免是奢望。”(《名人语录·外国卷》第13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人生命运的过程,其实是逆境、顺境不断地交相更替、反复环循的过程,无不交织着喜悦与悲伤,顺利与坎坷,幸运与不幸,得到与失去。正是如此纷繁的内容,构成了生命的多姿多彩,我们才能品尝到命运复杂的滋味。从古到今,你曾见过谁一生无挫折、无愁苦、无变故?有谁从始至终都是幸运儿?因此,行进在人生命运之途,无论我们多么小心,我们也总会遇到或多或少各种各样的伤痛与变故:事业上的挫败,生活上的困顿,亲人的生老病死,感情的一波三折,心爱之物的遗失……生命中总有许多不如意,当这些降临到我们的头上时,我们会难过、无措,甚至痛不欲生。但是,既然逆境如同月圆月缺一样不可避免,那么当我们身处逆境之时,就应当正确对待,泰然处之,从容淡定,在痛苦中寻找生活的快乐,于灰暗之中向往光明的美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人生际遇,遭逢大变,磨难多多,但他面对困境的乐观心态,则足可堪称国人的楷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统称为“三苏”,并列于“唐宋八大家”。苏轼曾少年得志,与弟苏辙同榜中进士,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称赞。但走上仕途之后,由于卷入新旧党争的激烈旋涡之中,他的一生就再也没有平静过。他先是被朝中小人构陷,由知州突然被逮捕下狱,成了阶下囚。出狱后贬官黄州,官职卑微,薪水很少。以后辗转数处,都不得意。6年后,旧党上台,他突然奉诏进京,在短短的20多天里,居然连升数级,差一点就要拜相了。然而等到哲宗亲政,又将他贬到广东的惠州、海南岛的儋州。苏东坡六十余岁时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日啖薯芋”的贫穷生活,幼子夭亡,最理解体贴他的侍妾也病死。在儋州,他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直到六十六岁遇赦北归,却死在路途。综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然而他的一生又始终是乐观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是面对现实的一生,也是超脱现实的一生。在惠州,他自宽自解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还说自己本来就是当地的一个秀才,如果屡试不中,那不也就要在这穷乡僻壤过一生吗?贬谪到海南岛上,这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最远的“天涯海角”,亲友们担心他年迈难得生还,他却唱道:“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视人生如棋局,荣辱,得失,又何必计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卿复尔耳”。千百年来,苏轼正是以这种旷达洒脱影响着后人,吸引了无数中国文人,使他们在失意的时候能够不厌世、不愤世,面对人生挫折仍不失乐观、平静的心态。
在人生道路上,有顺境有逆境,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再也站不起来;失败后站不起来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失败后站起来,又继续犯和上次一样的错误。善待失败,就是要避免再次失败。理智地对待失败,就是要求我们勇敢面对失败,不忌讳,不逃避,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导致失败的关键因素,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再次失败。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失败也好,逆境也罢,虽不一定有自我招引的因素,但大多数情况下,总与自我的弱点、缺点、失误、舛错相连。在逆境中的压力下检查自己的弱点、失误、缺点、舛错总是痛苦的,往往也是难堪的——然而必须迈出这一步。迈出了这一步,方可领悟出外因是如何通过内因酿成这一境况的,或者换句话说,内因为外因提供了怎样的缝隙与机会,才导致了这糟糕的局面出现。不迈出这一步,总想着自己如何无辜,如何不幸,如何罪不应得,如何命运不济,便会在逆境的黑浪中很快地沉没下去。逆境的出现,包括失败,当然也与外因外力有关。在检查自我的同时,冷静分析估量造成逆境的外因外力,自然也非常重要。外因外力不一定都是恶,也许引出那外因外力的倒是我们自身的恶,外因外力不过是对我们自身的恶的一种抗拒,从而造成我们的难堪与逆境。外因外力又很可能含有恶。