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门外岐黄论中医(下)

(2023-05-15 17:23:43) 下一个

门外岐黄论中医,重点在论,论者,叙述评论是也。所有的文字,都是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再阐述自己的观点。论的对象,当然只限于中医;尽管采用随笔的形式,多用故事叙事,但所叙所述,重点在于介绍中医中药。至于论之正确与否,则由行家评价,当不顾也。

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说:“中医至少超前西医1000年,和西医不一样,中医把人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符合系统论理念的,把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看待。”钱先生之所论给了我充分的自信,相信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有意义的。2020年伊始,地球仿佛被谁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不到2个美国爆发致命乙型流感,尼日利亚爆发不明疾病,巴西发现神秘病毒,90%的基因目前无法识别,连青藏高原冰川都发现28种新病毒,武汉新冠状病更是牵动了14亿中国人的神经。正当我们感到困难的时候,有司批准中医出手,竟然顿时克敌制胜,举国欢腾;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黄璐琦日前介绍,目前湖北地区确诊病例中,中医药参与率达75%以上,其他地区则超过了90%,治疗改善成效是显著的。沉寂于底层的中医,又获得救治苍生的一次机会。

国际中医协会原名誉主席、创建者曼福瑞德·波克特十多年前就告诫我们:“中医亡,则中国文化亡,文化即亡,则中国名存实亡!决非耸人听闻。” 的确,5000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延续没有断代的就是中医,一个德国人有如此高屋建瓴的认识,何况我们是炎黄子孙。我是一个中医,如果我不能为中医做点什么我就是民族罪人、家族逆子。我深知自己人微言轻,力薄而难有作为,但如果不尽心中医宣传中医,将来九泉之下无颜见列祖列宗。宋人戴叔伦有句云:“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准备写作中医药的文字,心中竟有这般壮烈的境界。

写作是书,有几个基本原则当贯穿始终焉。

一是写作宗旨。谨遵人境庐主人“我以我手写我心” 之法度,言而有物,绝不虚与委蛇。所写内容,全为自己几十年行医之所历所见所闻所思,尤其是对有关疾病与方药的叙论,尽量不去查阅典籍,不引经据典,忠实于个人的思考与认识。对一些治疗方案的回忆、尽量出于原来真实面貌,不作修饰,更不夸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坚持“实录”的精神;“实录”不仅仅是写史的根本原则,也是科技写作的不二法门。

二是写作内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中医核心的文化简略地阐述,着重说明“医者、易也”的哲学原理。一是对中医药的基本认识,以及中西医之争的个人见解,这大慨属于科普之类的文字。一是关于数十年临床疗疾的心得体会,重点是一些典型案例,试图给他人一点启发与借鉴。一是关于家传验方的实用介绍以及家传秘方的部分公开,这是本书写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彭坚先生对我的主要建议,彭坚先生认为,鉴于没有合法的行医资质,没有大量的实践病例;鉴于没有制造新药的客观条件,个人微力还不如蚂蚁撼大树,大型制药企业又不可能耗巨资来做这样的事情。用文字的方法公之于世,如果有人看了,有人信了,有人用了,有人因之而获救了,这就是无上功德了。唐大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盖此之谓也。还有是针对当前社会形形色色的伪养生,谈谈关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目的是给社会养生热降降温,拽出走火入魔的误区,回归正确的生活。盖“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乃先圣之教也。本来,书还打算写一关于中医药的杏林佳话、文坛趣语、名人逸事,借以显示中医药文化的多样性的丰富的内涵;但因篇幅过多,只得放弃

三是写作方法。全书以随笔的形式,运用敘事的方式,将中医药内容蕴含于叙事抒情与说理之中,力求文笔流畅,力争通俗易懂。结构形式采用一事一题、一题一议,每篇文字限于1000至2000字之间,以便读者阅读。如偶有长篇,则以上、下篇分开,力图篇幅短小,较短的阅读单位,利于今天人们的快速阅读。总之,努力写成一部有趣有味又有所裨益的小册,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开卷有益。

四是写作态度,尽管这只是一本随笔性的文字,但一定要有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正确态度,不虚美,不隐恶,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虽为随感笔墨,却具科学精神。唐代名医孙思邈《千金要方》云:“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千金圣言,吾当奉之为圭臬。立志写下这些文字,固以之作为平生一件功德,不负苍天,不负先人。因为“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吾身虽为编外之医,然吾心当仰大医之道,悠悠苍天,当鉴吾心。

生我者,父母;教我者,父母。大恩未报,父母仙逝,每思至此,无不泪下如雨,心痛如绞。“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但愿自己这些关于中医药的文字,能够当作祭奠父母的一瓣心香;也诚愿这些文字作牲醴,拜奠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有一副传统的中医对联曰: “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 权以之作为是篇之结语, 盖吾今日之心, 诚如是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