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卡启用首日的热闹
2006年5月11日
何必
主路入口严重拥堵,社会车辆与公交车挤作一团,一辆大巴车还与旁边的越野车发生了剐蹭事故……(略。)
电视节目中,拥挤、愤怒、无奈、恐慌、郁闷、激昂等等情绪不一而足。如果不是在一个电视新闻节目中出现,恐怕谁都以为这是个动员了太多群众演员和大批机动车进行的什么大片拍摄的场景呢。
这两天,有关陈凯歌拍摄无极对自然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的指责充斥了媒体,那个与冯小刚一样拿媒体根本不当回事来不来就当众对记者污言秽语的著名导演,因为用自己那些破烂艺术为名,公然向大自然发起挑战并肆意蹂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遭到各方的非议,其中应该不乏那些满怀明星梦并付出惨痛代价却未能如愿者的发泄。如果陈凯歌不去弄什么如今被米国人宁肯违约也要退回来而不予在北美上演的垃圾作品,转而拍摄北京的公交车,素材俯拾即是,根本就不会花什么本钱,也不会让电视抢了风头。
也就是说,这种北京公众与公交车死磕的场景,足以获得当今世界上最为触目惊心的传播效果。
可别忘了,这是21世纪与时俱进的中国的首都,这在经历了2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后的现在,是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仨代表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等等如此这般美妙说辞的同时,是在改革开放近30年后的当下,是在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喧嚣之中,是坊间所谓权力社会转向权利社会、居民社会转向公民社会、专制社会转向宪政社会等等令人眼花缭乱头晕脑胀的蛊惑与宣言之际。
当然,当天节目也没忘了做些应景之作,按照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安排,安排记者陪同在IC卡启用首日亲自上车体恤民情的北京市政府领导并进行装模作样采访,节目制作完毕后交给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审稿(这种体制本身就简直是全世界闻所未闻,由新闻媒体之外的政府机构审查并修改新闻稿件,这也算是新闻的客观公正),结果,北京市副市长吉林在公交车上的所有采访都被删除,那些还带有点人情味的说辞也被干掉,真不知道那些政府衙门到底是拍马屁还是故意给领导人添堵。
虽然宣传主管部门在IC卡启用当天没忘了发布指令,对新闻媒体的报道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但既然没有规定必须采用宣传主管部门发布的通稿,那么如何报道就有了很大的弹性。如此报道,当然不能算是炒作和故意给政府交通部门难堪了。
还不说这种景象是否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有的景象,只是看,为什么这公交IC卡在正式实施前,媒体已经通过各式各样的途径提醒到了一旦刷卡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可却被政府相关部门置若罔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今这公交车是什么?是垃圾车!老潘每天与这公交车亲密接触,被同事们称之为保持贫困以警醒自己的责任感,我不敢由如此使命之感,只是天天在公交车上目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恶化,深有自己就是个垃圾的身份确认。
公共交通服务的提供当然是政府的责任,可这么多年来,政府在这方面做得越来越差,造成公共交通为越来越多的在北京的人所唾弃与疏远,逐渐沦为彻头彻尾的贫困人群的用品,肮脏拥挤危险混乱,是北京公共交通以及太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真实写照。
即使如此,政府有关部门还是没忘记继续从这方面搜刮民脂民膏,推卸政府责任而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市场化的名义推给社会,并且由于公交车已经形成了的贫困化特征,完成了通过取消纸板月票改用IC卡,完成了对贫困人群的又一次洗劫。(与此同时的北京市出租车价格上涨,共同形成了政府交通部门在公共交通方面的强取豪夺。)并且,如今在这么干时也越来越撕下了温情脉脉的假面具,明火执仗丧心病狂地冒天下之大不韪,与社会对立,与公共利益对抗。
令老潘与周边人困惑的更在于,政府有关部门到底知道不知道IC卡使用之处会造成全社会极大的混乱?不止是公交车,而且也因为公交车进站方式的变化而加剧北京早就不堪重负的交通压力、造成社会车辆全面动弹不得?哪怕出于形象工程和面子上丁点考虑,也要求在实施当初不那么一板一眼不会给陈凯歌之流杀回马枪拍摄北京乱世交通留什么机会?在实施之前,老潘建议安排了多路记者在当天记录实际情况,而真到了那天老潘还有些许担心作如果政府部门稍微采取些简单的应对措施使记者白忙活,可先后回来的记者看到我的反映都是“真让你说对了”,这政府部门都干什么吃的?
说什么似乎都多余,如今这种行政方式已经实在让人说腻味了。
朋友发来的网上流传的文字,大概真是能够描述当下是非混淆世道混沌的局面。
这年头 (何必注,略。)