恶总是要乘虚而入,我们的弱点是它最乐于楔入的空隙,我们的缺点是它最喜爱的温床,我们的失误舛错等于是开门楫盗,恶会欢蹦乱跳地登堂入室,从而作弄、蹂躏我们心灵中的良知与和善。因此,在失败后,在逆境中,理智地思辨分析内因与外因外力,弄清楚它们在逆境中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所产生的作用,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筑堤建坝,阻断恶的渗入,必定能缩短逆境存续的时间,降低逆境恶劣的程度,减少逆境出现的次数。如此一来,我们总是处在一个全新的审视角度,各种事情所不为我们所知的一面,就会逐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化险为夷,化逆为顺,就会变得容易多了,人生命运的轨迹则可大多行进在顺境的天空,从而采撷众多成功之果。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精髓要义,全在于此。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逆境也是一柄双刃剑,有利亦有弊,让人欢喜让人忧。逆境会给人造成精神上或肉体上的痛苦,使我们遭受失败和打击,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曲折与艰难。然而,逆境也能磨砺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变得勇敢和坚强,成为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向上动力。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作《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自己也是因宫刑而后著《史记》。古代名人贤者能在逆境中振臂奋起,创立不朽功业。当今世界,众多普通人也能因逆境的激励奋袂而起,唤醒身上沉睡的潜能,使自己的命运改换一新。正如法国文学家大仲马所说:“命运的转机总是在最绝望的逆境中突然到来的”(《名人语录·外国卷》第371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我的一位小学到初中的同学,同年同月所生,呼之为“老庚”。老庚出生于一个普通县城小市民家庭,其父无正式工作单位,靠卖苦力做临时合同工养家,母亲乃家庭妇女,兄弟姊妹共6人,家庭生活相当困苦。身为长子的老庚,为帮父母减轻生活压力,从十二岁开始,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拾煤渣,捉青蛙,赚取学费和补贴家用。1966年秋冬时节,已经停课在家的老庚,就参加了街道管区组织的挑沙队,与成人一样干起了笨重的体力活。1968年末,刚满十六岁的老庚,又与几位同学到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生产队为照顾知青的生活,允许他们早上可以不出工,在宿舍做饭洗衣。但老庚为了多挣工分,在年底分红结算时多分点钱粮,好帮父母解决点生活困难,便坚持天天早上出工。时间长了,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都喜欢上这个做事卖力的毛头小伙子。第二年秋季,第一批招工开始,老庚所在的生产队有幸分得一个指标,生产队的贫下中农一致认为老庚劳动态度好,凡事积极肯干,一致推荐老庚去当工人。就这样,老庚很顺利地通过了种种关卡,成为某国营冶炼厂的一名冶炼工,进入了地级城市。冶炼工是重体力活,粮食定量指标高,工资收入比一般的工人要多,福利待遇也好。老庚心里很满足,工作虽然苦累脏,咬咬牙也能坚持。他每月按时将工资收入的一半交给父母,父母的生活重担因此轻了许多。父母心里也很满足,总是去信告诫儿子“好好工作,当个好工人”。老庚是个诚实厚道之人,因为满足,所以热爱这份工作,心中没想别的,就一个念头当个好工人。他的班长是个抗美援朝退伍的老兵,爱憎分明,性格偏激,对工作努力认真的老庚那是关爱有加。可是好景不长,大约一年之后,班长与老庚的关系竟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原因很简单,在今天看来还很可笑。当时正处于文革动乱的中期,派性的斗争还比较突出,老庚的班长与学习组长属于两个不同的派别,互不买账,时不时还闹点小纠纷。在老庚的眼中,这两个人都是领导,都是师傅,所以都一样尊敬。有一天,班长对老庚说,组长在背后搞小动作,闹派性,要老庚下午在班务会上发言批评组长。老庚摇摇头,实话实说“我不知道组长背后搞了什么事,不好发言。”“没关系,我说什么你跟着说就是了”。班长又补了一句。下午的班务会上,班长批评了组长,组长回辩了几句,其他的工人师傅也没有说什么,只有个别人打了几句哈哈。班长两次瞪眼看着老庚,老庚只管低着头,一言不发。过了几天,班长看到老庚跟组长在一起,样子还很亲密,顿时火冒三丈。