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王开局不利,即位后连年旱灾,人口大量减少,到了第五年,又遇上玁狁入侵。危机中,他找到机会,任用尹吉甫、成功反击玁狁,再趁热打铁,把势力重新扩展到富庶的南淮夷,财源滚滚而来。等大局初定,盛世就到了,《毛诗序》认为接下来的两首诗都在赞美宣王。
鸿雁(小雅)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大致意思:
大型雁属鸟、雁属鸟去飞,它们长翎肃肃声。这位君子去远行,过于劳苦在郊外。援引至可怜人,同情这无妻的男人、无夫的女人。
大型雁属鸟、雁属鸟去飞,群集在水泽中央。这位君子去筑墙环绕,百堵都起。虽然规则过于劳苦,他到底安定住所。
大型雁属鸟、雁属鸟去飞,悲伤鸟叫声嗷嗷。维系这智者,说我过于劳苦。维系那愚蠢的人,说我表露傲慢。
这位君子倒霉啊,忙忙碌碌,还不落好。不过《毛诗序》说它: “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
民众流离失所,能让他们辛苦赶过来,在安置点住下,连鳏夫、寡妇都有地方住,多亏了领导有方,赞美宣王。
啊?这赞美的角度如此刁钻,一时竟分不清评论者和作者之间,到底谁更威武。
找点简单的视角吧。宋朝朱熹的《诗集传》说:“流民以鸿雁哀鸣自比......韩诗云:劳者歌其事......歌多出于劳苦”。这是流民的自叹,跟宣王没啥关系。
清朝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说以前诸家都认为“之子”是使臣,就朱熹觉得是流民。姚氏曾反驳:“哀此鳏寡”明明是上位者的口气,流民哪会这么说。所以方先生认为:“使者承命安民,费尽辛苦,民不能知,颇有烦言......谓我多事,徒逞能也。”。
使臣为了安置民众费尽辛苦,结果被人家嫌他逞能,奈何,奈何,其奈之何。作者在为他代言。
网上还有现代的评论:“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
好吧,这谴责角度也清奇得可以。
说来说去,都和流民有关,但读着原文,感觉不太象。哪有流民到安置点,先筑围墙的?不是该先搭棚子、遮风挡雨吗?找个字典,慢慢查吧。
诗名鸿雁,却不是雁形目、鸭科、雁属里面的“鸿雁”。《诗经原始》里有注解:“鸿雁,水鸟名。大曰鴻,小曰雁。” 这两个字起码指两只鸟。
《说文解字》里说:“鸿:鸿鹄也。"
陸璣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里说:“鸿鹄:羽毛光泽纯白,似鹤而大。长颈,肉美如雁。又有小鸿,大小如鳬,色亦白。今人直谓鸿也。”
从解释上看,“鸿”,可能是大天鹅,而“雁”在这里大概指“小鸿”(小天鹅)。它们长得象,羽毛都是白色,所以注解里只说了体型大小。天鹅在中国是冬候鸟,每年秋天迁徙过来,小天鹅有时会跟大天鹅混群,鸿、雁一起飞。
大天鹅、小天鹅、鸿雁
鸟分大小,人也一样。古画里,上位者往往比旁人大一号,使臣带人赶路,恰似“鸿雁于飞”:群中的成员有大有小,但外观差别不大。他带领的可能不是外来游民,他们的关系或许类似“官”、“兵”,同属一个阵营。
编个故事:
宣王带诸侯打服南淮夷以后,觉得按年上贡、收的东西太少,最好想点别的主意。
《周礼 地官司徒》里有个职位叫“司市”,负责维护市场秩序,也顺便收点交易税。把这做法推而广之,直接在淮夷的地盘收税,如何?周王觉得很好。
兮甲盘铭文说:商人必须到指定的休息处投宿,在指定市场交易。那肯定要派自己人过去盯着啦。
这下能创造出多少肥缺啊,周人欢欣鼓舞,赞美宣王。
规章刚刚定好,需要外派的人员太多,大臣们管不过来,所以上面只指定了一些使臣(比如本诗中的“之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手下。
本诗主角虽然年轻,却很有章法,他觉得应该找些年轻的聪明人:会算、能打,没有拖累,还比较听话。鉴于这一去就不知归期,他需要的人手应该男女各半,以便成家立业时,不用跟当地的势力掺和。
这套标准拦下了不少有家有业的刺头,却让另外一拨人心动了:鳏夫、寡妇也是没拖累的人呀,是不是也可以跟着到外头寻个活路?于是,这些人天天过来卖惨,姿态极低,满口好话。磨来磨去,使臣心软了,松口带他们走。
