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观时事

潘晓来信的作者之一。老么咔嚓眼的。不迎合不争论,不自以为是否定其他,不以为掌握真理,只是口无遮拦唧唧歪歪。
个人资料
正文

王岐山推荐托克维尔鼠目寸光于制度无法对后中国心领神会

(2023-11-11 18:07:55) 下一个

王岐山推荐托克维尔鼠目寸光于制度无法对后中国心领神会

      2013年1月22日

何必

报载,许先生,非京籍人士,欲购房,却没有在京购房资质……(略。)

如此文字的标题是——“闪婚闪离”为买房:从制度性羞辱到羞辱制度。

嘿嘿。

有关制度,咱们看到的太多了吧。

来看看相关内容吧。

王飞凌邮件组里相关讨论的后续。

(何必注,略。)

来自俺收到的电子邮件的相关内容。

(何必注,略。)

呵呵。

施工噪音里的写作。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现如今简直臭了街了吧。

该书经过王岐山一推荐,立刻洛阳纸贵。数度再版,数度脱销。

王岐山何许人也?当然喽,贵为我党政治局常委,全世界大名鼎鼎;而且,王岐山是姚依林的女婿,也身为太子党,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如果按照孙立平的说法,中国呈现出“社会断裂”——社会各个阶层之间日趋封闭,自成体系,互相之间进行人员以及资源交流的渠道越来越阻塞,越来越难于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梦想,在这个意义上,王岐山是个幸运儿,赶在断裂之前泡妞儿弄了个我党高级干部的千金当老婆,借此一飞冲天,直到会当凌绝顶的常委,这种状况,如果放在美国,比如呕爸妈那么个串的成为总统,可以算是美国梦的表现,而现如今,这种情况在中国以及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下同)里面越来越成为痴人说梦了。权力以及财富部署着阶层,并且日益世袭。王岐山也算是个异类。)王岐山原本就是个舞文弄墨的主儿,最为突出的,就是俺还在监狱里就大量阅读过当时红极一时的《走向未来》丛书,开始包遵信是主编,后来金观涛取而代之,王岐山、王小强、陈越光、唐若昕等等都是该丛书编委。王岐山当时在赵紫阳智囊之一的国务院体改所,也算是文人墨客了吧。当然喽,后来王岐山在广东国投危机处置上的令人眼花缭乱,到现在还为人们津津乐道,王小强连篇累牍对王岐山如此业绩赞不绝口。

因此,王岐山阅读并推荐托克维尔如此著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王岐山如此经历,可以想见的是,丫挺的注定对周围比如胡锦涛江泽民习特勒李疙瘩肉(立刻抢)等等不学无术胸无点墨的德行样嗤之以鼻(今天网上有对立刻抢捧臭脚者,说丫挺的通读国学经典,夫人是英语教授,很是寡廉鲜耻不?)不屑一顾。王岐山在我党阵营里,算是个越来越不可多得的人才,借着泡妞儿一步登天,口若悬河学富五车。当然喽,这并不妨碍这个娘养的也是个贪腐王八蛋,对此俺早就说三道四过了吧。只不过,矬子里拔将军,王岐山好歹还去看些个小人书,比如托克维尔。

俺就琢磨了,如果王岐山推荐肉蒲团或者金瓶梅,或者鼓噪什么八股八卦,是不是也如假包换地洛阳纸贵呢?

托克维尔是个法国佬。对于法国人,

俺开始如此每天一篇文字之处,就曾经引用过哈佛黄万盛为法国卡蓝默《破碎的民主》一书的中文版所作的序言。黄万盛嘛,也算是当今中国人里一个响当当的主儿啦。俺与黄万盛结识接触,还要追溯到1981年俺被学校赶出来后无处栖身被王润生收留,住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学生宿舍里,周国平黄万盛都在那里,黄万盛与老婆住一个房间,王润生周国平等住一个宿舍,俺就住在王润生的宿舍里,成天到晚与这帮子人谈天说地,看到黄万盛书架上马恩全集和列宁全集,以及大量的哲学著作,而且还是个上海人,五味杂陈。