在下班的路上,班长把老庚拉到一边,严肃地吩咐老庚不要与组长交往,要分清界线,保持立场,老庚怔了怔,不解地望着班长,不知说什么好。老庚这个刚刚成年的小伙子,出身贫苦,心地善良,没有阅历,他不愿意也不敢对组长说三道四,何况组长还是个党员,他有什么理由去拒绝一个党员组长的关心和友爱呢?!他还是一如既往,该做什么做什么,凭着良心,听从直觉。这样一来,班长恼怒了,认为老庚是白眼狼,是可恶的叛徒。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老庚陡然间成了班长的眼中钉,肉中刺。班长开始隔三差五地批评训斥老庚,始初老庚还忍着,一声不吭,后来班长训狠了,骂痛了,老庚也辩上几句。班长更是怒不可遏,竟恶狠狠地说:“我看你厉害,我这一辈子要把你整死在这里!”霎时,老庚的脑袋像是被铁锤重重地砸了一下,嗡嗡响个不停,继而心绪大乱,五味杂陈,既有恐惧与后怕,但更多的则是委屈与愤懑不平。在这座城市里,他举目无亲,无人能帮他。他与班长的这种事情,又无法向班上其他人倾诉,更不能找上一级领导汇报,他知道班长在整个车间的影响力有多大,弄得不好,麻烦会更多更大。他思前想后,自我斗争,自我讨论,一股不服输不认命的念头在心间升腾而起。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挣脱班长的掌控,一定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活出一个人的尊严!这条路怎么走?走一条什么样的路?他比较来比较去,认为自学写作是一条既方便又适宜自己的路,既不需要什么条件,又可以独自悄悄地进行。于是,他买了纸笔和几本书,开始了认真刻苦的看书抄书。每天,除了上班、吃饭、睡觉,所有的业余时间他几乎都沉浸在笔上、纸上和书中。老庚乃1967年初中毕业生,实际上初中只读了两年,文字写作功底很差,常常想一句话要费很大的劲。每当疲劳或稍有松懈的时候,他就在心里默念班长说的那句狠话。说来奇怪,默念一两遍之后,疲劳、懒惰等不良情绪竟然消失殆尽,浑身上下又充满了精神。几个月之后,老庚试着给厂广播站、黑板报投稿,开始几篇稿子没有采用。后来,采用率越来越高,厂里的宣传墙报几乎每期都有他写的文章。一年之后,他开始给本市报社、广播电台投稿。开始采用率很低,十篇难中一篇。他不气馁,自我总结摸索,不停地写,不停地投,渐渐地,老庚见报的稿子越来越多了。老庚和他的稿件,引起了市日报社和工厂领导的注意。1975年夏季,市日报社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时间三个月,报社特意给了冶炼厂一个指标,点名要老庚参加,厂领导也同意培养老庚。这一下,班长想拦也拦不住了。老庚就这样跳出了班长的掌控。通过报社的培训,老庚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省报也隔三差五有他的文章见报。学习回来后,厂部将老庚正式调入机关,先在厂工会搞宣传报道,后在厂办公室当秘书,八三年文凭热兴起之时,已过而立之年的老庚考入电大党政干部经济管理专修科,一面工作,一面读书,三年后获得大专文凭,不久又提拔担任厂办公室主任。在机关工作,不顺心,不如意,甚至受委屈的事也时有发生,每当苦恼迷茫的时候,他总是记起班长曾经说的那句狠话,慢慢地心情也就开朗了。老庚后来当上了副厂长、厂长。在担任厂领导期间,他一方面抓发展抓管理,企业规模扩大,经济效益增长,职工收入逐年增多;另一方面结合企业管理工作实践,不断总结研究,发表了一批企业现代化管理成果和经济论文,在省市多次获奖。因此老庚在本市和本行业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最近,已经退休的老庚与我讨论人生是非成败与得失,十分感慨地说:“我这个小市民的儿子,一个初中没有读完的插队落户知青,原本没有什么理想,最大的愿望是当个好工人,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和生活,平平安安地过日子。没想到,命运竟和我开了个大大的玩笑,硬逼着我去搞写作、当干部做领导。我今天的一切,归根到底要感谢当年的班长,如果不是班长对我产生偏见误解,多次训斥责骂,我这一辈子也许就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几十年来,班长对我说的那句狠话,我一直铭刻在心,成了我的护身法宝,给我提供了不断奋斗向上的巨大能量和勇气!”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也有类似相当的人生感悟。1956年,她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她是家里的老大,有3个弟弟。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也是教师。可她偏偏不爱这个职业,从小就喜欢游泳,特别是花样游泳,她不只一次对周围的伙伴说要成为一名花样游泳运动员。父亲后来同意了她的要求。