入选的喜悦,在日复一日的跋涉中消磨殆尽。鳏夫、寡妇的年纪大,走不快。野外又有风险,耽搁不起。使臣劳心劳力,尽量协调,安排年轻人在路边打打水、找野菜、野果当补给、让行有余力的帮着背背包裹,好让大家走得快点......这些全都是多出来的事情,唉,谁让他当初心软了呢。
终于到目的地了,当地人很给面子,热情地过来接风洗尘。使臣春风满面,四处寒暄,心里却暗自提防。他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圈地、筑墙。
诗中的“百堵皆作”不是说作者建了一百面墙,这里的“堵”是计量单位。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左传要义卷二》里写道:“古周礼及左氏说一丈为板,板广二尺。五板为堵。”
一堵,是一丈长,一丈高的墙壁;“百堵”,就是一百丈长的围墙。他们的建筑方法应该跟下图差不多。
修建夯土墙:把土填在两块木板之间,夯实,等夯满了,把木板往上移一层,继续填土、夯实,反复五次,就成了周人的标准墙。
行路难、行路难,好不容易到了驻地,却还不能休息,出发时哪想得到有这么苦啊。偏偏使臣急着建围墙,还把建墙的标准定得很高,背地里,有人不乐意了。
一个说:一丈高是应该的,不过,用得着这么厚吗?本地人明明很老实,都怕了我们大周的威仪,还担心什么?
另一个说:你们年轻人不懂,我们经的事可多,哪有先建围墙的呀?应该先把屋子建起来,至少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第三个说,我跟他建议过的,他不听,哎哟,当个小官就神气得不得了。
使臣毕竟还是选了些聪明人的,他们的想法跟使臣差不多:本地人现在看着很热情,等我们把税金收齐了,他们翻脸来抢怎么办?到时候把我们这些人一杀,假装是强盗做的,死无对证啊。当然要先建围墙,还要很结实,至少能撑到援军过来。
在使臣坚持下,高标准的围墙建好了,接下来建屋子。它的墙壁最好也厚一点,便于退守,但这事不能明说。
眼看着同伴们懈怠下来,聪明人聚起来商量:作者你的文采好,写首诗,带带风向。那些人觉得理直气壮,随便偷工减料,坑的可是大家。
作者思来想去,既不能说理,就只能占道德制高点了,从哪里入手呢?一时想不出来。外出散心,正好遇见天鹅群飞过,落到他前面休息。哎,天鹅都知道在湖中央聚集,他们怎么就不警惕点呢?
灵感来了,先写一章敲打敲打那些中年人,使臣破格带你们过来,一路帮忙,现在你们摆老资格、拆他的台,不太好吧?再写一章劝劝大家,建墙也是为了安全,使臣一样很辛苦呀。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墙又不是为他一个人建的,大家都安居嘛。
反复修改后,诗句朗朗上口,作者让他的朋友一道来唱,剩下那些人不乐意听,但也不好反驳。
有一天,使臣听见了。感慨之下,他接口作了第三章:别看我整天哇啦哇啦、许多话,这都是哀鸣呀(大天鹅的叫声有点象喇叭),聪明人啊,说我辛苦,那些蠢货,还说我傲慢呢。
众人偷笑;“哀鸣嗷嗷”,哈哈哈,你也知道自己的声音不好听呀。来来来,把这段也加上,我们多唱唱你的“嗷嗷”。
笑归笑,心里是担忧的;毕竟本地人多,他们小小一支队伍,管那么多钱,太显眼了。
谁能拱手让利呢?宣王也很忙。
庭燎(小雅)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旂。
大致意思:
夜到什么期?夜没到中间。庭中固定在地上的火炬生出光芒。地位高的人到来,鸾铃声音悠长。
夜到什么期?夜没到老。庭中固定在地上的火炬小小明亮。地位高的人到来,鸾铃声音短促。
夜到什么期?夜向清晨。庭中固定在地上的火炬有而不宜有如同晨辉的光。地位高的人到来,说仔细看他的有很多铃铛的旗子。
《毛诗序》说这首诗:“美宣王也。因以箴之。”
“箴”的本意是针,可以做针灸,引申一下就能表示规劝。本诗肯定不在讲宣王扎针,那规劝又从何说起?大家来猜谜。
《毛诗正义》说,这首诗是诸侯去朝见宣王,问时间到了没有。宣王早早上朝的勤奋值得赞美,但周朝明明有“鸡人”负责报晓,诗中之人却一直在问,这是委婉点明“鸡人”的玩忽职守,规劝宣王管一管。
《郑玄笺》说,本诗是宣王知道诸侯要来朝,晚上起来问时间。早着呢,但宣王等不及了,火把点起来,让诸侯早点到。勤政是该夸,但这么做不是为君之道,所以才要规劝嘛。
颜粲的《诗缉》说,宣王勤政要夸,但诗人觉得勤奋过头是容易懈怠的,所以顺便规劝一下。
季本的《诗说解颐》里说,这是讽刺诗,天色都亮得可以看旗了,宣王还不上朝,怠政呀......
