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高渐离住在田光宅邸,几人天天在一起聊天,有时高渐离还表演了击築说唱,说些春秋五霸的故事,寻仙的故事等,受到了田光的称赞。
田光说,他府上还有几个鞠武送的美女。不敢贸然送上,问他们愿意见吗?荆轲,高渐离,他们都拒绝了,要引荐他们去见鞠武,荆轲也拒绝了,说现在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后来田光终于找准了荆轲的脉,让他干活,他没有话说。原来说好了立秋时是田光代鞠武劳军骑林军,田光就托病,由荆轲,陆期为正副使,代为劳军,高渐离随从。
犒劳的骑林军。说起这个骑林,先要从乐毅说起。
乐毅在中国历史上评价非常高,甚至高过李牧,白起,王翦等诸位将,三国志里面
诸葛亮就是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名相。孔子都称赞他是仁。乐毅虽然有灭齐战,但却实在不算是惊天伟业。
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伐谋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在实力相当的灭国战可以说没有。但其次伐交,这次灭齐就是,当时的燕昭王和苏秦已经做好了扣,所以乐毅能率领,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因此乐毅不赢都难。就凭这一战灭齐。乐毅实在没有好吹嘘的,因为主要是燕昭王,苏秦外交的功劳,再说同时期的,秦开,为燕国战胜强敌东胡,辟地几千里。炎黄子孙从此有了辽东之地,可是在历史上从没有人祭奠秦开?而乐毅却是香火不断,在宋朝时还是延续前朝设庙,供奉自古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乐毅,但没有秦开。
乐毅是浪得虚名吗?不是,诸葛孔明的历史咖位在那摆着呢。那乐毅厉害在哪?因为他是文武两全,军政双才。他的文治政谋,堪比管仲,看看他灭了齐国,做了什么?历史记载:“乐毅宣布宽减齐民的赋税,废除苛法,恢复齐威王时代的一些合理法令。在临淄郊外隆重祭祀齐桓公和管仲,把100多个燕国的爵位赏赐给归顺的齐人,又在齐国分封了20多个享有燕国封邑的封君,笼络了齐国的统治阶级,基本稳定了对齐国的占领,齐国上下都愿归顺燕国。乐毅说,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燕国吞并齐国七年,国际上六国间大家乐见其成,齐国百姓也是风吹水皮风平浪静。如果不是燕昭王突然去世,继位的燕惠王用骑劫换掉了乐毅,并改变了乐毅的政策,使齐国复活,那么以后秦国能否战胜燕齐联合体,那还也未可知。
虽然乐毅的事业功败垂成,但历史也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
诸葛亮最后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冥冥之中,他和他的榜样乐毅命运竟然有很大的相似。
在唠叨一遍乐毅的先见之明,对付小地方(五打一,齐国算是小了),战胜不是难事,关键是让他心服。明朝朱棣灭掉安南,并入明朝版图,但二十年后,安南又独立出去。所以对于小地方,要用孔孟的以德服人,以及诸葛亮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才是正道,而这也就是乐毅采取的施政方针,再用常识打个比方,两个都很正直的同事,但关系一直不对付,这时,一位成为了另一位的小部下,能被生杀予夺的那种,当然这里没有业绩压力,就是要他们搞好关系,“情同父子”,“亲如兄弟”成为一家人。如此一起呆了两年,结果关系更不好了,小部下要调走,那我说,一定是这位大领导的错,而不能怪罪小部下,因为人都是要想和上级搞好关系的。没有平白无故去抗上的,而那些怀柔,恩情,以德服人,宽容赤诚都是上位的人才能用的。没有让下面的小部下去怀柔,恩情,以德服人,宽容赤诚对待大领导的。所以明白人是不会归罪小部下的,因为即使小部下不是正直的人,那就更会被恩情利益感动。所以大领导应该要想,是我对他不好呢,还是我德行不好呢?或者我压根不是正直人呢?