她在培训班练习很刻苦,可尽管这样,她因为先天条件差,始终没有得到肯定,反而遭到许多嘲笑。同伴们有的嘲笑她身体僵硬,有的嘲笑她水中表现力太差……甚至有的教练看他训练后都嘲笑她说,她的体能只能应付一般的游泳活动。这些嘲笑大多流传到她的耳朵里,可幼小的她没有哭泣,也没有放弃,她作出一个让所有的人都不解的举动,将听到的嘲笑一一记下来,每天都把听到的嘲笑写给母亲看,对母亲说:“这些都是我的缺点,我要改正。”就是靠着这种劲头,后来她入选巴黎花样游泳队,并获得法国游泳锦标赛的铜牌。长大后,她进入了一家历史悠久的律师事务所,这家律师事务所的规模在同行中数一数二。她在一次闲聊中,向同事述说了她希望有一天能当上事务所的总裁。她的话一出口,同事们立刻哄堂大笑,对她说:“别忘了,我们这里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女总裁!你只懂法律,却不会管理!你一天只知道干活,一点都不懂外交……。”她再一次把这些嘲笑记下来,然后针对这些嘲笑开始努力。1999年她成为该所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总裁。5年后,事务所在她的领导下业绩增长了百分之五十。一家电视台曾给她做过采访,主持人问她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觉得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记住别人的嘲笑”。主持人很诧异,她急忙笑着解释说:“记住别人的嘲笑,不是去报复,其实每个嘲笑都是你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每个嘲笑都是你成功的动力。不要憎恨嘲笑,因为成功是踩着嘲笑而登顶的。”
这里还有一个用苦难书写人生的故事。1975年,魏宏远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一个偏僻荒凉的小村庄。那里自然环境恶劣,最冷时气温接近零下40度。当地很多人患有大骨节病,骨关节变形,肌肉萎缩,行走困难,疼痛难忍。五岁那年,母亲病逝,由于子女太多,父亲照顾不过来,魏宏远被寄养到河南舞阳的一个远房亲戚家。亲戚家已有三个孩子,家境不好,每天最多吃两顿饭。宏远常常挨饿,天不亮就要到集市上捡菜叶,还要捡柴、割草、放羊、喂兔子。魏宏远蓬头垢面,身上生满虱子,冬天手脚冻得流脓,身上满是大片的疤痕。由于严重营养不良,魏宏远身材矮小,成年后身高不足一米五,而且膝关节外翻,两腿畸形,走路不协调。丧亲、贫困、病痛、残疾和饥饿,人生的种种不幸,他都遇到了。1990年,魏宏远参加中考,考分远远高出省重点高中录取线。他欣喜异常,可是体检后,却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受他。在好心人的指点下,他叩开了县教育局长办公室的门。他要诉说满腹的委屈,因为紧张,甚至有点儿语无伦次。好不容易,局长总算听懂了他的意思,于是给某普通高中的校长写了一封推荐信。校长同意接收,但只能是“高价插班生”。带着重新走进校园的喜悦和兴奋,他开始埋头苦读。高考转眼就来了,三年前痛彻心扉的一幕再次上演:魏宏远的考分远远超过了报考院校的录取线,却由于身体残疾再次失去了读书机会。为了生存,也为了改变家庭的贫困,十八岁的魏宏远在舞阳县城街头摆起了地摊,卖蔬菜,有时也卖烧饼、馒头。勤劳和机灵为他招揽了不少生意,每个月净赚近400元,不仅能支付家里的所有生活开销,还略有节余。然而,生性好强的魏宏远,不甘心一辈子做街头小贩。他说:“街头摆摊的艰辛对我来说并不可怕,可那份歧视的屈辱以及尊严的缺失却使我难以忍受。”他一直没有忘记一件事情,那就是读书。尽管此时梦想已很遥远,但他还是满怀热情地憧憬着。后来,在一位热心肠的老师帮助下,又重回学校复读。一年的勤奋换来高考骄人的成绩,魏宏远被兰州大学录取了。选择兰州大学,是因为这所西部名校学费低。然而,为了第一年的学费,家里还是卖掉了所有最值钱的东西:一头大猪、六头小猪和一头小牛犊,还少不了四处举债。交完第一年全部费用,魏宏远的口袋里只剩下几十块钱,但是与上大学的喜悦相比,这点儿困难根本算不上什么。他有摆地摊的阅历和经验,坚信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谋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学费贷款,生活费自赚;五天上课,周末两天兼职。魏宏远四年就是这样度过的。大学毕业,他回到了母校临颍县第一高中,做了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室里,他依然是身材最矮小的人,却是学识最渊博的人,而他特殊的经历更像是一本教材,学生们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夜晚,他的房间灯熄得最晚。他常常手不释卷,几乎忘记了所有的节假日。