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话说旅游(1)

(2023-07-08 15:46:09) 下一个

 

                  话说旅游 (1)

                                             ————2014年8月

不知从何时起,旅游变成了当今的时尚话题,尤其是老年朋友,见面总要问上一句:最近又上哪儿旅游去了?似乎“旅游”代表了生活质量、代表了人生品味,旅游好像还是身体好坏财富多少的风向标,甚至有人热衷于和别人PK一下“到此一游” 的小红旗,谁的更多一些。

其实,旅游很简单,旅游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

1980年,还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的我们,终于在某个星期天,咬咬牙放下手中各种繁杂之事,带着孩子们出去玩。两个女儿像快乐的小鸟,明媚的春光伴随着一路歌声,我们要到附近的农村野地里去翻跟头、挖小根蒜(一种野菜)。

路上碰到几个拖着鼻涕的农村小男孩迎面走来,说是要去坐“摩电车”(有轨电车)玩,听说我们要去农村野地玩,他们大笑不已:

“大野地有啥玩的呀?你们真傻!”

我们两个女儿也大笑不止:

“摩电车有啥好坐的呀?你们真逗!”

两个旅游团互相道别后,又都是一阵大笑,然后各自满怀信心地向着自己的旅游目标前进了。

这就是旅游!是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旅游,是同样留下美好记忆的旅游!

  

两只快乐的小鸟

 

这次从波士顿到科德角旅游,外孙和外孙女都很高兴,问外孙,出来旅游为了啥,外孙不假思索:

“Seafood (海鲜)!好吃的!”

刚想嘲笑他,想起自己五岁那年......

 

1, 记忆中最早的旅游——沈阳郊区一日游 

  1952年,我刚刚成为小学生不久,听爸爸说,要去四姑家一趟。我家住在沈阳南站(沈阳火车站)附近,从南站往南,公交车共有十站,即从南一马路到南十马路,再往南就没有公交车了,四姑家住在南十四马路附近。

那年虽然只有5岁,但我知道:

1四姑是我爸爸的亲妹妹,其他那些叔叔、姑姑都在老家青岛,唯有这个姑姑和爸爸在东北;

第2,  四姑家比我家有钱,只要去她家就能吃到饺子;

第3,  我是家里最小的(那时妹妹还没出生),爸爸肯定会带我去。

果然那天一大早,爸爸就带我坐上了公交车,到了南十马路下车之后,就开始了“长途”跋涉——要走四站地。“饺子”的吸引力使我不知疲倦地跟着爸爸往前走,一路上也不用他操什么心、说什么话。

到了四姑家以后,我那个兴奋劲儿就甭提了,房前、房后地跑,摘花掐草、轰鸡赶鸭、撵猫逗狗、无所不尽其极,直累得满头大汗,以至于中午的饺子吃到最后一个,扔下筷子倒头便睡。

不知什么时候被爸爸叫醒了。

回家的路上,爸爸显然也有点儿累了。对我而言,前面没有什么奔头了,所以走得也费劲儿了,一会儿就得歇歇,一会儿还得赖着爸爸让他背背我。

在南十一马路到南十二马路的中间,也就是所谓的 “城乡结合部” 吧,有一处至今我忘不了的 “景点”—— 一个钉马掌的店铺。

门口拴着一些前来钉铁掌的马,老板们在里面歇着,伙计们在外面忙碌着,炉子旁边的凤匣被拉得呼呼响、炉火通红。我看见他们从炉子里拿出烧红的铁掌,往马蹄子里钉,被五花大绑的马撕心裂肺地叫

我吓得往爸爸怀里钻,爸爸一手搂着我,一手攥紧了我的手。

我问他,为啥要给马上刑啊(小人书看多了,知道有“上刑”这一说,爸爸说,那些马没有鞋穿,走道多了脚就磨破了,就不能干活了,所以主人就要给它们钉上铁掌,就像穿上铁鞋一样。

我说,这些马多疼啊,多可怜啊!爸爸说,如果马蹄子烂了,马会更疼、更遭罪,所以它们主人只能让这些马遭一次罪,以后就不再遭罪了。

我想起自己坐在家门口,经常会看见一、两匹大马在马路上昂首阔步,脚下传来“哒、哒、哒”清脆的马蹄声响,觉得它们真了不起。于是我们小孩穿上木趿拉板马路上去踩,却怎么也踩不出那动听的声音,原来它们要遭这么大的罪才换来这份荣耀。

看过这个景点之后,一老一小就又有精神了,直到上了公共汽车。

公交车站就在我们家门口对过,下车就到家,一日游圆满结束。

这种沈阳郊区一日游的活动一直持续了三、四年—— 为了一顿好吃的饺子、途中一个免费 “景点”。

 

2, 五、六十年代千篇一律的一日游

沈阳有著名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的陵园,一个是东陵公园、一个是北陵公园。五、六十年代,这两个陵园便成了沈阳市各个中、小学组织春游的主要内容。

北陵公园就在市区,东陵公园虽远,却有著名的“一百零八蹬”,就是要走上一百零八个石头台阶,才能上去看陵园。无论去东陵还是北陵,出去玩的第一个兴奋点是能带一顿好吃的午餐,第二就是父母能给点儿零花钱,第三当然是可以尽情地玩一天,不用上课、没有作业。

第一次去东陵公园是小学三年级,在此之前妈妈正好给我做了件红色小花的新衣服有新衣服、有好吃的、还有买糖的零钱,所以很是兴奋

为了确认东陵公园的一百零八蹬到底是不是一百零八个台阶,我们上上下下跑了好几趟,一遍一遍地数着,直到跑不动为止。把带的午饭吃完、兜里的零钱花光,就开始惦记着回家了,至于什么“陵”、什么“坟”、什么“山”的,丝毫不感兴趣,似乎也没有人给我们讲什么,或者人家讲了,我也没听。

