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草民的自留地

有文学有美术有音乐,不全是都是我的作品,还有我亲人的作品。
正文

命运组合论 第一章 绪论 第四节

(2023-11-26 04:31:51) 下一个

研究命运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命运,改变命运,把握和掌控命运。我们说命运可以认识,这是因为它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东西。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可以认识的,这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我们已经知道,命运是人与客观事物联系、变化、发展所产生的一种现象,或是一连串的现象,所表现的具体内容就是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等。我们也知道,命运是一个复杂系统的人生科学,是由环境、意识、性格和机缘四大类元素构建组合而成的。这四重组合,又如同命运的四根天柱,它们合力撑起了人生命运之天。至此,命运的基本轮廓与基本模样,就清晰可见了。当然,这种认识是对命运表象的认识,概貌性的认识,也是比较粗浅的认识。

众所周知,每个事物都有能量,每个事物都在运动,凡运动的事物都对周围事物产生着影响。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事物,没有不影响其他事物的事物,也不存在不受其他事物影响的事物。因而,这个世界便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具有广泛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而物质也是无限存在的,这就决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无限的。同理,命运内部的诸多元素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各种主客观规律,统一作用于命运,共同决定着命运的走向、状态、层次与格局。命运的表象尽管千姿百态,但蕴含其中的普通规律性,则是可辨可知,可以掌握的,这种对命运规律性的认识,毫无疑问,将是深层次的认识,根本性的认识。命运的普遍规律主要体现在命运的起伏性、复杂性、社会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等方面。

命运的起伏性,即人生的命运轨迹都体现出高低不一、波澜起伏的特性。这是人生命运最基本的特性。如果将生命的时间走向定为横轴,生命的遭逢际遇定为纵轴,在人生命运的坐标图上,我们看到的必定是各种各样的命运曲线。当然,各类命运曲线的起伏差异,在各类人生命运曲线中的表现形态各有不同。相比较而言,稳定趋好型的命运曲线所表现出的起伏波动幅度和频次,比较小一些和少一些;而较大波动型的命运曲线的振幅则比较剧烈和突出,且频次要多得多。先抑后扬型命运曲线与先扬后抑型命运曲线,均是起伏波动中两种特殊形式,只是起伏的阶段、幅度以及对人生的正反作用不尽相同。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是人生历程总体状态与趋向的直接反映,无论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社会名人,还是普通工人、农民、职员,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其人生的命运轨迹都不可能是一条直线,而是在不同的起伏变化中拓展人生的。认识命运的起伏性,将启迪人们在命运不顺或命与愿相违时,没有理由过分悲观沮丧,甚至一蹶不振;反之,当人生命运节节攀高,势如长虹时,也没有理由过分沾沾自喜、盲目自大。

命运的复杂性,首先是命运的构成元素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网络系统;其次,这些方方面面都是运动变化的,在运动变化中联系,在联系中又出现新的变化,因而复杂性更大;第三,命运现象的复杂多变性,常常导致人们产生复杂的心理滋味。譬如说,父母相同、出生时间地点相同的双胞胎,命运往往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我们看到过,双胞胎兄弟或姐妹,二者之间的性格差异较大,二者之间的事业成就也大有差别,甚至寿命的长短之差也非常令人感慨。这是因为,虽然共父共母同时而诞,遗传基因未必完全一致,后天教育尤其是自我教育的程度不尽相同,由此而来,各自的性格和素质肯定有所不同,因此命运绝不会完全相同。另外,我们从看得见的层面来说,命运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不同的家庭出身、文化背景、教育程度、自身性格等,给人带来的命运也大不相同。单就性格而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势必构成不同的命运;而性格相近的人,各自的命运也肯定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别。