在完成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后,魏宏远又将目光投向了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百年名校——复旦大学,他要报考复旦大学的博士生。面试那天,魏宏远侃侃而谈、对答如流……魏宏远被录取了。在复旦,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繁重的学术研究中。不久,一篇篇视觉独特的论文公开发表。导师对这位经历坎坷、勤勉努力的弟子青睐有加,称赞他“献身学术的志向坚定,而且无浮躁之气,知识结构的自我完善能力与研究能力皆相当突出,必将成为一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者”。因为贫苦,因为残疾,魏宏远几次都失去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但因为自强自信,乐观坚定,他一路经历种种不公与困境,终于从小村庄走进了复旦。贫困是如此可怕,残疾令人如此绝望,不公的待遇令人如此愤懑。可是,这一切,都被一颗坚强的心吸收成了财富。如果不是曾经失去学习机会,便不能感受到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如果不是曾经被拒之门外,便不会知道能奋斗能努力是多么让人幸福!这是一曲用苦难、委屈和失意作曲,却用自尊自强与坚韧写出的命运之歌!
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这是构成人生命运的两个基本层面,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没有人能在一开始便收获成功的果实,没有人能一帆风顺地走到成功的顶端。在我们收获胜利的果实与成功的喜悦之前,必然经历风霜雨雪,经历坎坷,遭遇磨难。美丽的彩虹永远只会出现在风雨后,成功也永远出现在历经磨难之后。当苦难绊住你前行的脚步时,请不要退缩,也不要放弃,更不要裹足不前,一定要坚持下去。许多历经沧桑的智者都有这样的认识:失败其实仅仅是成功面具上一层张牙舞爪的伪装,如果你屈服于失败那张恐怖的面容,你就永远也见不到失败的面孔下成功的那张笑脸。只有你不被成功的外表——失败所欺骗,那么,最终你必将收获成功。苦难与挫败,好似凿子和锤子,能把生命雕琢得更加美丽动人。化蛹为蝶,是一个痛苦、煎熬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或许它沉浸在苦难中不曾发觉,然而坎坷过后则是彻底的脱胎换骨,是一个崭新的靓丽的形象。清新脱俗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但倘若没有淤泥,又如何生得出莲花呢?每个人都无法左右别人的思想,但命运并不会因为别人对你的歪曲和误解而定格你的人生,很多人可以对你指手划脚,但他们没有决定你命运的权力。
苦难与挫败是一块调色板,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绚丽灿烂。如果没有苦难与挫败,就没有人生的大起大落,也就少了那份执着,少了那份激情,生活便过于平淡,显得苍白无力,失去了应有的风采、光华和生机。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人生没有任何过程是白费的,包括所有的辛苦、泪水、辛酸。每一笔都会增加你未来的光彩。命运也正因如此,才更多了几分韵味,才更显得丰富。
苦难与挫败,都是人生危机的表现形式。危机等于危险加机会。危险人人惧怕,机会人人乐得。“危机”是在危险中促人寻觅把握机会,既惊心动魄,又前景无穷。人们的成功,往往都起因于我们所遭受的苦难与不幸。苦难是人生的导师。谁经历的苦难多,谁懂得的东西也就多。不少科学家说:“因为我总是由实验的失败中才有了重大发现的灵感。”每当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似乎遭遇到不可战胜的困难时,也就是他们的重大发现之契机。最伟大的事物——伟大的思想、发明和发现,通常是在艰苦中孕育出,在悲伤中思考出,历经苦难才得以确立的。这是一条规律。
拿破仑有句名言:“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仆屡起”(《名人语录·外国卷》第12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理性智慧地看待人生的挫折与磨难,让它成为你的财富,成为你成功的铺路石,成为你日臻成熟完美的重生浴火,使命运由丑小鸭蜕变为白天鹅。因此,我们毫无理由总是把目光落在过去的痛苦上,更不应该总是问自己:“为什么不幸偏偏落在我的头上?”代替这句话的应该是面向未来的问题——“既然这一切已经发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做?”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