黄万盛在介绍卡蓝默时提及,全世界最好的知识分子都在法国,或者至少是在法国待过。法国知识分子,一直就是全世界知识分子的一个标志。俺不知道,黄万盛是不是暗示,如果知识分子没有去过法国,那就会形成人生的缺憾以及事业上的污点。

实际上,法国人的浪漫主义,让法国佬不管是冲锋还是撤退时,都在最前面。

因为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在毛泽东时代被所有中国国民家喻户晓。法国大革命的历程也一直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参照物。特别是,国际歌就是法国人写的,这也给社会主义阵营带去了别样的力量;法国国歌马赛曲也是非常经典的艺术品,昭示出法国佬的浪漫主义情调,甚至在出生入死大难临头时,也还会产生类似冉阿让那样的货色。(只不过,俺从中学时代起,就不喜欢法国文学,特别是讨厌雨果和巴尔扎克,对于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居然裹脚布般中文版洋洋洒洒四卷感觉法国佬废话得让人忍无可忍,相形之下,俺宁愿现在茨威格,当然更愿意接受比如托尔斯泰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感觉像柴可夫斯基等等更接近东方,虽然说老毛子一直把法国佬奉若神明,老毛子贵族都说法语……)

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失败耿耿于怀,但是在美国,却看到了不同的景象。这很像德沃夏克在美国看到了花样翻新才创作出不朽的《自新大陆》(俺欣赏德沃夏克的《月亮颂》,但对这首咏叹调所在的歌剧《水仙女》却感觉是狗屎)差毬不多。

托克维尔会有着如此感伤,带给后人无穷无尽的思索。特别是,托克维尔被中国人相上了,可就热闹非凡了。比如,被王岐山看了,结果洛阳纸贵咧。

如果不是王岐山看了并推荐此书,会怎么样呢?比如,如果孙立平推荐会毫无反响吧,虽然说孙立平现如今被称作“帝师”,贵为习特勒的清华导师,但是,习特勒金口玉言一个字胜过孙立平的著作等身吧。如果王岐山还仅仅是一个北京市长,那么他推荐此书恐怕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动静。因为王岐山进入中南海,于是乎位高权重,过去压丫挺的一头的刘淇因为王岐山进了中南海马上将对王岐山的态度就从颐指气使变成了奴颜婢膝。换句话说,王岐山推荐此书得到了如此大的反响,这个现象本身就很耐人寻味。一方面,人们试图从中了解最高层领导人都是琢磨些什么,试图寻找我党核心权力领域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当然就是帝制情结作祟了,紫禁城里的动静,当然也是江湖上的风向标咧。

王岐山推荐此书,被好事者赋予了五花八门的解读和含义。太多人认为,王岐山对此书津津乐道并且向人推荐,意味深长于王岐山看到中国的制度与革命的前景。王岐山借助托克维尔之口,道出了王岐山自己的肺腑之言,如果中国不进行制度性变革,那么也就将不可避免地与血流成河的大规模不期而遇。

像荣剑那号人,屁颠屁颠跟着王岐山去阅读托克维尔如此著作,然后呢?当然还是老生常谈起让人不胜其烦的制度啦改革啦等等陈词滥调。

同样阅读托克维尔如此著作,由于立场不同,会有着不同的读后感。鲁迅尝言,看了《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此言不虚吧。

俺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法国大革命失败,但美国却成为功饼昭彰?其中的机理何在?

以王岐山来说,如假包换的制度决定论者,从体改所一直到后来的全部,概莫能外,并且现如今垂垂老矣,无法设想王岐山那类货色还能够在观念上脱胎换骨。因此,王岐山读托克维尔如此著作,当然就只能看到制度是何等的生死攸关无所不能了。

为什么革命在法国失败而在美国成功?人们从托克维尔那里看到了制度差异。但这仅仅是制度差异么?如果是这样,加拿大魁北克一直闹独立,是制度原因么?都德《最后一课》之所以青史留名,所描写的到底是制度问题还是文化问题?黄万盛说全世界最好的知识分子都在法国,这是制度问题还是文化问题?俺讨厌雨果巴尔扎克,抛开俺个人不谈,这是个制度问题还是文化问题?