命运的社会性,是人最重要的基本属性之一。人生命运是人们通过各类主观活动能动地作用于社会,而又受到社会运行各类因素的影响、制约而留下的印迹,自然带有浓厚的社会特征。从古到今,无论中国与外国,东方与西方,任何人都是出生、成长、发展于特定国度的特有历史阶段。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制度及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背景的变革,将形成、催生出国家、民族命运新的变化与转折,而国家、民族的“大命运”的态势必然波及、作用、体现于个人的“小命运”之中。我国的“反右派”、“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化大革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等特殊的社会历史阶段,给广大百姓的人生经历带来了许多伤痛,许多特殊的改变,烙下了刺目的印记。不少运势原本不错的人们,因遭逢其中一劫或多劫,跌落低谷,一蹶不振,甚至命休运止,含恨九泉。也有不少命运基础普通平常之人,由于能够因时而动,乘势而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脱颖而出,从而成为时代的新星,社会的宠儿,造就了自身命运的辉煌。

命运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指命运由两种属性构成,一是必然性,一是偶然性。这是命运的一个最不可思议的特点。一方面,它好像是纯粹的偶然性,另一方面,这纯粹的偶然性却成了个人不可违抗的必然性。一个极偶然极微小的差异或变化,很可能导致天壤之别的不同命运。所谓必然性,就是命运中不可避免的、一定如此的趋向和现象。所谓偶然性,就是命运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趋向和现象,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的趋向和现象。纵观古往今来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遭遇,就可以看到,人们的命运现象——富贵、贫贱、顺逆、成败、祸福、寿夭,既有必然性在起作用,也有偶然性在起作用,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共同杰作。在人间这个舞台上,必然性和偶然性构成了命运的“二重奏”,演奏着种种“命运奏鸣曲”。一般说来,必然性是“主奏”者,偶然性是“助奏”者、”伴奏者”。譬如说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要受到老师的影响,这是必然性。但是,你遇到什么样的老师,老师对你的命运产生多大的影响,什么样的影响,又有偶然性。必然性具有“双向逆反”的特征。在人的命运流程中,既有好的倾向的必然性,也有坏的倾向的必然性。有些人,客观条件好,主观条件好,命运就好。这是好的倾向的必然性。有些人,客观条件差,主观条件差,命运就差。这是坏的倾向的必然性。在不同人的命运流程中,这两种逆反倾向的必然性,又有着不同的表现。有的命运流程,是单向的好的倾向的必然性;有的命运流程,是单向的坏的倾向的必然性;有的命运流程,好的坏的两种逆反倾向的必然性时此时彼,兼而有之。偶然性也具有“双向逆反”的特征。在人的命运流程中,既有好的倾向的偶然性,也有坏的倾向的偶然性。有些人,交上了好运,碰上了机遇,就是遇上了好的倾向的偶然性。有些人,遇到了天灾人祸,碰上了不幸的突发事故,就是遇上了坏的倾向的偶然性。这两种逆反倾向的偶然性,在不同人的命运流程中,也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命运流程,是单向的好的倾向的偶然性,机遇一个接一个,好事一桩连一桩。有的命运流程是单向的坏的倾向的偶然性,“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有的命运流程,好的坏的两种逆反倾向的偶然性兼有,此时遇上好的倾向的偶然性,彼时又遇上坏的倾向的偶然性。此外,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对立统一的辩证运动,共同存在并作用于命运流程的始终。和谐相融之时,表现为倾向的一致性,好的倾向的必然性遇上好的倾向的偶然性,构造了好的命运;相斥相搏时,表现为倾向的不确定性,好的倾向的必然性遇上了坏的倾向的偶然性,或者坏的倾向的必然性遇上了好的倾向的偶然性。谁的力量强大,谁就居于主导地位。当然,这两种力量的强弱又不是静止不变的,双方在运动中相互转化。

上面,我们对命运的外部表象和内在的规律做了简单扼要的辨析梳理,它充分说明命运是可认识的,也是能够认识的。然而,人们对命运的认识又是有限的,不完全的。那种企盼没有一点遗漏的认识,根本无法做到,也不可能做到。

