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亲密

人未识,情己在。这是一种追求,追求一个人的亲密与宁静。
个人资料
正文

味一无果,声一无听

(2006-05-08 22:56:59) 下一个
在国语,郑语中,公元前774年,周太史史伯就说: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后面更说,味一无果,声一无听。

这就是比中庸更为高明的中和观。中与冲相同,是以老子有冲气以为和。这里和就是冲突与平衡,是以他平他。是大浪淘沙后,留下的和实生物。这才有道法自然,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走向丰富与进化的条件之一就是避免同则不继。百家争鸣,有许多的声音,许多的学说,才可从不同的方面逼近真理。所以史伯才说,只有一种声音,就没有了音乐,只有一种味道,就没有了水果。孔孟之道亦是,它是人类和实生物的一部分,如果成了教条,则有同则不继。中国的历史就表明了同则不继是可能的。人们反思近代中国的落后,是有原因的。因为落后就要挨打的。

行为艺术也是,它是人类走向个性化,多元化之社会交响的一部分。失去了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社会,就是matrix的黑客帝国。这一点,中国的先智早就指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就是也是道法自然,自然界,性的存在就是交换遗传物质,而基因突变的存在也是防止同则不续。中国古代的音乐绘画理论“境生象外”,正是和实生物在艺术作品中的交响。

人造森林与自然森林最大的不同是,自然生态的稳定性与自我恢复能力,其原因就是自然生态是和实生物的,其中不同的物种构成了一个食物链与互补的系统,就有了以他平他的缓冲与平衡能力。德国在人造森林方面积累了许多的经验,要克服同则不继带来的一系统问题。

道家的老子也是周朝的史官,可能对史伯的和实生物论特别欣赏,所以老子才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中和观。而中和观往中庸学说的流变,失去了那过冲与和的所谓权力平衡与百家争鸣的原则。老子更说:和曰常,知常曰明。万物竞争,人与人,文化与文化,国家的争斗,是以他平他的和之常态,一种平衡态,而这种和平,却是负阴而抱阳的。故孙子兵法中说,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我们如果一定要把阴阳的对立强化,去其一面,以为得到了纯洁与传统,其后果就是不知常,逆天地自然而为,同则不继也。

中庸观主要来源于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虞书.大禹谟》),可人们更多的关注在允执厥中,而忘记了道心惟微,惟精惟一的格物致知的过程。儒家更多的走向内在化,慎独,求诚,而放弃了格物致知的和实生物的创新与提高人类的生产力,认识自然,道法自然的进化过程。而道法自然,不光是认识自我,还要认识自然,认识宇宙万物的规律。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lanyi 回复 悄悄话 或许自然界的改变规律已经参和了很多人为因素,许多没有过的现象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所以才给变化的。

平衡虽然是种中庸,但在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上,平衡却又很重要。
一个人的亲密 回复 悄悄话 是啊,自然本身也在改变规律,或者说无中生有的产生新的规律。如生命在地球上不断进化时,越来越复杂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的规律。
lanyi 回复 悄悄话 改变自然是迟早的事,规律掌握了,下一步就是改变规律,总有人喜欢破坏规律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