比如,从民族共同语角度看,法国一直以为法语是迄今为止全人类最优美的语言,并专门成立了总统领导下的捍卫并且推广法语的委员会,这是个制度问题还是文化问题?2007年比利时闹分裂,原因是说法语的群体与说荷兰语的群体在所处地域上各自为政,在经济上景况日益大相径庭,这是制度问题还是文化问题?

法国人(其实德国人也差毬不多,唯独中国人以及日本人是个例外)看不起说英语的人,这点尽人皆知吧。法国人的英语很差,2001年俺在奥斯陆时,与一个法国小伙子住一个门里两个房间各占一个,那个法国佬的英语非常流利,同楼道的挪威人对俺说,法国人里英语能够讲到如此地道者非常少见。

骨子里,法国人以及欧洲人都很看不起米国人,认为美国佬没有教养,素质差,风风火火,肆无忌惮。欧洲是白人中心主义的发源地,一直以为欧洲是人类文明的中心,至少在文艺复兴之后占据如此位置几百年,到现在情况也还是如此。比如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美国佬无法取而代之。(顺便说一句,今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整个世界走向一样,了无情趣。指挥莫斯特太具有奥匈帝国的传统了,虽然说是奥地利人,但很德国佬那样一本正经缺乏幽默感,在此比法国佬差远了,虽然2011年就曾经执棒过,但今年的新年问候简直糟糕透顶。)欧债危机里德国越来越脱颖而出,摸壳儿完成了希特勒梦寐以求但却抱恨终生的一厢情愿,兵不血刃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霸主,并且试图以欧元对抗美元霸权。

虽然说,不管是航天飞机,还是互联网,或者好莱坞,乃至NBA,抑或布雷顿森林体系,甚至马歇尔援助,无一例外都是来源于美国,但欧洲还是以为这些个都是些个蝇营狗苟的雕虫小技,如果没有五月花,自新大陆充其量也就是爱斯基摩人的荒蛮草莽之地,言外之意,美国能够有今天,还是拜欧洲以及白人中心主义之福。反正,欧洲如果出产一个像呕爸妈那样的串的成为总统,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如此这般,是制度问题还是文化问题?

把托克维尔原封不动照搬到中国,会怎么样?

今天新浪消息说——中缅铜矿因抗议停工两月 抗议者喊“中国人滚”。这是制度问题还是文化问题?

芦笛是个文化决定论者,这点非常难能可贵。这在全世界的中国人里屈指可数,凤毛麟角。芦笛比什么余杰王怡荣剑等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吧。

但是芦笛纠结于,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问题远远不是简单引进什么制度就可以解决得了的,太多事务都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太多概念都与全世界其他地方同样概念下的景象南辕北辙甚至背道而驰。可另一方面,芦笛出国后痛心疾首反思了中国文化,并且接受了“先进文明”的洗礼,认为中国的出路还是要走先进文明之路,(去年孙立平主持清华炮制的转型陷阱报告,最终出路也与芦笛不谋而合与“拥抱主流文明”,一丘之貉了吧?)也就是说,芦笛还是希望能够为中国、特别是中国人望闻问切治病救人。

中国的问题,是托克维尔能够解决的么?

连号称主流经济学的掌门人樊纲也认为,中国太食洋不化啦。当然喽,这仅仅是针对管理领域而言。2002年他参与俺在央视的经济学家演播室访谈节目,在涉及家族制企业时,樊纲提出,家族制并非一无是处,沟通成本低,信用资源充沛,这都是有目共睹的,而那些个来不来就要拿什么董事会监事会之类的现代企业制度来说事儿者,东施效颦。樊纲能够有如此认识,也算差强人意了吧。无法指望他能够进一步摆脱制度决定论。只不过,相形之下,樊纲比起张维迎茅于轼甚至许小年胡祖六们来,还是高瞻远瞩多了不是?那么,樊纲如此说辞,是制度问题还是文化问题?现代企业制度到底是不是普世价值?家族制是制度问题还是文化问题?

以王岐山的视野,如果不进行制度层面的改革,中国就可能爆发革命。但这是可能的么?中国会爆发革命么?这个问题,俺在涉及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早就胡说八道了太多。

那么,谁又能够看到,中国距离后中国还有多远呢?

如此领域,门可罗雀。

呵呵傻比比皆是吧?

嘎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