翻开中国历史,像乐毅的人太少了,所以诸葛亮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楷模,如果历史上乐毅这样的人多些,安南还在中华版图呢。
说到本书,接替乐毅的骑劫,虽然后来齐国复国的时候,他兵败而死,但燕惠王也没有怪罪他,因为他只是听自己的命令而已,因此骑劫家族一直在燕国军中有很大存在,而这个骑林军的骑林就是骑劫的孙子。
再说这个骑林。因为独特的训练法,练出了一支精兵,在燕国赫赫扬名。
说骑林还要从燕王喜公元前251年偷袭赵国开始。
当时燕王喜为了偷袭赵国,没有等全国总动员就开始出动常规军二十万作为前队出发,燕王喜和相国栗腹亲自带队偷袭邯郸。他们以为一定能够轻松大胜,因为就在公元前257年赵国就被白起坑杀45多万,此后赵国经过信陵君窃符救赵那次战役,又死了几万人,现在赵国只能看见妇人,儿童,老人在田地里耕种。
骑林因为家族势力,他是有私兵和部曲的,因此骑林二十多岁,就单独带领家族兵三千人出发到燕下都集结,因此他是第二队。
等到他们深入赵国国土的时候,前方已经传来燕军大败。国相栗腹身死,燕王喜不知所踪。
原来最初赵国,没有防备,被燕军偷袭得手,很快连克赵国数城,跨过前中山国的旧地,到了保定,灵寿附近,遇上赵国派出廉颇率兵八万,廉颇用老弱残兵使出诱敌之计。燕王连战连胜,以为赵国真的是不堪一击,轻装追击,一直打到鄗邑(邢台高邑)附近,结果被廉颇一个埋伏,反冲锋杀的大败。
当晚燕王喜和一些残兵败将,终于跑回自己第二队的大营,第二队主帅巫强宽慰燕王,说我们还有大军二十万,粮草都没有损失,只要我们守住营垒,和赵军僵持。秦国必定会来攻击,我们就能反败为胜。
燕王喜答应的挺好,但实际上已经下破胆子了,第二天刚拂晓,也没有和巫强打招呼。就自己跑了,只是留下话,让巫强坚守。
巫强本来还想着和廉颇交战,但前军刚败。相国都死了,现在燕王再跑,知道士气肯定要大受损失。只能决定撤退,在问谁愿意留守的时候,骑林主动站出来说他愿意留守。巫强就拨给他一万兵,留下所有战马,要他坚守大营两天,最后撤的时候焚毁辎重。随后巫强有秩序的撤了。
而骑林最终也是以全军覆没,仅几人逃回的代价,成功掩护了燕国大军团的撤退,成为燕赵大战中仅有的亮点。
骑林千辛万苦逃回燕国,失望于燕王喜的怯弱,因此率其家族脱离王军,到了素有世交,而且被燕人称为“贤”的诸侯唐毅处,重新整军厉武。所以这些年又练出了比以前更精锐的骑家军。
现在荆轲犒劳的就是位于燕齐边境不远的唐毅的诸侯军,本来骑林军一切供给都是唐毅的,因为这支部队在辽东战场和胡人作战中,表现不俗,国相鞠武看他们才一千来人,就问骑林能再多带点人吗?骑林就说唐毅封地只能养这么多人,国相就找唐强商量,说王家给骑林军包了军饷,唐强有点财迷,没细想就答应了,自此骑林虽然还是诸侯军,但却是王家包供给,十多年过去了。也只是扩兵三千多人。
如此荆轲才能代表鞠武,田光犒赏骑林军。
先到了唐毅的封君府邸,荆轲没想到这里居然还有秦使。原来太子监国后,虽然一直想和赵国恢复盟国关系,但也没有断绝秦国友好,再加上幼时好友赵政继承了秦王,更不能和秦国断绝友好了,所以当时燕国以下诸侯在私交秦国,也是人之常情。
唐毅摆下宴席,接待荆轲,陆期,荆轲硬拉上高渐离,说这是我好友,因为也给他加了坐席和一桌几。
陪同的是唐候毅,以及唐毅的诸侯国的相国,秦使,还有骑林。这里面唐毅已经50多岁了,骑林四十多岁,唐相国30多岁,荆轲,高渐离,二十多岁。
聊完客套,酒至半酣,荆轲就说,昔日信陵君说,秦国不把天下所有诸侯当俘虏奴隶,是不会罢休的,不知是不是真的。
这位秦使居然说,活不能这样讲,秦国只是要代表天命,使天下一统,再也没有战争,孟子不是曾经说过吗?昔日梁襄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荆轲心里表面都大笑,居然和我谈孟子,不知道我是孟迷吗,道,你一定是从姚贾那边来的。
因为秦国从来不公开正式说有吞并六国之志,只说他们是被迫的防守反击,只是在稷下辩论的时候,有拥秦派,拿出一统,天下和平来说事。估计秦使以为拿大家只闻其名不闻其声的孟子,就能把人唬住了。
荆轲见来使没有否认,估计猜对了,派到燕国的秦国使者,都是姚贾派的。因为燕国和齐国距离近,咸阳不好遥指了。就用齐国姚贾代管燕国的外交。
荆轲道,“定于一”。后面孟子还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看秦使要说话,荆轲挥手打断道,就算你们是爱民如子从来不杀人好了。可是孟子说的一统,你知道是什么样的一统吗?