各种评论全在时间上做文章,毕竟半夜上朝的例子太罕见啦。那,说不定,不是上朝?
我来编一个:
宣王开疆拓土,新开的地盘总有人不服,所以他又要拉着诸侯打仗了。
战事紧急,通知诸位连夜商量,还没到半夜,只听鸾铃悠悠,已经有诸侯坐车过来了。下图是浚县辛村西周墓地出土的鸾铃和马车示意图。
上面的圆形金属盒是铃,两面有镂孔,铃里有小丸石,安在车轭上,马车走起,石子会撞出声音来。
诸侯的临时驻地有近有远。住得近的早到,下车进场,不慌不忙;住得远的一路飞驰,只听急促的铃声传来,但还是晚了点,明亮的火光,照见他匆匆的步伐。
人越聚越多,天快亮了,铃声再次传来。这才是众人一直等待的铃声,围墙外,高耸的旗杆越来越近,上面众铃作响,旗下定是宣王。
季先生说得不错,天都亮了,大家等了半夜,他才来。不过作者很委婉:此时,黑夜正向着清晨迈进。你看,火把上依然有光辉(照理说不该有了),还是夜里啦。
夸宣王勤政,毕竟他带大家发财;规劝嘛,诗里一个规劝的字眼都没有,只把等待的情形描述一下,自己领会去吧。
但宣王可能不在乎,说不定他正忙得四脚朝天,晚来一点又怎样?
多做多错,从《庭燎》往前数,第八首诗是《湛露》,同样是夜里,人家就宾主尽欢。
湛露(小雅)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大致意思:
厚重的露啊,非太阳不晒干。有秩序夜饮,不醉不返回。
厚重的露啊,在那茂盛的草。有秩序夜饮,在祖庙、陈设于考庙。
厚重的露啊,在那枸杞树、丛生的小枣树。显赫、诚信、地位高的人,没有不是美善德行。
那梧桐树、那山桐子树,它们的果实盛多。和乐、平易、地位高的人,没有不是美善仪容。
《毛诗序》说:“天子燕诸侯也。”
这是首请客吃饭的诗。
《说文解字》里说:“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一曰溃也。”
诗里的“醉”是把酒量喝足,但不过量。作者第一章就说了不醉不归;然后一路走,一路作诗,显然清醒得很。
眼前有个场面出现:
天子在宗庙设宴,大家的兴致很高,直到夜深露重,才往回走。只见草地上,露珠映着火把的光芒,明明灭灭。
走了一程,到枸杞、小枣树这些灌木边上。它们的叶子上也凝着露水,在火把下闪闪发亮。作者环顾四周,嗯,各位的酒徳很好,没人歪歪倒倒。
再往外就是乔木林,它们长得高,叶子上没有露。
《尚书 周书 酒诰》里有“饮惟祀”三字,说明周人祭祀时会饮酒,这次夜饮可能是天子带众人祭祀祖先。树上果实累累,恰如子子孙孙,作者再看了一圈,人人都很体面。
梧桐叶和果实、梧桐子、山桐子雌树
梧桐的果实看上去很醒目。那叶片边缘的三、五个圆球才是梧桐子,据说炒来吃很香。古代医书上有时会说,把药丸做成梧桐子大小,一次吃上十丸、二十丸,大概这样比较好消化。
椅树是山桐子树。它们雌雄异株,雄树只开花,不结果,作者看的是雌树。红色的果实可以榨油,鸟也很喜欢吃。冬天的台湾,有不少人守着它拍鸟。
最后放一张露水的照片,湛湛露斯,在彼丰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