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不应该停止
2006年5月20日
何必
,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反而被“就业难”的门槛绊倒了。于是很多人都开始指责扩招是一个错误,而扩招最初的建议者汤敏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略。)
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个应景之作,就是针对温家宝在国务院会议上的表态而作的报道。而且,笔者在央视供职时曾经做过汤敏的演播室采访节目,此后也多次与其打交道,知道他的为人。这次温家宝的讲话,在客观上又使得人们想起了汤敏当年提出的高考扩招的政策建议。如此,现在的政策变化应该是又将汤敏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稳定招生规模,从一方面看,是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越来越粗制滥造状况的一种遏制,并且,学费高涨的状况愈演愈烈,高校成为国民财富的提款机,高等教育沦为赤裸裸的摇钱树,但制造出来的产品却与劳动力市场严重不对接。尽管包括教育部在内的行政主管部门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不三令五申高校必须将毕业生就业当作工作的大事、甚至出台了以就业率衡量办学能力以及对院系存亡具有决定性的指标,可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氛围里,这种规定也演化为各高校在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上弄虚作假的与上级玩猫捉老鼠游戏的升级版本,对毕业生就业并无实际助益。于是,形成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景况。如此,高校扩招也就在所难免地成为大学生供给与需求双方矛盾日益突出背离更加尖锐的众矢之的,不无冤屈地背负起整个高等教育陷落的罪责,成为一个替罪羊,并在政策变换之际被当作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但另一方面必须看到,中国的大学生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这似乎不应该是个问题。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6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出炉,中国与印度的排名则大为提升,反映出中印在经济崛起的实况(何必注,略。)
依靠经济总量的提升而获得的排名提升,足以使我们喜极而泣,中国排名靠前,对于破碎而模糊的意识形态起到着牵强附会的振爽作用,并且像奥运会金牌效应那样,在中国完全失去了运动竞技成分,不仅仅被商业化,更被政治化了。而其中处于负面的那些分析肯定是让自尊心畸形的国人怒不可遏,往往以中国人特有的急赤白脸失去理智的性格应对政商德行描述。
人们记得,2003年,位于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排名当中,中国的次序较之前年又有所下降。在有关“成长竞争力”的三个指标中,除了宏观经济指数差强人意外,技术指数和公共机构指标都有所下降。其中在技术指数方面,比起前年仅比印度落后1位来,2003年却拉大到了9位。国内很多人对一片大好形势下却有了如此排名的结果感到疑惑、不满乃至愤怒,就此,该论坛首席经济学家奥古斯都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提到中国大学生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而中国大学入学率仅名列世界第78位,并提醒中国“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未来毕竟是要靠现在正在接受教育的人来实现,教育是未来的发动机。故此,中国的大学生并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中国应当加大财政等方面的投入,切实提升大学生占总人口比重,并经此以及其他方式提高国民教育总体水平。
在进入考察的全世界128个国家中,中国的教育支出占国民收入比重的排名处在第97位。这样的数据让我们该如何心旷神怡?
中国人很注重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很注重上面那些在国外很为人嗤之以鼻的排名,国内媒体也乐得以此兴风作浪夸大其词侃侃而谈。当中国排名下降之际一片谴责质疑之声,而当上升之时则奔走相告喜不自胜。从排名的指标上看,中国在大学入学率方面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
当然,这并不妨碍中国人自己自摸自慰。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了国际形势黄皮书《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何必注,略。)
4月11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过去十年经济迅速增长,已把自己推到全球经济的中心舞台,成了“世界工厂”。(何必注,略。)
综合看,高校扩招并不是什么败招,只不过是将失业人群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向后平滑推移了四年而已。高校扩招不仅不应该停止和限制,反而应该加速。
当然,考虑到高等教育成为抢劫国民财富、高校成为腐败重地、中国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日趋下降(就业弹性迅速降低)、就业问题已经逼近中国社会安全警戒线等因素,对此似乎应该有谨小慎微的政策思路,并寻求应对之策。但是,投鼠忌器因噎废食并非治理原则,更不应该将所有问题都简约化为某一显而易见的因素。对于高考扩招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