秦使说,不就是天子,帝王?代替周朝的天命。
荆轲道,孟子说的定于一,是要这个新天子在一统后要分封天下给诸侯,整个天下不能有大于鲁国的国家,孟子曾对“慎滑厘说,天子的土地千里见方;诸侯的土地百里见方;周公分封在鲁地,是百里见方的一块;太公分封在齐地,也是百里见方的一块;这些并不是当时土地不够。而是就分那么大一块。现在鲁国的土地有五个百里见方那么大,你认为,如果有圣王出现,那么鲁国是在土地应该削减之列呢,还是在应该增加之列呢?不费力就把那里的土地取来并入这里,这样的事仁人尚且不干,何况用杀人来求取土地呢?”
荆轲接着道。这不就是燕国太子上书说的,秦归还六国土地,六国土地归还鲁,宋,郑,卫等国吗?怎么秦国没有答应孟子的“一”呢?
秦使大红脸不吭声了。估计这位以吏为师的。就是现学现卖,并没有看过孟子的书,只是学了只言片语。
这时骑林道,孟子这人从来没听说过,他还说过什么?
荆轲敏感的感觉道,这是骑林在对唐候和秦使表现不满。
荆轲道,孟子主要学说,第一是仁政,现在唐候就已经在实行了。唐候治理的唐地,很富裕,民众安居乐业,这从荆轲一路走来,能够看见。所以戴个高帽也是应该的。
这时唐毅的相国说,我们侯爷曾说,祖庙家庙王府相府是国家的衣裳,百姓的民居是国家的裤子,我不能前面长脸,后面却是露屁股(那个时候。燕赵已经胡服骑射七八十年了,穿裤子是主流了)
荆轲大为震惊,站起来向唐毅再次施礼道,失敬失敬,有次见识,这可以当的起“仁政”了。
唐毅得意的微笑。
荆轲接着道,昔日滕文公可谓仁义之君,不想今日得见唐侯,滕文公复生也。
唐毅正色道,不敢,但我夹在诸大国间,如何保全一方安宁,时刻挂念我心上,这也是滕文公一直担忧的。
荆轲道,孟子时期虽然有杀人盈野的说法,其实只是夸张,那时都是点到为止,不穷追,不杀俘,不挖陵,现在都被秦国把规矩都一一打破了。
唐侯想救秦使,打断荆轲道,还准备了点歌舞……
陆期道,荆卿的话还没有说完呢。骑林,高渐离都说,该说第二了。
荆轲接着说,第一仁政,第二是分权,现在孟子百年后,鲁国已经没有了,试想孟子在世时,鲁国就有多小,孟子还认为他大呢 ,这要分到多小的权啊。
第三,选王,由百姓选择。 孟子《万章》说禹向天帝推荐伯益为继承人,七年后,禹去世。伯益为大禹服丧三年。三年后, 伯益居箕山之北,没人理他,前来朝见和发生诉讼的百姓并没有去箕山朝见益,而是去朝见了禹的儿子启。因此启成为夏王!所以孟子说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意就是天命,孟子这是让百姓用脚选择君王啊。
荆轲又对秦使道:如果秦国让百姓能自由迁徙,你秦王真要成孤家寡人了。
秦使一直涨红着脸,说不出话来,唐毅见此又打圆场说,都是玩笑玩笑。我们下面欣赏歌舞,随后来了多位歌伎表演女乐歌舞。
最后由骑林陪着荆轲一行回骑林军的驻地去劳军。
在路上,骑林以军人的直爽对荆轲等表达了对唐侯的不满。