人们之所以对命运的认识有限,不全面,不彻底,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说明。一是客观世界的难知。客观世界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下面又有许多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是由无数个元素组合而成的。那情形,如同浩瀚无垠的大海,谁也看不到大海的尽头;客观世界内部又是运动变化的,系统之间,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变化无穷,不断地有新的事物与现象产生,那情形又如同数千米的深海水域,谁也不能一眼穿透到底。二是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任何一个人,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学者,他所拥有的知识学问与客观事物这个知识的海洋相比,也不过是其中的几朵浪花而已,所知悉的也不过是其中的某一块水域罢了,不可能知悉与拥有整个大海;任何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是宽阔的海洋,具有丰富多样性,人们对自己内心之海的认识,也不可能完完全全了如指掌,常有盲区存在,以及假象蒙蔽。可见,今天人类对宇宙与自然界的认识,还是极其有限的,同茫茫的宇宙、无垠的自然界相比,只是沧海中的一粟。宇宙还有无穷之谜,得我们去破解,自然界还有无数“必然王国”,待我们去攻克。当自然界“必然王国”统治着人类的时候,人的思想、行为,在许多情况下还是盲目的。自然界的许多变化,既可以赐给人类幸福与好运,又可能带给人类灾难与厄运。

人能够认识命运,当然就能够把握掌控命运。因为人不仅具有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实践的能力,具有变祸为福、化逆为顺的能力,也就是调动自身的各种内驱力去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自我突破,自我成就。从总体而言,人们对某一种事物的认知程度如何,那么对某一事物的把握掌控程度也就如何。认识准确全面,把握掌控就彻底,其结果必然是“心想事成”。“心想事成”是人人所希望的。“心想”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欲望(追求)的过程;“事成”的过程,就是把握的过程,掌控的过程。一个“心想事成”,表示命运流程中的一个片段或某个方面的把握掌控。“心想事成”多了,命运的把握掌控部分就多了,命运的格局就会悄然改观。

人生命运能够把握与掌控,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个把握与掌控,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而是相对意义上的。即人对命运的把握掌控,是一定的范围、层次和高度上的把握掌控,或者说是主流方面、大趋势方面的把握掌控。绝对的百分之百的把握掌控,不仅做不到,而且根本不可能。这里,除了人的认知能力有限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两个重要方面的原因。其一,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人在大自然面前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自觉主动追求的主体,是有目的,有意识,永远向往着明天的特殊生命,表现出主宰自然的性格,显示出支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人在自然面前表现出伟大性。另一方面,人在自然面前又常常表现出渺小性,他不能不受制于自然规律,无法超越自然界某些力量的支配,必须按自然律的强制去求得某种本能的满足,有时简直是自然的奴隶。其二,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也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也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关系。为了保持整个社会的平衡发展,社会通过采用群体控制手段,以协调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以及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从人类的整体发展角度来看,维护和发展群体利益应当是人类的终极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群体的选择比个体的选择更为重要。为了自身利益,群体一方面既要通过对个体的调节,让个体充分地发展,以壮大发展群体自身;另一方面,群体又总是对个体的能动性进行抑制,迫使个体就范,干预个体的发展。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个体的选择都不可能与群体的选择完全一致。在群体生活中,有些规则人们必须共同遵守和认可,每一个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才不会有逾越、混乱。人并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有些事虽然自己不喜欢,却是不能不接纳,有些事虽然自己很想去做,却不能不有所顾忌。因此,个人总是存在着一个自我克服、自我战胜的问题。为什么“事与愿违”?这里面十有八九与自然规律的强制有关,或者是与群体的抑制干预有关。我们常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个“天”,实质上就是自然规律之“天”,人文社会规律之“天”。