总之,回家的路上,我就丢了。

那个年月,老师们也不把学生带回学校,返程的车子一停下来,就宣布解散了。

我四下看看,没有我熟悉的标志,心里一下子就慌了,紧跟着,天空下起了毛毛雨,我怕把新衣服弄湿了,赶紧脱下来放在怀里搂着。穿个小背心、顶着毛毛雨,想哭还不敢哭。突然想起妈妈经常嘱咐的一句话:

“找不着家的时候,就找人打听沈阳南站往哪儿走。”

妈妈的这句话真是我的救命稻草,在这之后的几年里,每逢“五 · 一”或“十 · 一”游行,每次游到市政府大楼,市领导检阅完毕,队伍就随便拉到附近的一条什么马路,一宣布就地解散,我立马就转向、找不着家。每次都是先哭,后用妈妈这句话指导行动,屡试不爽。

现在想想,那时的老师胆子也真够大的,也不怕把学生丢了,也不怕家长找学校拼命,也幸亏那年月社会治安好,否则像我这样的笨小孩,早就让坏人拐走了!

想到妈妈这句话,我顿时有了主意,为了安全,还知道避开大男人,专找老太太问路,很快找到了南站,南站到我家一路小跑也就10分钟,推开家门,我就“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二姐说:

“我出去到处找穿红衣服的小孩,也没找着,原来你把衣服脱下来了,宁肯让雨浇脑袋也不能浇衣服,你真是舍命不舍财呀!”(据说,这种 “优秀品质”的人也不很多的。)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浑身上下已经被雨淋透了,不知是冷的还是吓的,反正直打哆嗦,把新衣服拽出来一看,还好,没湿,自己一咧嘴又笑了。

 

3,文革中的“自由行”——全国大串联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党中央、毛主席号召,红卫兵小将要到社会上经风雨、见世面,把文化革命的火种散播出去。

已经是大学二年级的我们一行十一人开始了沿京广铁路线的大串联,北京—武汉—长沙—广州。

路线的制定、每到一地做什么事情、待多长时间,全都由自己决定。虽然根本无心玩耍,整天就是宣传北京的大好形势、和当地的学生交谈、写大字报……但是,这些城市的风土人情、城市之间的差异也都完全印在了脑子里。

长这么大第一次到南方的城市,第一次看见长江,第一次知道还有像武汉这样的火炉子,得我们浑身长满了痱子。还有武汉香喷喷的肉豆皮,难吃的糙米饭……

站在湘江边上,我们激情地朗诵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冒烟咕咚的土路上拦截大货车,央求司机我们带到韶山冲;

在广州,第一次参观 “广交会”、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黄花岗烈士陵园打赤脚冲刷地上的大字报、大字块……

以革命为目的,客观上也像旅游一样 —— 目睹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被它燃起激情。

不可否认,这种类似自由行式的大串联让年轻、无知的我们增加了许多知识和阅历。

  

1966年6月在韶山毛泽东故居

 

4,文革中的“背包客”——徒步大串联

1966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大连船舶学院的学生不坐车、不坐船,徒步从大连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一路风餐露宿、宣传毛泽东思想。党中央号召红卫兵小将向他们学习,一方面减轻国家交通运输的负担,另一方面广泛接触社会,学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我们十七人的 “革命自有后来人” 长征队从北京出发走到徐州,历时三个月行程一千九百七十四里路。

这是我们 “旅游史” 上时间最长、吃苦最多的一次。

走到天津海河工地,和民工一起挑河泥、筑河堤;

走到塘沽,和当地渔民一起出海去打鱼;

走到泰山脚下,背着行李到山顶,只为不给往山上挑水的农民增加负担,歇息片刻就又赶紧下山

走到江苏贾旺煤矿,和矿工们一起下煤矿去采煤、真刀真枪地当起了煤矿工人,休息时还要给矿工们演出,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北京文化大革命的形势。

当了整整一周的“煤黑子”,才想起来我们还要继续长征……

和今天的背包客一样 —— 我们走乡串户,每到一地,还要到当地的集市上去了解民情。不同的是今天的背包客寻找的是美景、美食,美摄影;而我们当初寻找的是自己未来要融入的社会,要了解人生,要“自讨苦吃”。

整个团队账目的管理,也很规范我们每人出发前都预交3个月的生活费(人民币和全国粮票),享受助学金的同学去学校预支,否则就向家里预支。

有专人保管、专人安排伙食、大家共同享用、账目支出透明,四十几年后的自助旅游团也基本是采取这种模式。

  

2009年纪念我们长征43周年

 

5,七、八十年代的公款旅游 —— 出差游

七、八十年代贫穷的中国,多数旅游都是伴随着出差进行,而且开始走向寻找美景、美食,只不过不能尽兴,要受到许多限制,因为有公差在身,要全力以赴完成任务之后,才能在被许可的范围内小的溜地玩一下。

记得1981年,刚刚开始实施可以探父母的探亲假(探公婆、岳父母还没有假期),马小庄带着两个女儿回了一趟河北省赵县老家,我只有借出差机会先到广西桂林开会,之后回长春的途中,在石家庄停靠几天(算是请事假),探望十年未见的公婆。

喜悦心情难以表述,因为开会是出差中最为舒展的一项任务,不仅玩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而且还能顺路探望公婆,所以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1981年在出差在桂林           孩子们和奶奶在一起

那时,这种出差游之所以没有演变到腐败,缘由各种条件限制,经济的、政治的、社会风气的……

其实现在看来,这种出差游就是公款旅游的前身。

但是那时我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某些人竟把这种 “公款旅游” 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至演变成腐败,让人不齿。

呜呼哀哉,公款旅游!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