骑林道,唐侯是仁政,但仁政的人,会不会不义?今天燕太子还被秦王扣在咸阳,唐侯却和秦使打的火热,使劲巴结秦国。骑林表示看不惯。
当时骑林脱离王军的时候,燕王喜还在当政,就是因为看见诸侯大臣都在非议他的怯懦,另外好多军中骨干,勇士都要脱离王军,他才迫不得已赶快让太子监国的,等太子监国,骑林已经是唐侯的部曲了。
荆轲道,仁政也分时候,今天后胜也在齐国实行仁政,但如果对暴秦始终袖手旁观,这种仁政就会被秦国葬送,因此他们的不抵抗反而成为不仁,害仁之人了,所以对于我自己来说,为了能使齐国抗秦,我可以杀了后胜,因为这符合孔子说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骑林沉默良久道,你可以,你又不是后胜的部曲,可我现在是唐侯的家人。
荆轲笑道,是啊,要不我说我自己呢。
随后荆轲就问骑林具体的他在燕赵之战的过程。
骑林一脸痛苦道,不堪回首啊,不愿意在回想。
然后就问荆轲经历,荆轲毫不隐瞒说了以往。
当荆轲说道,“弃剑投降”。本来两人并驾齐驱,听到这。骑林拉住了马,脸露惊讶的表情,上上下下,又重新打量荆轲,史记说燕人“大概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这是说燕人比赵国人更加彪悍,少思考,行事不顾后果。如此环境下的燕人(燕人张翼德),听到荆轲这种行为,而且自己口中说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有点洋洋自得。真是以为荆轲在戏言,在开玩笑。骑林就狐疑的回头看陆期。陆期是鞠武的大秘书一类的角色。以前和鞠武来过多次劳军。因此骑林和陆期熟悉并友好,现在看陆期好像在问是不是真的。因为在燕国高层,都知道的机密就是田光,也还有陆期,现在两人掌握着燕国的谍报,自从田光到了燕国,鞠武不仅让田光推荐挖掘人才,而且还把燕国的侦谍系统,交给了田光,因为这本来就是信陵君的长项,昔日,信陵君和魏安釐王两个人正在下围棋,魏国北方边境突然传来警报,说是赵国大军到了赵魏边境,魏王就无心下棋,心不在焉。这时信陵君不紧不慢地对魏王说:“不用理会,这只是赵王在边境打猎而已,我们继续下棋吧!”不一会,北方果然传来消息说是赵王在打猎,原来信陵君手下的门客早在赵王打猎出发前,就侦谍到消息。
陆期点了点头。认可荆轲不是戏言。骑林再回头道,荆卿真是田光国老的坐上客?
这话已经有点不礼貌了,荆轲道,当然是,而且是那种让陆期趴着,他就不能坐着那种。
骑林这次下巴快掉地上了,荆轲竟然对陆期如此失礼,骑林甚至要为陆期打抱不平了,但看陆期一是点头,好像在说荆轲说的对,二来平静如常,好像就应如此,更是怀疑今天见了鬼了,因此骑林开始沉默寡言,有点心事重重。
高渐离是专职打破沉默,捧哏带腻缝的,就在后面说道,荆卿你这次在赵国,看李牧比以前的廉颇如何?