古往今来,在命运的掌握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不相让。像“天命论”所认定的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像“人力论”所鼓吹的人完全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如此处于事物的两极,且根本对立的论调,显然是偏颇的,因此撇开不论。外国的哲人说,人生命运一半掌握在上帝手中,另一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国晚清名儒曾国藩也认为“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曾国藩家书》第1015页)。这两种说法虽有不同,但意思却是一致的:即一半天定,一半人为。这个命运“五五分割法”,既强调了“天”的作用,这个“天”,或许就是上面所讲的自然规律之“天”、社会规律之“天”,或许是指某种神秘的命运力量;同时又强调了人的主观积极作用,人可以在百分之五十的范围内掌握命运,施展作为。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它与命运的客观实际状况基本相符,给了人们改变命运、掌握命运的强劲动力与正确方向。然而仔细地琢磨开来,又觉得这个“五五分割法”的定量不够确切。它把构成命运的两大部分即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简单地一分为二,平分秋色。这样划分,看起来不偏不倚,实际上偏重于客观因素,而对主观能量估计不足。

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种种际遇遭逢,产生命运现象,刻录着命运轨迹。反过来说,没有联系,便没有命运现象与轨迹的产生。在这里,人是居主导地位的。不可否认,人是客观自然的产物,人不可能脱离与客观自然的联系。但是,人是宇宙间最辉煌、最瑰丽的生命现象,也是最神奇的现象。他在与客观事物的联系之中,能够聪明地去认识客观世界,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客观世界的变幻无穷。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他能够有选择性地与客观事物发生联系。他可以选择与甲事物联系,避免与乙事物的联系,他可以选择A点为联系接触点(面),而不选择B点(面);他可以在甲时间段与B点(面)联系,而在乙时间段选择与A点(面)联系……这个理智的选择过程,也是人趋利避害的本能运动过程。有些看似无法改变的客观事物,在人们这种伟大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过程中,也将产生或多或少的有利变化,甚至是根本性的改观。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些与人俱生而来的东西,并不是绝对的不可改变。譬如说,人的体能体质与智力等与父母的基因有关,均属于遗传的范畴。一个生来体质羸弱的人,在成长过程以及成人之后,倘若注重并坚持增强体质的锻炼,并适当地辅之以医疗,他的体能体质肯定会有大的改变,甚至成为强壮之躯。例如,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三磅重,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家伙会成为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而且活到了八十五岁的高龄。原来,牛顿因为童年身体瘦弱,不得不锻炼身体,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哪怕工作再忙,时间再紧,每天也都要抽出少量时间锻炼身体,直至暮年。智力的问题也是如此。一个先天智力平平之人,如果后天有良好的教育,特别是有良好的自我教育,那么,他的智力一定能胜出同类人一筹,有的甚至达到超群的程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评说《曾国藩家训》中讲,曾国藩小时候并不聪明,还是一个有名的笨小孩,一个十四岁的学童,一个晚上也背不下来一篇《岳阳楼记》之类的文章。深受曾国藩影响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也曾说:“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就是这样一个笨小孩,通过发愤读书,长期坚持自我教育不放松,最终成为儒学大家,成为晚清中兴名臣。由此观之,在命运构筑形成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所占的分量比重不是要大于客观事物之“天”吗?

有一首流行多年的闽南民歌《爱拼才会赢》,人们至今传唱不己,尤其是对其中的歌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倾注了满腔深情。这个“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是对人生命运十分形象而又准确生动的描述。它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予了最充分的肯定和赞美。它鼓励人们在更大的范围内纵横驰骋,着力认识和掌握自己的命运,做命运的最大赢家。命运的“三七分”,闪烁着理性的光辉,是人们研究命运、体察命运所得出的真知灼见。“三分天注定”表明,人的一切思想行为都要受制于客观规律、社会规律,也包括自身与生俱来的某些特定的东西,这些人为不可掌控不可更改的因素,决定了人类不仅现在不能而且永远也不能百分之百地掌握自己的命运;“七分靠打拼”表明,人生命运的大部分是可以自我掌握的,关键在于自己敢不敢拼搏,采用何种方式,选取何种方法去拼搏,以及拼搏的程度如何。

当然,命运的“三七分”是相对意义的划分,相对于大众人生而言,相对于一般性命运现象而言,并非绝对。倘若你能十分努力地去认识命运,又能十分努力地去争取改变命运,那么,你对命运的掌握程度就不是“七分”,应该是“八分”,甚至是“九分”。否则,与之相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