荆轲道,李牧比廉颇强多了,虽然廉颇能打的燕军大败。这时荆轲使劲看骑林,骑林听到了感兴趣的话题,也打起精神听荆轲说,并且对荆轲批评燕军,也没有在意。
荆轲道,但廉颇已经被秦军下破了胆,三年长平之战,期初他被秦军打败,在赵王告诉他赵国军粮将罄时,依旧不敢出战,已经失去了为将的本分,而李牧在井陉关并不是一味死守,他是和秦军采取对公战。
渐离捧哏道,究竟怎么样?
井陉是当时山西到河北的必经之道,沿着“井陉”这条道,有的地方“两边石壁峭狭,车不能方轨,骑不能并行,”有的地方,有个小平原,或者小谷地。李牧就根据此地的大小,在井陉关前,小平原处,设有多个这样的小营垒。秦军想要攻击这些营垒,因为道路崎岖狭小,又被赵军守住关键,正面攻不进来,只能采取漫坡的方法,从山西那边翻山越岭,士兵自背粮食,绕行几十几百里,如此才能四周围攻这种小寨,即使拿下几个小寨,第一不能囤大兵。第二不能屯粮。守个几天。就兵疲粮尽,李牧从井陉关出发,因为离得近,兵精粮足,一个反击就又夺回井陉关前的小营寨,秦军又只能从头来,因此多年来,秦军根本攻不到井陉关前(几十年后,陈余放弃了前面层层阻击的战法,就是放弃井陉关天险,而是自以为兵多将广,和韩信在井陉关前决战,结果被杀而亡,成就韩信的背水一战。)
荆轲道,我因为去了趟榆次,丢了祖传宝剑,虽然如此,但也完成使命,鲁勾践问我要什么赏赐,我说不要赏赐,我想去井陉关前,亲身看一下秦军。因此我到了井陉关前的扼险小寨,亲身近距离与赵军战士们抵抗秦军的攻击,如此待了一些天。
看着话音落地,无人插话,高渐离道,对,秦军的印象如何?
荆轲道,秦人很勇敢,而且从他们的眼光中,看不出对战争的恐惧,而是对战争的狂热,兴奋,以及对死亡的渴望,所以商鞅的让人生不如死的苛政,造成秦军视死如归,真是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六国中,如果想从对战争的狂热,对死亡的渴望这些士气方面比拼,是打不过秦军的。
终于骑林插话了,那怎样打赢秦军?
荆轲道,秦人本来有耳有目,但被秦政用手给强行闭塞住了,就是遮蔽其耳目,迷闭其心智,我们要战胜秦国,只有让他们重新听见看见,重新认识人生不是君王的蝼蚁,因此我回来向赵王相国鲁勾践他们上书建议就是阵前要多向秦军喊话,而这种喊话不能是以前的侮辱、辱骂、叫骂而是摆道理,讲事实,诲人不倦的,要像孔孟那样育人,启发他们的心智。
三人都问,那后来呢?
荆轲道,他们以为我在说胡话,战场疯了,让我休息。
四人都大笑。
最后荆轲说,当时我知道我在赵国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因此就想离开赵国,到燕国来看看,但鲁勾践带我甚好,我张不出口。因此趁着下棋这事,离开了赵国。
最后和骑林讲了如何与鲁勾践下棋翻脸,而离开赵国。这是一行人已经到了骑林的军营。
荆轲他们到了骑营已经下午,不休息马上就开始给唐军分发各种犒赏物品,这时荆轲接待每个唐军官佐,分发礼物,以平级甚至下级晚辈的身份对待他们,因为相比他们,荆轲,高渐离都是年轻人。
荆轲一行在骑林军待了一些天,荆轲会见了每一个百夫长以上的官佐,对他们执礼甚恭,每次喝酒聊天,荆轲都要不厌其烦的阐述秦国的残暴,以后秦军就是燕军的大敌。虽然他们言语上都赞成,但在随后的话把,话佐料里却还是深恨赵国,一直渴望和赵国的复仇一战。
荆轲心想,在不通事理那些人心里,他们不问是非曲直,就如同强盗,他会因为被抢的人反抗,而被激怒,怀恨,还真的认为曲在你那里,直在我这里,我有各种抢你的理由,你就不应该反抗,反抗你就是错了。
骑林军营里面还有一个小营,也就三百多人,荆轲居然被把门的人拒之门外,荆轲也不在意,本来荆轲就不喜欢待在军营,这次只是为了要了解燕军。后来也随口打听出这个小营的头领叫宗雷,按道理是骑林的副手,但因为多次顶撞骑林,副手也就名存实亡,只是他自己带的小营,听调不听宣。就是说可以让我去某地,执行某军事行动,但不能干涉我内部事务,而且来开会,饮酒,这些要首领见面的事,我愿意来就来,不来就派个代表来,据说宗雷欢迎荆轲的时候来过,但荆轲没有印象了。
后来还是发现骑林和他部下不一样,真的有是非曲直观念,因此随后几天,就住在营外骑林府邸里,和骑林倾心结交。留下陆期和高渐离在军营犒军了。
两人慢慢的熟悉了,骑林就问荆轲,荆卿,我搞不懂你,你为什么对上级侯爷,对同僚那样的傲慢,却对下层人那样的好呢?
荆轲道,孟子说“藐大人”,就是你越地位高,我也藐视你,不尊敬你。当然有话在前,我不是都照孟子的话做,是要合我的心意做,而孟子的话能给我找个事后理由,有很多孟子的话我是不赞成。
骑林道,有吗,那句?
荆轲道,孟子说媒妁之言那些,说女孩爬墙头不庄重那些。我就有过野合,有过爬墙头?
骑林惊讶道,你爬吗?
荆轲道,我爬过女子墙头,女子也爬过我的墙头,我都赞成,有机会还会爬,我不像孟子那样,听说这些就气晕过去。
骑林不忘了前面话把,那你对那些大头兵甚好,什么原因?
荆轲道,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在上位,因为我会认字读书有见识,所以见了那些底层人,我想到一个教导,就是“在上不忘降”,越是证明你的地位高,就是你一直想着要降低自己的身份。
注:“在上不忘降”。《左传》
随后骑林让荆轲讲爬墙头的故事,荆轲就简单说了前文说的他爬乐正雪墙头的事,后面女子爬荆轲的墙头,荆轲也讲了,还有野合的事,这个以后我们再说。
然后荆轲就问骑林具体逃出赵国的事,骑林还是说我不想回忆,但我侄子知道,我到时找他们一个给你讲吧。
骑林还是没有忘问,你刚才说的那些,也不能解释你对待陆期的无礼啊。
在之前,骑林私下问过陆期,荆轲干嘛那样对你,你又为什么如何那样待他?
陆期道,他对待我那样。我不知道为什么,陆期接着道,国老说荆轲行事不拘小节,让我像对待他国老那样对待荆轲。
现在荆轲笑道,我和田光,陆期在春天认识,现在初秋,也就四个多月,田光在不断的考察我,以田光的大名,我是不会考察田光的,但田光现在以我为心腹,老头六十多了,估计要我接他的班,那这样陆期可能就是我下一个合作的下属,所以我也要多观察他,考察他。考察一个人,莫过于看他在乎什么,为什么发怒,一个人心胸如何为首要,如果没有心胸,胆量,智慧也没什么用了。
骑林道,你要在燕国仕官吗?
荆轲道,你现在也知道我的誓言,我不会当官的,但像田光一样做个客卿,为燕国做些事,也是可以的,但也就待几年,看看太子如果一直不回来,太子的世子长大了,燕国会有什么变化再说,反正我一时也没好去处。
骑林心中想到,看来田光也没把你当心腹,并没有说燕国谍报的事。也没有说,我和田光,陆期正在谋划的那件大事。
再说骑林的那次燕赵大战,骑林奉命带领一万王军和自己的家族兵部曲三千人掩护燕国军团撤退,骑林他们在大营中,虚设大旗,擂鼓,吹牛角号等一切照旧,不久赵军杀到,骑林在营垒上,看见了廉颇的帅旗,也看见了廉颇登上了云车,向燕军大营窥探。后来赵军就分兵,一部分三万人和燕军大营继续对垒,一边大部队五万人接着去追击燕国撤退军团。本来华北平原就无险可守,让骑林坚守两天,掩护大军撤退基本就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骑林知道这样在坚守大营,就不会起到掩护主力撤退的目的,就一边命人烧毁辎重粮草,烧毁大营,一边带领亲族军首先奋勇杀出,后边的一万王军,看见骑林奋勇,也都玩命跟着杀出,和留守赵军决战。
那边已经上路的廉颇,听见后面杀声,怕赵军无谓多伤亡,毕竟八万人围殴一万人,和三万人围殴一万人,代价肯定不一样。廉颇就下令大军返回参与围剿。
看见廉颇返回,骑林就向全军下令,各千军长各代本部突围,不要恋战,目标返回易水河。
杀到黄昏,骑林在亲族军护卫下,杀出重围,一点人马还有亲族兵2000多人,在撤往燕赵边境路上,骑林发现一处所在,一边是官道。一边是密林,大片的森林,骑林就想在密林埋伏,要伏击廉颇的帅旗。
经过一晚上的埋伏,前面一直爬在树上隐藏的打探士兵,回来报告说 赵军追击过来了,队形不整,有希望攻击廉颇的帅旗,骑林就集合后面埋伏在密林中的亲族军,结果两千多人,才聚拢过来100多人,还多是头目,原来黑夜降临,士兵没有了官长的管束,一个跑,就个个跑,不等看见廉颇的帅旗,自己的队伍先崩了。
骑林大怒,过会大哭,泪流不止,怨谁,还是怨自己练兵的不精。本来想一雪家族骑劫时的耻辱,现在又填了新耻,那时骑林才20多岁,正是青年才俊,血气方刚的时候,骑林就要自杀,左右拉住,架着他向密林深处跑去,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深陷赵境,被赵军,赵国农人,老人,妇女围剿,最后身边的人越跑也少,最后就剩一个大头兵架着骑林,骑林早就失去了生趣,就被这个大头兵架着,指挥者,印象中他们是往东跑,绕道齐国,而不是往北直接回到赵国。印象中,他们为了隐匿行踪,见一个妇人就强迫她带路,随后就杀掉,在每个村落外面孤立的小茅草房里,抢劫食物,甚至大头兵还强奸过妇人,然后就是灭口,藏起尸体,这样赵人只知道有人不明原因的失踪,而不知道是几个燕人在逃出赵国。
如此他们一路灭口,残杀无辜。终于到了齐国,找到齐国亲戚,也就回到了燕国。
这个架着骑林跑的大头兵就是现在的副手宗雷。
跑回燕国,骑林愤怒燕王喜的不战而逃,退出了王军,后来唐毅笼络他,骑林还是心中不服,想要练出在那样深夜就剩一个人也不会逃的,这样的士兵队伍来。
因此招募逃回来的宗族军队,以及一些燕国勇士,骑林要人人把关。自己要熟悉每个人的家庭状况,不能再发生虽然宗雷是他的亲族军部属,他印象中却从来没有见过的现象。现在这个骑林军,除了宗雷营,骑林人人都叫的上名字,还能如数家珍。所以也就最多三千多人,不能在增加士兵了,否则骑林就记不过来了。
至于宗雷因为父母都是中原的胡人,虽然一次没有去过匈奴地界,也算半个胡人,因为是没有家谱的人,所以只能是个大头兵,或者顶多伍长,管五个人。这次立了大功,就任命他做副手,因为在路上骑林浑浑噩噩的曾经许愿要和他共富贵,但因为他一路残暴,骑林也就没有说,把宗雷改名换姓,列到自己家谱里。但宗雷性格直爽,多次顶撞骑林,又和别的骑家军不合最后就是单领一队,人员都是他自己选的。
多次有人劝骑林杀掉宗雷,因为宗雷多次违抗命令,骑林都拒绝了,道,你们不要看宗雷该杀,其实我也该杀,难道你们要我自杀吗?你们放心,我和宗雷都不会有善终的(从赵国逃回路上杀害无辜人太多,骑林一直自责),最后一天我会拉着宗雷一起冲向敌阵,死于敌人的万箭万刃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